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神经精神狼疮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3 08:22

  本文关键词:神经精神狼疮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神经精神狼疮 生存 复发 器官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 神经精神狼疮 核磁共振成像 系统性红斑狼疮 神经精神狼疮 神经炎症


【摘要】:第一部分神经精神狼疮临床预后分析目的:对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狼疮患者进行临床预后分析,包括长期生存、中间结局、亚型预后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建立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神经精神狼疮预后研究队列,为神经精神狼疮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建立及长期预后研究提供框架及基础,并指导后续治疗及预后相关研究。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明确诊断并在此次住院病程中出现NPSLE的患者。对NPSLE患者进行人口学、病史、检查结果、治疗等数据进行录入,通过门诊病历、住院病历结合电话问卷资料进行随访,研究终点包括生存情况、神经精神症状转归及器官损伤。以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的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注册队列一期患者中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non-NPSLE)患者222例为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临床特征、预后结局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8例NPSLE患者,女性:男性12.4:1,平均年龄29.8± 10.9岁(12-63岁)。NP起病时SLE病程中位数9月(0-354月),94例(50.3%)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发生于SLE起病1年内,69例(36.7%)NPSLE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共265例神经精神事件包括16种NPSLE亚型,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常见的NPSLE亚型为癫痫、急性意识障碍(ACS)、脑血管病变(CVD)、头痛及精神病(10%总NPSLE)。188 例 NPSLE 患者平均 SLEDAI-2K 评分 20.4±9.2 分(0-44 分),41 例(21.8%)患者ACR/SLICC损伤指数(SDI)评分≥1分。实验室检查方面,101例(53.7%)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78例(41.5%)患者抗rRNP抗体阳性,148例(78.4%)患者补体减低。将NPSLE组患者与non-NPSLE组进行比较,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NPSLE组患者除外神经症状后SLEDAI-2K评分显著高于non-NPSLE组,提示NPSLE与SLE高活动度相关;NPSLE组SDI评分显著高于non-NPSLE组。NPSLE组患者抗rRNP抗体阳性率高于non-NPSLE组。188例NPSLE患者中,141例(75.0%)患者接受了激素冲击治疗,185例(98.4%)接受了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63例(86.7%)免疫抑制剂为CTX。134例(71.3%)患者进行了地塞米松或地塞米松联合甲氨蝶呤鞘内注射治疗。住院期间死亡病例3例(1.6%),死因方面感染2例或心源性事件1例。188例NPSLE患者共随访172例,死亡16例,NPSLE患者整体1、2、3、4年生存率为94.2%、92.7%、91.1%、82.8%。对NPSLE死亡患者进行死因分析,其中感染为主要死亡原因,占37.5%。将NPSLE组与non-NPSLE组生存曲线进行比较,NPSLE组患者较non-NPSLE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P0.01),风险比(HR)为2.771(95%可信区间1.935-11.76)。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癫痫(p=0.024)、SLEDAI-2K评分≥15分(p=0.043)显著降低生存率。随访时长6月的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NP症状反复,NPSLE复发可出现于同亚型间,也可见于不同亚型。整体1、2年NP症状复发率为3.1%、5.4%。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头痛(p=0.049)、脑脊液细胞学结果异常(p=0.039)显著影响复发率。对156例NPSLE生存患者进行器官损伤分析,NP起病时SDI评分平均值0.22,末次随诊SDI评分平均值0.44,末次随诊SDI评分显著升高(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癫痫[OR 7.232,95%CI 2.472-21.147,p=0.000]、脊髓炎[OR 20.990,95%CI 1.756-250.859,p=0.016]与SDI评分升高相关。67例NPSLE-癫痫患者共随访60例,死亡9例,11例癫痫患者末次随访时仍服用抗癫痫药,3例患者末次随访6月内出现癫痫症状反复。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未显示与癫痫反复或抗癫痫药物依赖相关因素。NPSLE-CVD患者29例,其中静脉窦血栓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例,脑梗死19例。29例SLE-CVD患者共随访27例,死亡3例(2例静脉窦血栓及1例SAH),根据比较起病与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17例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显著(p0.05)。21例NPSLE-精神病患者,共随访19例,根据比较起病与随访时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结果19例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恢复显著(p0.05)。结论:NPSLE多出现于SLE起病1年内,疾病活动期,抗rRNP抗体高阳性率,癫痫为最常见亚型。NPSLE较non-NPSLE组患者生存率降低。NPSLE1、2、3、4年生存率为94.2%、92.7%、91.1%及82.8%;感染是最常见死亡原因;SLE高活动度、癫痫显著降低NPSLE患者生存率。NP症状复发多出现在2年内,1、2年复发率分别为3.1%和5.4%,头痛、CSF细胞学异常是患者复发危险因素。NPSLE患者SDI评分显著升高,SDI评分升高与癫痫、脊髓炎亚型相关。NPSLE-癫痫、CVD及精神病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第二部分神经精神狼疮神经影像分析目的:研究神经精神狼疮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结果与临床特征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由2位神经影像学专家根据统一标准,对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狼疮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结果,进行重新读取及报告。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方法对MRI结果与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84例NPSLE患者头颅MRI中,57例(67.9%)患者MRI表现异常,其中炎性病变7例(8.3%),血管病变53例(61.9%)。血管病变中,大血管病变3例(3.6%),小血管病变52例(61.9%)。小血管病变中,白质高信号(WMH)40例(47.6%),为最常见表现,额叶为最常见受累部位。头颅MRI结果与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显示,SLE病程≥1年的患者与WMH改变相关(p=0.048);存在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与脑萎缩相关(p=0.030),脑脊液蛋白升高与多发皮下小梗死灶存在相关性(p=0.039)。头颅MRI结果与NPSLE亚型分析结果显示,NPSLE-头痛患者头颅MRI正常率高(p=0.036),NPSLE-认知障碍患者脑萎缩存在相关性(p=0.017)。MR结果与抗体分析未发现相关性。84例患者共随访82例,死亡7例。Kaplan-Meier分析MRI结果与预后关系,炎性病变患者生存率显著减低(p=0.046)。结论:多数NPSLE患者头颅MRI结果表现异常,其中最常见MRI异常表现为小血管病变中WMH。NPSLE患者头颅MRI与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提示,SLE病程与WMH、多种NP症状与脑萎缩、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与多发皮下小梗死灶相关。MRI结果与NP亚型分析提示,NPSLE-头痛组患者MRI异常率低,NPSLE-认知障碍与脑萎缩相关。MR结果与抗体分析未发现相关性。MRI结果预后分析显示,头颅MRI出现炎性病变表现的患者生存率降低。第三部分神经精神狼疮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分析目的:自身免疫/炎症损伤是弥漫性NP症状住院病理机制,前期研究通过对NPSLE-精神病患者与non-NPSLE患者脑脊液进行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决定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结果中出现的蛋白表达异常。从中选取胶质细胞激活相关蛋白,CHI3L1具有神经系统炎症调节作用,PRSS2促进神经再生进行验证,分析其与NPSLE关系及在NP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新发或症状加重的NPSLE患者共18例,分为三组患者:NPSLE-头痛组、NPSLE-精神病组、NPSLE-急性意识障碍组。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脊液,部分患者收集同期治疗后脑脊液。ELISA方法测定脑脊液中CHI3L1及PRSS-2水平。比较各组结果差异。结果:三组患者18例NPSLE患者,女性17例,年龄27.7±10.1岁,SLE病程中位时间9月,SLEDAI-2K评分20.6±9.5分。三组患者除外NP症状后SLEDAI-2K评分无统计学差异。CHI3L1在NPSLE-急性意识障碍组患者CSF中水平显著高于NPSLE-头痛或NPSLE-精神病组(p0.05),NPSLE-头痛组与NPSLE-精神病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中前后期NPSLE患者CSF中CHI3L1水平无显著差异。PRSS-2在三组患者CSF中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NPSLE患者CSF中PRSS2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CHI3L1作为CSF中神经炎性标志物,在NPSLE患者脑脊液中表达异常。CHI3L1在NPSLE-急性意识障碍组患者中较NPSLE-头痛或精神病组患者升高显著,提示NPSLE-急性意识障碍发病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相关,可考虑加强局部针对性治疗。
[Abstract]: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neuropsychiatric lupus erythematosus ( NPSLE ) in Peking Union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6 was conducted .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NPS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n - NPSLE group ( P = 0.049 ) . The results of Kaplan - Meier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NPS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n - NPSLE group ( P = 0.049 ) . CHI3L1 was an inflammatory marker in CSF and abnormal expression of CHI3L1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NPSLE . CHI3L1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atients with NPSLE - acutely aware disorder than in NPSLE - headache or psychiatric group , suggesting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NPSLE - acute cognitive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which may consider strengthening targeted treatment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9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明智,鲍华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及其预后判断[J];临床荟萃;2000年03期

2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3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4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5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6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7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8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9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10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D];吉林大学;2016年

4 吴言为;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6年

5 钱君岩;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王紫倩;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预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7 李敏;A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8 伍洲炜;常见诱发因素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沈浩霖;多模态超声新技术检测糖尿病胃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胃受累[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10 袁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oll样受体9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18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418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3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