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的ATP7B突变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
本文选题:浙江 + 地区 ; 参考:《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其特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神经症状及肝脏损伤。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TP7B基因,编码一种P型ATP酶并参与肝脏的铜代谢。目前ATP7B基因已经有超过800种致病突变被报道,分布于整个基因全长。因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因型十分复杂,不同人群及地区的基因突变热点均存在差异。本研究纳入了 118个以浙江地区为主的肝豆状核变性家系,包含123名经过基因确诊的患者,其中以神经症状起病的患者59例(48.0%),肝病症状起病的患者15例(12.2%),骨关节症状起病患者6例(4.9%),精神症状起病患者4例(3.3%)及无症状患者39例(31.7%)。我们在118个先证者中检测到64种ATP7B基因突变,前三位频率最高的突变分别是p.R778L(34.15%),p.P992L(15.45%)及 p.A874V(3.66%)。随后,我们比较了不同起病类型和不同基因型患者间临床指标的差异,包括起病年龄、神经症状出现年龄、血清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血常规、肝肾功能常规、血脂常规、骨代谢指标及电解质。我们发现含有p.R778L纯合突变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较低,而含有p.V1106I突变的患者起病年龄及神经症状出现的年龄较晚,其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亦较高,高度提示其和晚发的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相关。除此之外,我们总结和分析了过去十年来接诊的13名以骨关节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特殊类型的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借鉴和参考。
[Abstract]: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copper metabol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exacerbation of extrapyramidal nervous symptoms and liver injury. The pathogenic gene of the disease is ATP7B gene, which encodes a P type ATP enzyme and participates in copper metabolism in the liver. At present, more than 800 pathogenicity mutations of ATP7B gene have been reported and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length of the gene. Therefore, the genotyp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are very complex, and gene mutation hotspot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and regions. This study included 118 families with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ncluding 123 patients with genetic diagnosis. There were 59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symptoms, 15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s, 6 patients with bone and joint symptoms, 4 patients with mental symptoms, and 39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symptoms. 64 mutations of ATP7B gene were detected in 118 proband patients. The highest frequency muta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loci were p. R778L / 34.15p. P992L / 15.45and p. A874V / 3.66B, respectively. Then, w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of clinical indexes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onset types and genotypes, including onset age, age of onset of neurological symptoms, 24 hours urine copper in serum ceruloplasmin, routine blood routine, routin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routine blood lipids. Indexes of bone metabolism and electrolytes. We found that patients with homozygous mutation of p.R778L had lower levels of serum ceruloplasmin, while patients with p.V1106I mutation had lower onset age and later onset of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higher levels of serum ceruloplasmin. It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late onset of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In addition, w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13 cases of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with osteoarticular symptoms as the first manifestat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early clinical diagnosis of special types of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桂蕊,梁秀龄,于爱芹,陈敏,李义召;第6章 第3节 肝豆状核变性[J];临床荟萃;2000年09期
2 朱雅碧;肝豆状核变性八例误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彭韶,杨芬,张贵格;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5例误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4 柳锡永,吕凤菊,施文忠;小儿肝豆状核变性29例误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4期
5 黄海波,张旭,郑荣远;肝豆状核变性误诊1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6期
6 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年02期
7 梁秀龄;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王亚萍,戴宇文,汤文娟;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5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年04期
9 殷会玲,姜红;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与对策[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0年05期
10 李初阳;肝豆状核变性一例[J];九江医学;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君霞;范贤峰;许赣;;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凝指标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梁艳;褚燕君;;肝豆状核变性86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3 孙凤霞;;肝豆状核变性12例报告[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郑春华;张洪球;;肝豆状核变性53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刘泽坤;宋平;游良蕴;程敬亮;任翠萍;张焱;;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诊断[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刘泽坤;;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周红平;饶兆英;钟建明;;江西籍肝豆状核变性第八外显子突变的研究[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马瑾;钟勇;董方田;施维;王韧琰;王湘燕;;肝豆状核变性及眼部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生弟;罗晓光;;肝豆状核变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苏春芝;;肝豆状核变性诊治1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7年
2 中南大学肝病研究所教授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N];健康报;2007年
3 朱广苓 陈颖;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9年
4 周颖;安徽省中医院肝豆状核变性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尹慧文;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率高[N];大众卫生报;2012年
6 杨任民;铜与肝豆状核变性[N];大众卫生报;2000年
7 娇子;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八成被误诊[N];广东科技报;2004年
8 记者 左朝胜;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研究获突破性进展[N];科技日报;2001年
9 黄树春;眼科助诊肝豆状核变性[N];健康报;2007年
1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传染科 何纲;半数肝豆状核变性被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沁韵;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骨质疏松可能原因分析以及骨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D];复旦大学;2014年
2 章悦;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量表编制及头影测量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张东锋;WD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关系,基因型—表型关系和基因突变类型—青霉胺疗效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余昊;浙江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的ATP7B突变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D];浙江大学;2017年
5 谷绍娟;肝豆状核变性遗传和致病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易露茜;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叶盛;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徐鹏景;弱视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视觉认知功能损害机制的噪音与模型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童德军;湖南地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点和多重PCR反向杂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程琪;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婷婷;肝豆灵对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效应评价及对铜负荷大鼠干预机制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伟;33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颅脑核磁共振成像特点及与临床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杨秋水;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雅;肝豆状核变性抑郁的临床特征及解郁疏肝汤干预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吉一U,
本文编号:1797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79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