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肌筋膜扳机点所致慢性疼痛的外周及中枢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19:21

  本文选题: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切入点:扳机点 出处:《新疆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引起慢性疼痛常见的病因,这种由肌筋膜扳机点引起的疼痛在普通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肌筋膜扳机点不仅造成患者局部疼痛及远隔部位的牵涉痛、关节活动受限,还可引起焦虑、抑郁等并发症。作为一种非致命性疾病,若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将大大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这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肌筋膜扳机点到底是外周还是中枢致敏现象目前仍不清楚,临床上几乎都在扳机点处进行治疗,但在延长疗效方面却难以令人满意。因此,目前的治疗现状及面临的困惑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肌筋膜扳机点所致慢性疼痛是单纯的外周致敏现象?目前针对肌筋膜扳机点的治疗是否合理;中枢是否与肌筋膜扳机点的发病存在某种联系,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脑结构和功能如何变化?基于上述假设,我们以最为常见的斜方肌扳机点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该肌的肌内神经终末密集区的分布范围,并在目前认为是引起肌筋膜扳机点的运动终板(肌内神经终末密集区)处注射药物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探索肌筋膜扳机点是否是外周的运动终板的功能紊乱引起;利用磁共振新技术探索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方法:1)收集22具成人尸材,大体解剖观察斜方肌的肌外神经来源和走形。利用改良的Sihler’s神经染色技术对斜方肌的肌内神经进行染色,探索斜方肌的肌内神经终末密集区的分布范围并在人体进行定位。收集120例颈部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分别在肌内神经终末密集区和扳机点处注射利多卡因治疗,观察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2)收集37例肌筋膜扳机点所致慢性疼痛患者和36例健康志愿者,利用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检测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灰质微结构的差异,分析患者灰质的变化是否与病程、疼痛强度和年龄存在相关性。同时,观察肌筋膜疼痛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大脑微结构是否存在差异;3)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处理方法探索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大脑局部自发性神经活动特征,并分析功能异常脑区的ALFF值与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的VAS评分、病程和年龄的是否存在相关性。此外,在第一、二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大脑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斜方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分支呈“树枝状”分布,各神经终末分支在肌腹的中部彼此相连形成一条“S”型的神经密集带。与肌筋膜扳机点注射组相比,肌内神经密集区注射利多卡治疗后6月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频率显著下降,尤其在斜方肌中上部和下部的肌内神经密集区联合注射更有效。然而,肌内神经密集区注射治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评分也有增高的趋势;2)相对于健康对照组,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的脑灰质微结构发生异常,而且主要分布于边缘系统和疼痛矩阵所涉及的脑区。右侧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皮质的灰质微结构的异常与病程和疼痛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在肌内神经密集区注射利多卡因治疗后2月,虽然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下降,但前扣带皮层、内侧前额叶皮质的微结构仍出现异常;3)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的右侧丘脑、右侧海马、右侧前扣带回、右侧楔前叶、右侧后扣带回、右侧额上回的ALFF值显著增高,而右侧岛叶的ALFF值降低。此外,我们还发现右侧丘脑和前扣带回皮层的ALFF均值分别与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治疗前比较,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治疗后2月,虽然VAS评分显著降低,但额上回、前扣带回皮层以及丘脑的ALFF值仍增高。结论:1)肌内神经密集区较扳机点处注射利多卡因治疗肌筋膜疼痛更有效,能显著降低治疗后6月的疼痛程度和频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疼痛强度也有增高的趋势。我们推测肌内神经密集区的功能紊乱可能只是肌筋膜扳机点产生的原因之一;2)筋膜扳机点所致慢性疼痛患者的脑灰质微结构发生异常,并且右侧前扣带皮层、内侧前额叶皮质的灰质微结构的异常与患者的病程和疼痛强度呈显著负相关。患者接受治疗后2月,虽然疼痛程度和频率显著下降,但前扣带皮层、内侧前额叶皮质的微结构仍出现异常,提示大脑微结构的改变可能在肌筋膜扳机点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一定角色;3)慢性肌筋膜疼痛患者的脑功能出现异常,并且功能异常的某些脑区在治疗后并未得到改善。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肌筋膜扳机点产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有外周和中枢共同作用的结果。肌筋膜疼痛患者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尽量避免肌筋膜扳机点产生的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入;在制定治疗策略时,不仅要强化对外周的治疗,还应考虑中枢脑组织的保护,尽量做到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治愈”。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uscle and fascia trigger point on the changes of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caused by muscle and fascia trigger point . Conclusion : 1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pain and the severity of pa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after injection of lidocaine .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how that the pathological physiology mechanism of muscle fascia trigger point may have the common effect of peripheral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Patients with muscle and fascia pain should be treated in time and effectively to avoid damaging stimulation to the center of muscle fascia trigger point . In developing treatment strategy , not only the treatment of external week should be strengthened , but also the protection of central brain tissu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 and the " cure " of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hould be done as far as possible .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4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和萍;谢健周;范志勇;何巧宜;;扳机点浮线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3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年02期

2 ;《肌肉链与扳机点》出版发行[J];颈腰痛杂志;2012年02期

3 黄伟昌;李珊珊;范志勇;吴世芳;黄振;成磊;;“扳机点”手法弹拨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3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3年08期

4 王模堂,焦锡葳,孟庆荣,张三友;颌骨病变性骨腔的定位[J];四川医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5 Simons DG ,孙星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0年02期

6 李文治;王目怀;岳光俊;盖兰香;;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扳机点与经络穴位的关系[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3年01期

7 朱广运;小针刀切割“扳机点”为主治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8年02期

8 石育才;;电针“扳机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J];针灸临床杂志;2008年12期

9 王淑娟;苏妆;;针刺扳机点治疗常见疼痛类疾患[J];上海针灸杂志;2009年09期

10 范志勇;王卫强;周长斗;粟漩;查和萍;谢建周;黄振;;扳机点手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临床思考[J];新中医;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曾飞;熊恒辉;潘成兵;王元丽;;扳机点损毁治疗原发性三叉痛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加亮;孙航辉;;关于扳机点的一点认识[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朱广运;;小针刀切割“扳机点”为主治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例[A];针刀医学论文精选[C];1999年

4 刘改红;类维富;齐峰;;肌筋膜疼痛扳机点的药物注射治疗效果观察和机制探索[A];山东省第十六次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孟涵;王于领;;关于肌筋膜扳机点的研究进展[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简思莉;;电针针刺扳机点结合牵拉及主动训练治疗肌筋膜炎的疗效分析[A];贵州省医学会第七届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国家级继教学习班——神经系统病损规范康复治疗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余志平;偏头痛的手术疗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鹏;肌筋膜扳机点所致慢性疼痛的外周及中枢机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7年

2 余兆晟;板机点理论与中医针灸于肩周炎治疗的理论比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亚秋;EphrinB2在肌筋膜扳机点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Urcuyo Rivas Maria Eugenia;扳机点理论与传统针灸理论对于颈痛治疗的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谢健周;“扳机点”浮线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邝镜芳;针刺扳机点治疗慢性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刘改红;肌筋膜疼痛扳机点的药物注射治疗效果观察和机制探索[D];山东大学;2013年

6 吴世芳;“扳机点”浅刺围针配合手法治疗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陈雄杰;针刺扳机点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2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682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2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