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肿瘤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通过GM-CSF-PD-L1通路抑制抗胃癌免疫并促进胃癌进展

发布时间:2018-01-13 21:35

  本文关键词:肿瘤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通过GM-CSF-PD-L1通路抑制抗胃癌免疫并促进胃癌进展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胃癌 肿瘤进展 免疫抑制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摘要】:胃癌是发展中国家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胃癌患者的预后很差,五年生存率低于30%。胃癌发生发展及转归与胃癌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由肿瘤细胞及各种基质细胞共同组成,其中包括大量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构成了肿瘤的免疫微环境。中性粒细胞在实体瘤中大量浸润,在不同肿瘤微环境中,其表现为不同的表型,发挥不同的功能。但是,目前还不清楚胃癌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的表型、功能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目的1.明确中性粒细胞在胃癌中的分布和表型特征;2.探讨胃癌微环境对中性粒细胞的调控及其机制;3.明确中性粒细胞在胃癌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4.从体内对中性粒细胞在胃癌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验证,阐明胃癌激活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中性粒细胞在胃癌中的分布和表型特征在重庆西南医院普通外科收集胃癌病人新鲜外周血和不同类型胃组织标本(包括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非肿瘤正常胃组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分布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表型。2.胃癌微环境对中性粒细胞的调控及其调控机制分选健康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20%、40%、50%或80%胃癌组织培养上清(TTCS)或50%正常胃组织培养上清(NTCS)刺激16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情况。分选健康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TTCS或NTCS刺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2h后,收集细胞用于流式染色,分析条件性中性粒细胞的表型。基因芯片检测胃癌组织中促炎因子表达情况。分选健康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不同重组人细胞因子(GM-CSF,M-CSF,G-CSF,IFN-γ,TGF-β,IL-1β,IL-6,IL-17A,IL-23,IL-22,IL-10)刺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2h后,收集细胞用于流式染色,分析条件性中性粒细胞的表型。提取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蛋白,收集TTCS和NTCS,用ELISA试剂盒检测其中的GM-CSF的浓度。取胃癌标本做石蜡切片,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检测GM-CSF与EP-CAM的共表达情况。分选健康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用不同信号通路阻断剂(AG490、FLLL32、BAY11-7082、SP600125、SB203580和Wortmannin)作用2h后,分别加入50%TTCS、50%NTCS或重组人GM-CSF,刺激12后,收集细胞用于流式染色,分析条件性中性粒细胞的表型。3.中性粒细胞在胃癌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流式分选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在加或不加anti-PD-L1抗体的条件下,按1:2的比例与CFSE标记的CD3+T细胞共培养5d后,收集细胞用于流式检测,检测CD3+T细胞的增殖及IFN-γ的产生。分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50%TTCS刺激中性粒细胞12h后获得条件性中性粒细胞,在加或不加anti-PD-L1抗体的条件下,按1:2的比例分别与CFSE标记的同种或异种CD3+T细胞、PD-1+T细胞或PD-1-T细胞共培养5d后,收集细胞用于流式检测,检测CD3+T细胞的增殖及IFN-γ的产生。4.中性粒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验证及临床意义研究给NOD/SCID小鼠皮下注射106个SGC-7901细胞,构建胃癌移植瘤模型。分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50%TTCS或1640培养基刺激12h后,在加或不加anti-PD-L1抗体或control Ig G抗体的条件下,与CD3+T细胞按1:1的比例共培养24h后,收集细胞,在移植瘤构建第10天时,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将细胞注射入小鼠体内。每两天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大小,直至第24d。杀死小鼠,取出移植瘤,测量大小并拍照,将移植瘤用多聚甲醛固定后,制成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用于免疫组化染色;取出小鼠脾脏,匀浆后收集细胞用于流式染色,检测IFN-γ+CD3+T细胞应答情况。分析胃癌组织浸润中性粒细胞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性粒细胞及PD-L1+中性粒细胞与病人总体生存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中性粒细胞在胃癌中的分布和表型特征;1.1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健康成人。就胃癌患者本身,胃癌组织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和绝对数(以每1,000,000个总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来统计)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也表明,中性粒细胞在胃癌组织中浸润增加。1.2与癌旁组织或非肿瘤正常胃组织相比,胃癌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高表达中性粒细胞激活相关分子CD54及免疫抑制性分子PD-L1。胃癌组织中浸润的CD54+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胃癌组织中浸润的CD54+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与PD-L1+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呈显著正相关。流式染色结果表明胃癌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共表达CD54和PD-L1分子,提示胃癌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的表型为激活/抑制双重表型。2.胃癌微环境对中性粒细胞的调控及其调控机制2.1与NTCS及1640培养基(Medium)相比,TTCS可以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凋亡,说明胃癌微环境可能通过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而使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2.2与NTCS及Medium相比,TTCS可以显著上调中性粒细胞表面CD54及PD-L1的表达,说明胃癌微环境对于激活中性粒细胞并维持其免疫抑制表型起着重要作用。2.3肿瘤组织标本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TGF-β,M-CSF,G-CSF,IL-1β,IL-17A,IL-6,IL-23,IL-10,GM-CSF,IFN-γ,IL-22等细胞因子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用这些重组细胞因子刺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发现:GM-CSF可以显著上调中性粒细胞表面CD54及PD-L1的表达。此外,阻断TTCS中的GM-CSF可以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表面CD54及PD-L1的表达,而在NTCS中加入重组人GM-CSF后,可以显著上调中性粒细胞表面CD54及PD-L1的表达。用ELISA试剂盒检测胃癌组织、非肿瘤正常胃组织、TTCS及NTCS中的GM-CSF,结果发现胃癌组织中的GM-CSF表达显著高于非肿瘤正常胃组织,TTCS中的GM-CSF浓度显著高于NTCS。同时胃癌组织中的GM-CSF浓度与CD54+中性粒细胞及PD-L1+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呈正相关。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GM-CSF来源于胃癌细胞。以上结果表明胃癌上皮细胞来源的GM-CSF在激活中性粒细胞并维持其免疫抑制表型中起着关键作用。2.4阻断JAK或STAT3信号通路后,TTCS或GM-CSF均不能上调中性粒细胞表面CD54及PD-L1的表达;WB结果显示:TTCS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中STAT3信号通路的磷酸化,而阻断TTCS中的GM-CSF后,STAT3的磷酸化受到抑制。说明GM-CSF上调中性粒细胞表面CD54及PD-L1的表达依赖于JAK-STAT3信号通路。3.中性粒细胞在胃癌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3.1与非肿瘤正常胃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相比,胃癌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可以显著抑制CD3+T细胞的增殖及INFγ的产生,该抑制作用依赖于PD-L1通路。对胃癌标本的流式分析结果显示胃癌微环境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和T细胞百分率呈负相关,胃癌微环境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T细胞绝对数也呈负相关。3.2条件性中性粒细胞可以显著抑制同种或异种CD3+T细胞的增殖及INFγ的产生,该抑制作用依赖于PD-L1通路。3.3条件性中性粒细胞可以显著抑制同种或异种PD-1+CD3+T细胞的增殖及INFγ的产生,该抑制作用依赖于PD-L1通路;而对PD-1-CD3+T细胞没有抑制作用。说明条件性中性粒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是依赖PD-1-PD-L1通路的。胃癌标本流式统计结果显示胃癌微环境中的PD-L1+中性粒细胞与PD-1+T细胞在百分率和绝对数上呈负相关。4.中性粒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验证及临床意义研究4.1与Medium组小鼠(注射PBS)相比,T cells+N组小鼠(注射经正常中性粒细胞(N)处理的T细胞)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减小,说明正常的T细胞应答可以显著抑制移植瘤生长;而与T cells+N组小鼠相比,T cells+TCN组小鼠(注射经条件性中性粒细胞(TCN)处理的T细胞)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增加,说明TCN抑制了T细胞反应,从而解除了T细胞应答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与T cells+TCN组小鼠或T cells+TCN+control Ig G组(共培养体系中加入control Ig G抗体)相比,T cells+TCN+anti-PD-L1组小鼠(共培养体系中加入anti-PD-L1抗体)的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说明TCN对T细胞应答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免疫抑制性分子PD-L1起作用的。4.2检测小鼠脾脏中IFN-γ+T细胞的应答情况,发现:与T cells+TCN组或T cells+TCN+control Ig G处理组相比,T cells+TCN+anti-PD-L1组小鼠脾脏内IFN-γ+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说明TCN对T细胞应答的抑制作用是通过PD-L1实现的。4.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T cells+TCN组或T cells+TCN+control Ig G处理组相比,T cells+TCN+anti-PD-L1组小鼠移植瘤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移植瘤内浸润的CD3+T细胞明显增加。说明TCN通过PD-L1抑制CD3+T细胞增殖,从而使移植瘤内CD3+T细胞浸润减少,促进移植瘤进展。4.4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增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淋巴管侵袭的累及、肿瘤大小的增长和肿瘤侵袭(T)分期的进展相关。根据胃癌组织浸润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中位数(5.24%)将病人分为中性粒细胞高浸润组(≥5.24%)和中性粒细胞低浸润组(5.24%),统计病人44个月的总体生存率发现,中性粒细胞高浸润组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浸润低组。用胃癌组织浸润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对病人分组也得到同样的结论。此外,根据胃癌组织浸润PD-L1+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中位数(24%)将病人分为PD-L1+中性粒细胞高浸润组(≥24%)和PD-L1+中性粒细胞低浸润组(24%),统计病人20个月的总体生存率发现,PD-L1+中性粒细胞高浸润组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浸润低组。用胃癌组织浸润PD-L1+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对病人分组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结论1.胃癌微环境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表现为激活/抑制双重表型。2.胃癌微环境能够延长中性粒细胞的寿命;胃癌细胞来源的GM-CSF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激活中性粒细胞并上调其表面PD-L1的表达。3.胃癌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通过PD-L1-PD-1通路抑制T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胃癌免疫并促进胃癌进展。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数量与胃癌进展密切相关,并且可以预测病人的总体生存率。5.PD-L1+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数量与胃癌进展密切相关,并且可以预测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意义本文在胃癌中发现了一群具有激活/抑制双重表型的中性粒细胞。PD-L1+中性粒细胞可以作为新的检测肿瘤微环境的指标,以其应答高低来判断肿瘤微环境的状态,进而为肿瘤治疗的术前调节、方案选择和术后治疗提供指导;在胃癌免疫治疗中,既可以选择免疫抑制性分子PD-L1为直接靶点,也可选择以其“调控者”GM-CSF为间接靶点,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Gastric cancer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cancer - related dea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The pro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is poor and the five - year survival rate is less than 30 % .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munosupression microenvironment of gastric cancer . The expression of neutrophil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 FCM )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 The expression of neutrophil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 After 12 hours of stimulating peripheral neutrophils in healthy adult peripheral blood , the cells were colle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neutrophils of healthy adults . The expression of CD54 and PD - L1 in gastric cancer t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adult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fE;;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及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19期

2 张卫平;张蕾;柳喜洋;;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2年06期

3 兰志勋,闵龙秋;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8年05期

4 ;中性粒细胞抑制人单个核细胞释放TNF-α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8期

5 邓新立;黄文荣;丛玉隆;邹德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06年04期

6 胡乃丰;;人体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测定[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2年02期

7 江志生;;血小板调节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1年01期

8 青春;中性粒细胞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4年01期

9 李钺,李生伟;原发性脾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症1例[J];重庆医学;2000年05期

10 尚东;杨岚;党晓敏;;吸烟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邓新立;黄文荣;丛玉隆;邹德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邓新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钱申贤;;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新认识[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董炜;谢挺;董叫云;金曙雯;花兰女;宋菲;青春;陆树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邓帆;蔡春青;蔡绍曦;赵海金;董航明;;中性粒细胞异常趋化在COPD分级评估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余霞;姚志荣;;中性粒细胞在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发病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谢东北;郝选明;孙焱;雒小恩;;NETs—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菌途径[A];中国生理学会2007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任利成;黄晓元;龙剑虹;;琥珀酸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柳荣;张丕红;吕春柳;梁鹏飞;曾纪章;任利成;黄晓元;;中性粒细胞体外黏附迁移滞留后蛋白质组变化[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中桥;中性粒细胞引起皮瓣损伤的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唐逸;王平:找到了炎症的新机制[N];北京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肿瘤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通过GM-CSF-PD-L1通路抑制抗胃癌免疫并促进胃癌进展[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2 宁洁;miR-138-5p在胃癌顺铂耐药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3 周志华;胃癌微环境和胶原重构的特点及胶原受体DDR2对胃癌生长和侵袭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4 王建波;食管麟癌浸润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8+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5年

5 李琳;维甲酸受体激动剂他米巴罗汀协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6 张俊斌;巨噬细胞源性CCL2通过TLR4/CCR2途径招募中性粒细胞促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7 徐丰瀛;衰老相关ATG5缺陷致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障碍[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8 杨竹生;中性粒细胞及其FcγRIIA在部分血管炎病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赵东亮;钙信号参与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10 袁春华;fMLP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环宇;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调节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2 倪倩;IL-33调节中性粒细胞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作用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邓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极性化及香烟提取物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化的机制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晰;肉鸡日粮硒含量调查及缺硒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满姗姗;HBV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5年

6 马祥;中性粒细胞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D];东南大学;2015年

7 宋明明;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脂多糖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D];江苏大学;2016年

8 许丹;早期浸润心脏的中性粒细胞经由HMGB1/TREM-1通路促进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和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9 孙曙;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与肾移植术后临床状态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10 蒋秋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中的作用[D];川北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420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420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b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