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癌症化学预防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6 04:26

  本文选题:姜黄素 切入点:癌症化学预防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为了减少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癌症化学预防来逆转或延迟致癌作用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相对费用低廉的战略方案。最近,由于在食物供给中的日常使用、多样和有效的抗癌分子机制、对健康人群的可接受性以及很大的治疗指数,提取或纯化的植物化学物成为癌症化学预防药物研究的焦点。在大量被研究的植物化学物中,姜黄素类化合物脱颖而出,在细胞培养和临床前动物模型试验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癌症化学预防活性。但是,由于水溶性差、稳定性低以及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姜黄素并没有实现临床应用。鉴于此,本论文通过简单的溶剂沉淀法或化学沉淀法,制备出了三种载药量高、生理环境下稳定、低毒、生物相容性好、刺激响应型的姜黄素纳米复合物,提高了姜黄素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增强了其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探究了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抗氧化性及在体内外抑制癌细胞增殖的能力和机制,为食品中难溶性功能因子的开发以及姜黄素纳米复合物在癌症化学预防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姜黄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胶囊的制备及其体外癌症化学预防活性研究。通过简单的酯化作用和溶剂沉淀法制备出了姜黄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胶囊。电镜、光谱表征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姜黄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胶囊是直径约为50nm、载药量为89.54±3.65%、载药率为96.77±1.02%的球形颗粒,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具有较高的水解稳定性和光照稳定性,而且能够有效、持续地释放负载的姜黄素分子。自由基清除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姜黄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胶囊对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都有较高的清除能力,而且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2)姜黄素-纳米硒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癌症化学预防活性研究。通过pH-协助的方法制备出了姜黄素-纳米硒复合颗粒。电镜、光谱表征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姜黄素-纳米硒复合颗粒是直径约为125 nm的球形颗粒,姜黄素分子通过Se O键牢固地结合到了纳米硒表面,这同时提高了姜黄素和纳米硒在磷酸盐缓冲溶液和无血清培养基中的稳定性。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时,姜黄素-纳米硒复合颗粒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主要是负载的姜黄素分子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纳米硒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而在高浓度时,纳米硒和姜黄素都具有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且二者表现出协同作用。姜黄素-纳米硒复合颗粒可以通过诱导细胞中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活化以及促进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来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进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3)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癌症化学预防活性研究。通过“一锅法”制备出了负载姜黄素的类沸石咪唑骨架纳米颗粒,再经透明质酸表面修饰得到了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电镜、光谱表征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是直径约为130 nm、载药量为10.1%、载药率为88.2%、形状呈截顶立方体的颗粒。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姜黄素的浓度,成功实现了对类沸石咪唑骨架纳米颗粒大小和形状的调控。药物释放试验表明,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具有pH响应的特性,在酸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释放姜黄素的速率明显加快。细胞毒性试验表明,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能够将高剂量的姜黄素选择性递送到MCF-7人乳腺癌细胞中,使MCF-7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的S期和G2/M期,同时增加MCF-7细胞内ROS的生成,诱导MCF-7细胞凋亡,最终抑制MCF-7细胞增殖。(4)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在体内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研究。通过建立4T1肺转移小鼠模型研究了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在体内用于癌症化学预防的能力。细胞毒性试验表明,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4T1小鼠乳腺癌细胞增殖,而且经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处理后,4T1细胞在体外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4T1肺转移小鼠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姜黄素-类沸石咪唑骨架-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在体内循环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姜黄素递送到肿瘤部位,并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3.6;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宁;;中间生物标志物在癌症化学预防研究中的应用[J];营养健康新观察;2002年04期

2 黎彬;;癌症化学预防的发展[J];医学研究通讯;2003年01期

3 余四旺;杨中枢;;癌症化学预防在中国——代专辑前言[J];化学进展;2013年09期

4 Michael B.Sporn;Karen T.Liby;;癌症化学预防:过去,现在和未来(英文)[J];化学进展;2013年09期

5 陈锋;关于癌症化学预防研究的几个问题[J];癌变.畸变.突变;1992年03期

6 凌宝存,李爱武,王福春;癌症化学预防及三级防治体系[J];前卫医药杂志;1997年03期

7 董为人;李进;郭坤元;;维生素D类复合物与癌症化学预防[J];国外医学情报;1997年15期

8 陶厚权,王瑞年;癌症分子基础与临床(各论) 第十九讲 癌症化学预防的分子基础[J];中国肿瘤;1999年01期

9 李宁,韩驰,陈君石;癌症化学预防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年06期

10 何文俊;田佳鑫;秦红霖;William WN Jr;Heymach JY;Kim ES;;癌症化学预防的分子靶标[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宁;;中间生物标志物在癌症化学预防研究中的应用[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五期):营养与癌症专题[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少轩;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癌症化学预防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573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573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