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致病基因筛选及KIT基因在大肠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13:05
本文选题:大肠癌 切入点:转移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大肠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皆高的常见恶性肿瘤,转移和复发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大肠癌的诊疗技术随着辅助化疗和多学科协作治疗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伴有转移或复发大肠癌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利用高通量技术探寻大肠癌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致病基因,寻找能为临床诊断及用药带来价值的生物标记物,研究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由以下三个部分内容组成:1、大肠癌的分子诊断及分子频谱研究本研究共收集36例III、IV期大肠癌患者的组织及外周血样本,将样本的DNA提取后利用Ion Proton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靶向捕获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77.27%的患者中,基因突变在组织类型间表现相对一致,通过血液样本进行的捕获测序结果有可能作为精准诊断或者用药指导的依据。在捕获测序中,我们发现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为TP53、KRAS、APC和KIT。接着,我们评估了外周血KRAS突变状态与肿瘤分期的相关性,外周血KRAS突变组与KRAS野生型组相比,伴随更多的突变位点,与肿瘤分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比传统临床指标CEA、CA199等更有临床诊断价值。2、大肠癌中原发灶与转移灶差异SNP与CNV的比较研究收集3名患者的大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共计6例样本。通过芯片检测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SNPs与CNVs。通过GO与KEGG分析,我们发现大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在细胞粘附和血管生成的生物学功能与信号转导通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发现大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间差异SNP引起编码改变的基因有KIT、gHR,IL3和TSLP等基因。另外,我们发现并验证了大肠癌原发灶与转移灶上的三个差异CNVs(chr13:65798303-65883830;chr19:58540860-58570697;chr22:19966749-19985507),这三个 CNVs 在大肠癌的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三个差异CNVs可能成为评估大肠癌发展阶段的生物标志物。3、KIT基因在大肠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KIT基因的突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故而我们选择KIT基因进行了细胞功能实验进一步验证其与大肠癌的关系。首先,我们利用qPCR比较了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KIT的表达量,发现大肠癌组织KIT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接着我们在细胞水平,利用siRNA载体敲除KIT基因,通过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大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通过Transwell实验发现大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显著降低,且在敲除KIT后促使大肠癌细胞由间质向上皮转化,导致细胞迁移能力下降。研究结果表明KIT是一个潜在的治疗大肠癌的靶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5.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爱武,李玉山;大肠癌化疗方案选择[J];山东医药;2001年04期
2 曹洋;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年02期
3 刘福坤;大肠癌化疗的回顾与展望[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4 王严庆;大肠癌化疗进展[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5 王志军;中药辅助大肠癌化疗的临床观察[J];甘肃科技;2003年07期
6 金海敏;李克强;孟庆勇;;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胡丽娟;黄绍刚;周福生;黄穗平;;中医药抗大肠癌的研究思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8 韩力;潘永福;;大肠癌从脾论治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年01期
9 王s,
本文编号:1705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70531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