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甲酸受体激动剂他米巴罗汀协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维甲酸受体激动剂他米巴罗汀协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出处:《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维甲酸受体激动剂Am8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性分化 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 协同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Cancer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CCIN)是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CCIN的发生将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引发感染,严重的CCIN患者可因发生院内感染而死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目前临床上治疗CCIN的主要药物。但是研究发现GCSF诱导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分化形成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不具备完善的杀菌功能,所以GCSF并不能有效地降低CCIN患者的感染率及感染所致的死亡率。因此,目前临床上CCIN的治疗亟需寻找更有效的策略。维甲酸衍生物他米巴罗汀(又称Am80)是一种选择性的维甲酸受体激动剂,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研究表明Am80具有促进HSC粒性分化的作用,且诱导产生的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具有强大的杀菌功能。但是Am80诱导中性粒细胞再生的能力以及再生细胞在体内的抗菌作用均未见报道。而Am80诱导再生的细胞可否满足CCIN患者对中性粒细胞数量与质量的需求,也有待确认。本文首先考察了中性粒细胞减少、回升阶段以及长时间感染的存活实验中,单用Am80、GCSF和联合Am80-GCSF对CCIN小鼠抵抗细菌感染的作用;接着比较了三者诱导粒细胞前体细胞分化成中性粒细胞的能力和对所生成细胞杀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最后研究了它们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骨髓样本的细胞增殖及诱导粒性分化的效果。本文对Am80-GCSF诱导中性粒细胞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将为其成为治疗CCIN的新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在CCIN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阶段,Am80-GCSF对小鼠中性粒细胞抗菌作用的影响以C57BL6/J小鼠研究对象,第0天腹腔注射200 mg/kg的环磷酰胺(CPA)造成CCIN模型,第0至2天小鼠分别给以不同剂量的GCSF或Am80或Am80-GCSF,剂量设置为250、50、25μg/kg GCSF,5、1、0.5 mg/kg Am80及对应剂量的Am80-GCSF合用。第2天给药结束后通过腹腔注射或尾静脉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 Aureus)对小鼠造成感染。用血细胞计数仪Vetscan HM5检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采用腹腔清洗液或外周血或脾脏、心脏匀浆液倍比稀释后涂于羊血琼脂板,370C孵育过夜,统计板上的CFU计算存活细菌数量从而评价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分别采用Ficoll分离液和多浓度Percoll分离液对小鼠外周血和骨髓细胞进行分离,血细胞计数板结合台盼蓝染色法分析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形态。采用Student's unpaired two-tailed t-test分析定量结果的组间差异。2)在CCIN中性粒细胞数量回升阶段,Am80-GCSF对小鼠中性粒细胞抗菌作用的影响以C57BL6/J小鼠研究对象,第0天腹腔注射200 mg/kg的CPA造成CCIN模型,第2至4天小鼠分别给以25 μg/kg GCSF、0.5 mg/kg Am80或两者合用,同时第4天给药结束后通过尾静脉注射S. Aureus对小鼠造成感染。用血细胞计数仪Vetscan HM5检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采用感染后3h和16h外周血倍比稀释后涂于羊血琼脂板,37℃孵育过夜,统计板上的CFU计算存活细菌数量从而评价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分别采用Ficoll分离液和多浓度Percoll分离液对小鼠外周血和骨髓细胞进行分离,血细胞计数板结合台盼蓝染色法分析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形态。,采用-Student's unpaired two-tailed t-test分析定量结果的组间差异。3) Am80-GCSF对CCIN小鼠生存试验的作用生存试验以C57BL6/J小鼠研究对象,第0天腹腔注射200 mg/kg的CPA造成CCIN模型,从第0天或第1天开始,CCIN小鼠分别给以不同剂量的GCSF或Am80或Am80-GCSF,剂量设置为50、25μg/kg GCSF,1、0.5 mg/kg Am80及对应剂量的Am80-GCSF合用,持续给药至第8天。第3天,经尾静脉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观察至第9天计算存活率。隔天记录小鼠体重,收集死亡小鼠脾脏进行重量及大小比较。第9天对存活的小鼠进行二次感染,革兰氏染色法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采集第11天存活小鼠外周血,透射电镜观察小鼠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分别采用Ficoll分离液和多浓度Percoll分离液对小鼠外周血和骨髓细胞进行分离,血细胞计数板结合台盼蓝染色法分析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形态。采用Kaplan-Meier plots analysis分析小鼠存活曲线,存活曲线组间差异通过Log-rank test进行计算。采用Student's unpaired two-tailed t-test分析定量结果的组间差异。4) Am80-GCSF对中性粒细胞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以人脐带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APL细胞株NB4细胞为研究对象。CD34+细胞药物浓度设置为:维甲酸(All trans-retinoic acid, RA) 0.5 μmol/L, GCSF 25 ng/mL, Am80 2.5 nmol/L及Am80-GCSF合用;NB4细胞药物浓度设置为:RA 1μmol/L, GCSF 25ng/mL, Am80 2.5 nmol/L及Am80-GCSF合用。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结合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瑞氏吉姆萨染色法鉴定细胞核形态。中性粒细胞杀菌实验用于评价细胞杀菌能力。采用鲁米诺化学发光法检测fMLP和PMA刺激下细胞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释放量。荧光定量PCR测定C/EBPα、C/EBPβ、CEBPε、RARβ2、CD18、p21Cip/Kip、CD66a、CD66b、CD66c等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抗原CD66-CD18的共表达水平。Student's unpaired two-tailed t-test分析定量结果的组间差异。5) Am80-GCSF对原代AML病人骨髓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以临床AML骨髓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Ficoll分离液分离单核细胞。药物浓度设置为:GCSF 25 ng/mL,Am80 20、50、150 nmol/L及相应Am80与GCSF合用。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结合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瑞氏吉姆萨染色法鉴定细胞核形态。中性粒细胞杀菌实验用于评价细胞杀菌能力。采用鲁米诺化学发光法检测fMLP和PMA刺激下细胞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释放量。荧光定量PCR测定CEBPε、RARβ2、CD11b、CD66c等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Student's unpaired two-tailed t-test分析定量结果的组间差异。结果1)在CCIN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阶段,Am80改善小鼠体内的清除细菌能力我们在CCIN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阶段,分别比较了高、中、低剂量组中,单用GCSF、Am80和合用Am80-GCSF对小鼠体内细菌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该阶段由于CPA的骨髓抑制作用,尽管所有浓度下的Am80不能诱导大量中性粒细胞产生,却显著地降低小鼠体内存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数量,提示Am80诱导小鼠体内存在的粒细胞前体细胞有效地分化为具有杀菌作用的成熟中性粒细胞,从而增强了小鼠体内的清除细菌能力。2)在CCIN中性粒细胞数量回升阶段,Am80-GCSF联合诱导足量的具备杀菌功能的中性粒细胞产生CCIN小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回升阶段的实验结果表明,Am80促粒细胞再生能力较差;GCSF虽然具备诱导大量中性粒细胞生成的能力,但产生的细胞分化程度不高;Am80-GCSF诱导大量分化完全的中性粒细胞生成,该组小鼠呈现出与Control组相似的清除细菌的能力。提示Am80-GCSF可能是通过协同Am80的分化能力与GCSF促进粒细胞前体细胞增殖的能力,从而诱导足量具有杀菌功能的中性粒细胞产生。3)Am80-GCSF降低CCIN小鼠细菌感染所致的死亡率存活实验显示,Am80-GCSF合用降低了细菌感染引起CCIN小鼠的死亡率,并延长了生存时间,而单用Am80或GCSF均无法产生同样的药效。通过分析存活小鼠中性粒细胞,我们发现GCSF小鼠产生大量中性粒细胞的骨髓内细胞密度与Control组相比存在差异。超微结构分析显示,GCSF组各有76.9%和27.5%的中性粒细胞分别出现了空泡和核膜分离,而Am80-GCSF组和Control组的中性粒细胞内鲜少出现上述现象;同时,Am80-GCSF组和Control组细胞内的颗粒数量明显多于GCSF组。另外,在给药第9天Am80-GCSF组的脾脏变大,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PB)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大量增加;但在第13天时该组的脾脏和中性粒细胞均恢复到接近Control组的水平。上述结果表明,Am80-GCSF促进粒细胞前体细胞增长但不引起过度增殖,同时它诱导细胞进行粒性分化,引起足量具有杀菌功能的中性粒细胞产生,因而提高了CCIN小鼠对S. Aureus的抵抗能力。4) Am80-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再生的作用比较RA.Am80和GCSF在CD34+细胞和NB4细胞模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RA无法引起CD34+细胞在fMLP刺激下释放ROS,GCSF不能引起NB4细胞分化和ROS释放,而Am80能诱导CD34+或NB4细胞粒性分化以及在fMLP刺激下ROS的释放。CD34+细胞的实验结果显示,2.5 nmoI/L Am80与25 μg/mL GCSF联合作用6天不会对C细胞造成增殖抑制,但Am80-GCSF使CD34+细胞的分化比例达到32.8%,明显高于单用组。通过比较吞噬细菌能力,我们看到Am80-GCSF组细胞清除细菌能力强于Control. Am80和GCSF组,同时提高了细胞在fMLP和PMA刺激后ROS的释放量。qRT-PCR结果显示,与Am80和GCSF相比,Am80-GCSF能更早上调RARβ2、C/EBPε、CD66b、CD66c、CD11b以及C/EBPβ的mRNA的表达,并在作用后期仍保持RARβ2和C/EBPε的mRNA高转录水平。另外,Am80-GCSF组CD66a与CD66b的mRNA水平在分化中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Am80-GCSF组细胞的膜表面特应性抗原CD66-CD18的共表达水平达到47%,显著高于药物单用组。提示Am80-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再生过程是由C/EBPβ、C/EBPε和RARβ2共同参与的。而CD66-CD18信号通路的完善也为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肿瘤细胞株NB4细胞结果显示,Am80-GCSF显著抑制NB4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使中性粒细胞的比例达到50%以上,同时大幅度增加了NB4细胞由fMLP或PMA刺激而释放的ROS总量。qRT-PCR检测结果提示,GCSF的参与使Am80-GCSF相较Am80更早上调RA目标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5) Am80-GCSF对原代AML病人骨髓细胞的作用我们分别采用20或50 nmol/L的Am80与25 μg/mL GCSF联合作用于AML样本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实验结果显示,Am80-GCSF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同时显著提高细胞在fMLP和PMA刺激下ROS释放量。mRNA水平检测表明,Am80-GCSF在给药第2天显著地上调了RA相关基因RARβ2、C/EBPε和CD11b的转录水平,并使其在整个药物处理过程中保持一个高转录状态。我们进一步使用150 nmol/L的Am80与25 μg/mL GCSF联合作用于AML细胞。单用Am80和Am80-GCSF都对样本#S062615细胞增殖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Am80-GCSF促进细胞的粒性分化,同时提高ROS的释放总量。细菌吞噬实验结果显示,Am80-GCSF处理组的原代细胞杀伤的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和药物单用组。qRT-PCR检测发现,Am80-GCSF上调了RARβ2、C/EBPε和CD66c的mRNA水平,提示Am80-GCSF对原代AML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节可能与上调RA相关基因mRNA的作用有关。结论本文首次在体外与体内实验中研究了Am80协同GCSF诱导中性粒细胞再生的作用,并对机制进行初步探讨。Am80可有效促进粒性分化,但不会引起粒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而GCSF诱导产生了大量不具备成熟杀菌能力的中性粒细胞。二者合用不仅促进了粒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同时将这些细胞诱导分化为具有杀菌功能的中性粒细胞。因而,Am80-GCSF的这种作用可以满足CCIN患者对具有抗菌作用的中性粒细胞的大量需求。而Am80-GCSF对粒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机制可能是由RARβ2、C/EBPβ和C/EBPε介导的,同时对CD66-CD18信号通路的完善增强了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本研究为Am80-GCSF合用成为有效治疗CCIN的临床新策略奠定了实验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平;张蕾;柳喜洋;;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2年06期
2 兰志勋,闵龙秋;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8年05期
3 ;中性粒细胞抑制人单个核细胞释放TNF-α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8期
4 邓新立;黄文荣;丛玉隆;邹德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06年04期
5 胡乃丰;;人体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测定[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2年02期
6 江志生;;血小板调节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1年01期
7 青春;中性粒细胞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4年01期
8 李钺,李生伟;原发性脾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症1例[J];重庆医学;2000年05期
9 尚东;杨岚;党晓敏;;吸烟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3年06期
10 何凤慈,唐汝愚;钙与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关系[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新立;黄文荣;丛玉隆;邹德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邓新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钱申贤;;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新认识[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董炜;谢挺;董叫云;金曙雯;花兰女;宋菲;青春;陆树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邓帆;蔡春青;蔡绍曦;赵海金;董航明;;中性粒细胞异常趋化在COPD分级评估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余霞;姚志荣;;中性粒细胞在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发病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谢东北;郝选明;孙焱;雒小恩;;NETs—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菌途径[A];中国生理学会2007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任利成;黄晓元;龙剑虹;;琥珀酸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柳荣;张丕红;吕春柳;梁鹏飞;曾纪章;任利成;黄晓元;;中性粒细胞体外黏附迁移滞留后蛋白质组变化[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学洁;潘国宗;杨晓鸥;;中性粒细胞与上皮细胞间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死亡[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中桥;中性粒细胞引起皮瓣损伤的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唐逸;王平:找到了炎症的新机制[N];北京科技报;2011年
3 张时民;学看化验单[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波;食管麟癌浸润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8+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琳;维甲酸受体激动剂他米巴罗汀协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3 杨竹生;中性粒细胞及其FcγRIIA在部分血管炎病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赵东亮;钙信号参与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5 袁春华;fMLP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6 王进;中性粒细胞在牛分枝杆菌感染宿主免疫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薛庆亮;中性粒细胞内皮质醇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8 孙锐;促瘤生长的中性粒细胞在细胞因子预激活及正常NK细胞存在条件下能有效的抑制肿瘤[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汤贤英;中性粒细胞通过促进IL-33成熟而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和进程[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李文鹏;单个中性粒细胞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活性氧的测定[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环宇;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调节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2 倪倩;IL-33调节中性粒细胞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作用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邓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极性化及香烟提取物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化的机制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晰;肉鸡日粮硒含量调查及缺硒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满姗姗;HBV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5年
6 马祥;中性粒细胞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D];东南大学;2015年
7 宋明明;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脂多糖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D];江苏大学;2016年
8 许丹;早期浸润心脏的中性粒细胞经由HMGB1/TREM-1通路促进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和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9 孙曙;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与肾移植术后临床状态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10 蒋秋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中的作用[D];川北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429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42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