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管因子生物学特性探讨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机制
本文选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证结合模型 + 脾不统血 ; 参考:《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1背景"脾主统血"是脾脏重要生理功能之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道中正常循行,而不溢出脉外生理功能。明·薛己《薛氏医案》中明确提出"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明·沈明宗《金匮要略编著》也提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与"脾主统血"相对应的病理状态称之为"脾不统血",临床除表现有脾气虚症状外,还伴随有慢性出血症状。从临床角度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慢性阶段是"脾不统血证"的代表性疾病,并具有从脾论治的适应症。临床实践也发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健脾益气摄血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出血现象明显减轻,说明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明显的优势。出血与止血机制复杂,实际上是复杂的出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而出凝血系统功能的恒定受血小板质量、凝血因子水平、血管活性物质等多种因素影响。过去一直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导致患者外周血小板数量减少伴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常见的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以及危险的内脏出血被认为是由于血小板数量与质量减少导致。但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过健脾益气摄血治疗后,虽然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数值并没有明显提升或上升幅度较少,而临床出血及气虚症状有了明显改善,这一结局不能完全用从脾论治改善患者外周血小板质量来解释,还可能存在着机制需要进行研究。因此,课题组在承担973项目过程中,提出了"脾主统血功能发挥不仅是在于脾,而是人体多器官功能的集合效应,是以线粒体功能与能量转换为核心,在脑-肠轴自稳状态下(脑神经与肠道功能调控),以血管分泌的活性物质控制血管功能状态为信息传递物质和效应靶点,以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数量、质量为物质基础,共同构成的生理调控网络体系"的理论假说,并期望通过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围绕科学假说进行相应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讨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应靶点。2目的选择被动免疫造模法,通过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法建立"脾不统血"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证结合模型,以健脾益气摄血方为干预药物,并设立不同对照组,观察药物干预后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探讨血管相关因子在从脾论治法则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及其价值。3方法用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法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证结合小鼠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强的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分组后除正常组不予特殊处理外,其余各组均按100 μl/20g剂量向小鼠腹腔内注射1:4稀释的APS血清,每天一次重复注射至实验结束,造模第8天开始各组均按0.1ml/10g体积药物灌胃干预。第16天实验结束,ELISA法检测各组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量,HE染色并测量各组血管生长因子表达量,检测结果以(x ± 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各组主要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如下:①内皮素-1(ET-1):模型组、强的松组和健脾益气摄血组腹主动脉内皮素-1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强的松治疗组内皮素-1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1);健脾益气摄血组内皮素-1含量较模型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内皮素含量降低的趋势与强的松治疗组相一致。②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模型组、强的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小鼠肝组织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强的松组和健脾益气摄血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较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模型组、强的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较正常组小鼠腹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浓度比较明显降低(p0.01);强的松组内的血管内皮粘附分子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栓调节蛋白(T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栓调节蛋白各组明显降低(p0.05);强的松组血栓调节蛋白浓度较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具有升高趋势;健脾益气摄血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栓调节蛋白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清一氧化氮(NO):与正常组比较,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在各组均降低(p0.05);强的松组和健脾益气摄血组中血清一氧化氮浓度较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一氧化氮合酶3(NOS-3):与正常组比较,实验各组血清一氧化氮合酶3均有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血栓素A2(TXA2):模型组、正常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明显升高(p0.05)。⑦前列环素(PGI2):与正常组比较,实验各组检测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强的松组明显降低(p0.05);而健脾益气摄血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强的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中bFGF含量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和健脾益气摄血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5 结论本项研究重要结论如下:①在使用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法建立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小鼠模型中,1:4的抗血小板血清浓度是最佳的造模浓度,并且建立的小鼠模型既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符合脾不统血证的病证结合模型,并是目前研究本病的简单有效的病证结合模型。②血管活性物质ET-1、NO、NOS3、TM、vWF、VCAM-1和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bFGF共同参与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发展过程,从脾论治后的止血疗效是通过血管活性物质TM、TXA2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表明TM、TXA2和VEGF既是"脾主统血"物质基础又是健脾益气摄血治则的重要位点。
[Abstract]:1 . " Splenic blood "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spleen . In the past ,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function of blood platelet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deficiency is not only the function of spleen but also the function of multiple organs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ET - 1 ( p . 05 ) . The levels of ET - 1 in th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 p < 0.01 ) .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1 : 4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 ( p < 0.05 )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天强;谢江华;;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年03期
2 徐彩凤;孙关军;;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浅析[J];山西中医;2008年03期
3 钱小雷;肺痨从脾论治4则[J];山西中医;2000年06期
4 陈勇鸣;甲亢从脾论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年08期
5 陶枫,黄璐;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6 孙彪;从脾论治糖尿病[J];中医研究;2001年04期
7 付志平;从脾论治糖尿病68例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2年04期
8 李士瑾,冯志海,徐立然,贾奎;浅谈从脾论治糖尿病[J];四川中医;2003年08期
9 张超,张军,韦新宇,冯明清;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近况[J];河南中医;2003年12期
10 程先华,叶明花,李汝杰;洪亮从脾论治眼病举隅[J];江西中医药;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润清;陈清维;;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80例临床探讨[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6年呼吸系统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张春吉;吴铁;;从脾论治消渴病体会[A];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张成新;金岚岚;赵翡翠;王雅平;;中药、维吾尔药结合,糖尿病从脾论治[A];糖尿病(消渴病)中医诊治荟萃——全国第五次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9年
4 潘以丰;刘凤斌;杨晓军;;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从脾论治的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5 谭业宏;;浅谈从脾论治的临床应用[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李天天;侯丽;张雅月;陈信义;;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雷正科;雷洪伊;雷洪涛;;从脾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8 赵人和;吴俊玲;;糖尿病从脾论治初探[A];第四届全国糖尿病(消渴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9 孙彬;孙晓娜;;从脾论治糖尿病浅析[A];第四届全国糖尿病(消渴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10 张琳;汪红兵;张声生;李乾构;;从脾论治内镜阴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立中 殷玉磊 陈小飞;从脾论治“类风关”[N];健康报;2006年
2 傅缨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肾病应从脾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唐河县中医院 张清奇邋孟军礼 河南中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 郭会军;从脾论治艾滋病效果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宁 深圳市中医院 于海波;针刺从脾论治小儿脑瘫理论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宜从脾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殷玉磊 陈小飞;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机理被揭示[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殷玉磊 本报记者 陈小飞;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机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梅天强 谢江华;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刘健;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李顺民;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从脾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褚雨霆;基于血管因子生物学特性探讨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昱杉;张哲教授从脾论治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张秀;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冠心病近10年中医现代文献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鲁金;岳仁宋教授从脾论治痤疮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苏晓琳;《临证指南医案》从脾论治理论研究及现代应用举例[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吕凤娟;中医从脾论治肝病(病毒性肝炎)的基础理论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7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80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