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B1呼吸道暴露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呼吸道暴露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医科大学》 2015年
黄曲霉毒素B1呼吸道暴露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
赖浩
【摘要】: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 PLC)是全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中90%以上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据统计,80%以上的HCC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如亚洲的东南部及非洲的中部和西部。我国每年有360,000例HCC新增病例及350,000例HCC死亡病例。广西是我国HCC的高发区,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黄曲霉毒素饮食暴露和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广西地区HCC高发的两大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而且,这两大重要环境致病因素诱发肝癌的相关分子机理也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之前的研究均认为,黄曲霉毒素的摄入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暴露途径;近十余年来,各种针对黄曲霉素饮食摄入的防范措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理论上有望一定程度降低我区HCC的发病率,但据相关的研究和我们的临床观察发现,广西肝癌的发病率并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某些特定区域或人群HCC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如农民,糖厂、造纸厂及家禽养殖场某些工作环境的工人等等。但这些人群的饮食习惯及HBV感染率与其他人群并无明显差异。我们前期的相关调查还发现,上述一些特定人群血清AFB1或人血清AFB1白蛋白加合物(AFB1-ALB)检测呈阳性的发生率较高;国外相关的文献亦有类似报道。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的一些前期现场调查发现,这些特定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工作中会经常接触某些粉尘,如蔗渣粉尘、谷物粉尘等。我们知道,广西是一个亚热带地区,温暖潮湿的天气周期较长,极利于霉菌的生长,这类粉尘被霉毒素污染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我们怀疑,经呼吸道吸入含霉毒素的粉尘,可能是AFB1进入人体的另一途径,并且可能与这些特定人群HCC的发病有关。为证实这一判断,本研究选取了区内一家大型糖厂作为现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长时间暴露于蔗渣粉尘的人群及其他岗位人群30年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对比检测某些特定环境粉尘中AFB1的含量,采集高粉尘工作环境人群及其他岗位人群的静脉血,检测并对比二组人群血清中AFB1-ALB的浓度,初步探讨高粉尘工作环境呼吸道暴露与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的可能联系;同时通过建立AFB1呼吸道暴露的动物模型,探索AFB1经呼吸道吸入与实验动物AFB1-ALB血清浓度变化的关系,验证AFB1呼吸道暴露对实验动物血清AFB1-ALB浓度的影响。并且通过动物实验,动态检测AFB1呼吸道暴露的实验动物肝脏组织学、细胞学及其P53、P21等基因表达的分子学改变,探讨AFB1呼吸道暴露对实验动物肝脏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AFB1不同暴露途径与肝癌发病的关系,为更有效地预防黄曲霉毒素暴露所导致的肝癌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本研究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岗位人群血清AFB1-ALB检测分析目的:分析蔗渣粉尘暴露与肝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的联系,检测高粉尘作业场所AFB1的污染情况,探索AFB1呼吸道暴露对相关作业人群血清AFB1-ALB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广西区内一家大型糖厂作为现场,选择该调查现场1984-2013年的员工为研究对象,统计同一现场接触蔗渣粉尘的人群及其他岗位人群30年间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采集高粉尘作业场所及其他作业场所的空气样本,以及高粉尘作业场所的物表蔗渣粉尘样本,使用ELISA法检测所有样本中AFB1的含量。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检测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人员血清AFB1-ALB含量共384人,其中,在高粉尘作业场所(压榨车间、蔗渣仓库、纸厂)的人群为181人(A组),其他岗位的人群203人(B组)。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血清AFB1-ALB检测阳性的职工家庭中采集大米(主食)50例样本,检测这些家庭日常主食的AFB1含量。结果:本研究总计观察119852.9人年,共随访该调查现场1984-2013年的职工5791人。从1984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调查现场职工(包括退休)共有835人患病,其中患恶性肿瘤的人数为330人,占39.52%。在接触蔗渣粉尘的人群中,恶性肿瘤发病排在疾病谱第一位,其余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在其他岗位人群中,位列疾病谱前三位的分别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分析发现,在接触蔗渣粉尘的人群中,肝癌、肺癌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显著上升,分别为其他岗位人群的4.30倍及2.63倍,而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上升不明显。糖厂不同作业场所的空气样本AFB1检测均呈阴性,但蔗渣粉尘中的AFB1检测呈阳性。ELISA试验检测结果提示,在181例A组工人中,有102名工人AFB1-ALB检测阳性,浓度为38.51±44.80 pg/ml;B组的203名工人仅有12名阳性,浓度为15.58±6.42 pg/ml。两组人群血清AFB1-ALB阳性率及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清AFB1-ALB阳性的职工家中采集到的50份大米均未发现AFB1污染。第二部分通过新西兰兔AFB1呼吸道暴露的动物实验验证实验动物血清AFB1-ALB浓度变化与呼吸道暴露的关系目的:探讨AFB1呼吸道暴露对新西兰兔血清AFB1-ALB浓度及肝功能ALT、AST、ALP及TP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兔60只,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高暴露组(A组,N=20)、中暴露组(B组,N=20)及低暴露组(C组,N=20)。连续7日通过呼吸道插管滴注AFB1溶液的方法,建立AFB1呼吸道暴露的动物模型。A组、B组及C组新西兰兔每日吸入的AFB1溶液量分别为75ug/Kg、 50ug/Kg及25ug/Kg。检测新西兰兔第1、第3、第7及第21日血清AFB1-ALB的浓度及肝功能ALT、AST、ALP及TP。结果:至实验结束,共有4只新西兰兔死亡,包括A组3只,B组1只。A组的17只新西兰兔中,第1日有8只(47.06%)血清AFB1-ALB检测阳性,浓度为3.35±1.86(1.3-6.8)pg/ml,第3天血清AFB1-ALB阳性的新西兰兔升至10只(58.82%),第7天为11只(64.71%),而到了第21天则降至3只(17.64%)。B组的19只新西兰兔中,第1日有3只(15.79%)血清AFB1-ALB检测阳性,浓度为1.97±0.95(0.9-2.7)pg/ml,第3天血清AFB1-ALB阳性的新西兰兔升至5只(26.32%),第7天为5只(26.32%),而到了第21天则降至2只(10.53%)。C组未发现有血清AFB1-ALB检测阳性的新西兰兔。经呼吸道吸入AFB1后,血清AFB1-ALB阳性的新西兰兔肝功能ALT、AST、ALP及TP的值呈动态性升高,但未发现血清AFB1-ALB阴性新西兰兔肝功能的值出现显著改变。我们分析了AFB1-ALB检测阳性新西兰兔的肝功能,其中,第3天A组新西兰兔的ALT、ALP的值,第7天A、B二组新西兰兔ALT、AST、ALP、TP的值,第21天A组新西兰兔TP的值与对照(吸入AFB1前的兔血清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7日的新西兰兔肝功能ALT及AST的值与血清AFB1-ALB的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但ALP及TP的值与血清AFB1-ALB的值不存在相关(P0.05)。第三部分 通过建立树鼩AFB1呼吸道暴露的模型,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AFB1呼吸道暴露后肝脏组织形态学及P53、P21等基因表达的分子学改变目的:观察AFB1呼吸道暴露对树鼩肝脏P53、P2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树鼩肝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探讨AFB1呼吸道暴露诱发肝癌的可能性。方法:选取健康树鼩80只,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A组(空白组,N=40)和B组(呼吸道暴露组,N=40)。A组树鼩只进行标准喂养,不作任何其他干预;B组树鼩除标准喂养外,通过呼吸道插管的方法,给予树鼩雾化吸入AFB1溶液,每日吸入量为200 ug/Kg/D,每周吸入AFB1溶液6次。按设计方案定期采集树鼩血清样本,取树鼩肝组织活检,检测组织形态学改变及P53、P21基因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本部分实验从2013年9月11号开始,至2015年1月28号结束,共进行了504天(72周)。在实验期间,B组有7只树鼩死亡。至实验结束,A组未发现血清AFB1-ALB阳性的树鼩血清样本,活检提示未发现有肝组织出现异常改变,P53、P21基因动态检测未发现有异常表达。而B组第一周抽血即发现有8只出现血清AFB1-ALB阳性,至第三周,B组全部树鼩出现血清AFB1-ALB阳性。B组树鼩中,从第33周开始,即发现肝组织有轻度炎症反应,以炎细胞浸润汇管区为主,伴肝细胞点状坏死,偶尔见灶状及碎屑样坏死。第43周活检时,可发现肝脏Kuffer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还可以见到空泡变性或者透明变性的肝细胞。自72周时,还可见肝组织内结构絮乱,伴嗜酸样变及重度水样变性。B组树鼩P53、P21基因动态检测发现有异常表达。通过以上的系列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点结论:1,经呼吸道吸入是AFB1进入机体的途径;2,血清AFB1白蛋白加合物浓度的升高与其AFB1呼吸道暴露的量及暴露的持续时间有关;3,经呼吸道持续吸入AFB1可造成血清AFB1-ALB阳性的实验动物肝损害;4,AFB1呼吸道暴露是否与HCC的发生有直接联系,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瑗,苏建家,严瑞琪,覃柳亮,杨春,班克臣,段小娴,黄国华;HBV和AFB_1引起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IGF-Ⅱ蛋白表达的动态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肖开银,黎乐群,彭民浩,杨定华,梁水庭,覃晓,陈希刚,郭雅,覃忠,彭涛,陈滨,苏智雄,尚丽明;家族聚集性肝癌101例家族史和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钱妍;化学致癌物与肝癌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年05期
4 刘栋;翟笑枫;;幽门螺旋杆菌与肝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1年05期
5 蒿艳蓉;苏建家;杨芳;曹骥;欧超;李瑗;杨春;段小娴;;银杏叶提取物对诱发性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03期
6 刘英;胡建华;刘春朝;;黄曲霉素毒理效应及检测方法[J];生物加工过程;2013年03期
7 高秀芬;计融;李燕俊;王玉平;;北京市城区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B_1污染调查[J];卫生研究;2007年02期
8 苏建家,李瑗,班克臣,覃柳亮,王辉云,杨春,欧超,段小娴 ,李永翊,严瑞琪;树鼩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p53基因的变化[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年03期
9 苏建家,欧盛敬,李瑗,欧超,段小娴,曹骥,杨春,岳惠芬,班克臣;树鼩实验性肝癌形成过程Bax、bcl-2的动态表达与细胞凋亡[J];肿瘤;2004年05期
10 颜见;姚志成;邓美海;;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多平;AFB1诱发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Cullin7的功能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永杰;;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在肝癌家族聚集现象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李瑗;苏建家;杨春;曹骥;欧超;梁亮;杨芳;王琦;;乙型肝炎病毒树鼩体内慢性感染模型的研究历程和展望[J];动物学研究;2011年01期
3 过建春;荀运浩;李春青;石伟珍;;P53基因网络在HB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年01期
4 邓伟;黄天壬;;GST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西预防医学;2006年01期
5 邱杨;刘建丽;赵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抽查检验与安全评价[J];现代食品科技;2008年10期
6 万宇平;李勇;王凤红;韩京朋;齐向武;石丽丽;;黄曲霉毒素B_1残留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3年01期
7 刘振虹;闫石;王明娟;胡亚涛;梅立新;;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超微结构、c-myc和HER-2表达变化及意义[J];重庆医学;2013年20期
8 丁峰元;尚岚;李琛;袁晓丽;孙琳;;黄曲霉毒素测定仪的校准技术[J];工业计量;2015年01期
9 郭玉玉;陈红云;翟笑枫;刘群;陈喆;;原发性肝癌患者体质类型与复发关系的Cox回归分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10 唐石伏;王庆;庞雅琴;赖延东;肖勇梅;张波;李道传;陈丽萍;杨萍;陈雯;;化学致癌物诱导人胚肾上皮细胞转化模型的构建[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雪;树鼩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及Prx家族的表达验证[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2 胡薛英;新型鸭肝炎病毒致病特性及感染鸭肝胰细胞凋亡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肖开银;家族聚集性肝癌染色体异常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4 陈茂伟;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5 焦杨;Wnt通路相关基因在AFB1诱导大鼠肝癌及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6 张晶晶;树鼩、小鼠HBx、ras转基因模型及体外HBV感染模型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汪多平;AFB1诱发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Cullin7的功能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孙振;软肝方与介入疗法治疗根治术后小肝癌的长期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阮萍;树鼩慢性感染乙肝病毒过程中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及枯否细胞变化意义的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10 张初署;中国四个生态区花生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产毒特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洁;双份饭法评估健康自愿者膳食营养素和污染物摄入量[D];郑州大学;2010年
2 桂文波;NQO1蛋白表达及NQO1基因多态性与家族聚集性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林雅宁;黄曲霉毒素B1致毒中尿素循环关键基因的研究和CPS1的生物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董晓平;PS法研究脾切除术对不同性别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5 吕伟;黄曲霉毒素B_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锦鲤原代肝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韦薇;肝癌发生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4年
7 邓伟;广西肝癌高发区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8 刘凤君;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型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四川大学;2006年
9 熊文艳;江西省部分地区原发性肝癌相关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张永年;五种蛋白在家族聚集性与非家族聚集性肝癌表达的比对[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虹;邹广迅;;黄曲霉素毒性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2 严瑞琪,陈志英,覃国忠,覃柳亮;当归等三种中药及联苯双酯对黄曲霉毒素B_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J];癌症;1986年02期
3 陈仁,范学工,黄燕,李宁,陈朝晖;幽门螺杆菌对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细胞毒作用[J];癌症;2004年01期
4 孙华;刘耕陶;;联苯双酯抗人高转移肝癌细胞株MHCC97-H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癌症;2006年12期
5 段小娴,,覃柳亮,覃国忠,严瑞琪;单剂量黄曲霉毒素B_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短期实验模型[J];癌症;1996年01期
6 郑杰,武忠弼,阮幼冰,刘冰;大鼠实验性肝癌最早可测的分子标志[J];癌症;1996年04期
7 薛玲,赵国强,胡瑞德,董郡;实验性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c-myc、Ha-ras、Ki-ras的表达特点及其生物意义[J];癌症;1998年01期
8 蒋金星,郭铃新,虞有智;黄曲霉毒素B_1诱发大鼠肝癌的实验病理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9 郑建明,陶文照,郑唯强,宝建中,王彦丽,朱明华;人肝癌裸鼠皮下-肝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张新立,史景泉;大鼠肝癌变的形态学演变与某些癌基因、抑癌基因改变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晓玲;抗黄曲霉毒素B_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2 刘洪佳;改性蒙脱土脱除黄曲霉毒素B_2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惠明,徐群英,胡敏;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的概述[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1年04期
2 刘家珍,刘芮,姚军;黄曲霉毒素B_1分析方法[J];职业与健康;2002年03期
3 ;卫生部关于禁止使用黄曲霉毒素超标的大豆生产加工食品的批复[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年05期
4 李培武,马良,杨金娥,张文,杨春洪,杨湄;粮油产品黄曲霉毒素B_1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年02期
5 高秀芬,计融;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年04期
6 江湖,熊勇华,许杨;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5年02期
7 胡娜;许杨;;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3期
8 林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04期
9 高秀芬;计融;李燕俊;王玉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年02期
10 罗超;李逢慧;程天印;;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利;;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控制[A];《2010中国猪业进展》论文集[C];2010年
2 张崟;曾庆孝;朱志伟;韩光赫;;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A];“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静;朱惠莲;唐志红;凌文华;;尿粪黄曲霉毒素排泄及生物干预[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朱聪英;应永飞;韦敏珏;陈慧华;陆春波;周文海;林仙军;罗成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与饲料毒理学学术讨论会暨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于建兴;沈洁;陆筑凤;李加友;;黄曲霉毒素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与饲料毒理学学术讨论会暨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朱聪英;应永飞;韦敏珏;陈慧华;陆春波;周文海;林仙军;罗成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A];2013年饲料毒理学术报告会暨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材料集[C];2013年
7 计成;赵丽红;马秋刚;关舒;雷元培;;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陈建民;张雪辉;杨美华;金钺;;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概况[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尹淑涛;薛文通;张惠;;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徐日荣;唐兆秀;蓝新隆;;黄曲霉毒素研究进展[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瞿凌云 通讯员 张夏讯;[N];长江日报;2005年
2 上海交通大学 徐建雄 教授;[N];中国畜牧报;2003年
3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张夏讯;[N];科技日报;2005年
4 记者 祝文明;[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5 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 苏志明;[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6 王宁 马秋刚 张建云 胡新旭 计成;[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7 林祥 梁斌 白艳青 崔顺花;[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8 农业部油料与制品质检中心项目主持人 李培武 研究员;[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9 记者 高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浩;黄曲霉毒素B1呼吸道暴露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雷佳文;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新型免疫分析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鲍蕾;黄曲霉毒素的生物积累及其检测技术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张雪辉;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及模式识别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王妍入;黄曲霉毒素替代物绿色免疫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丁小霞;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张道宏;黄曲霉毒素杂交瘤细胞株的选育及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杨炼;抗黄曲霉毒素B_1的单链抗体的筛选、表达和改造[D];江南大学;2010年
9 樊彦红;黄曲霉毒素B_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锦鲤及原代培养肝细胞的毒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锋;黄曲霉毒素B_1的辐射降解机理及产物结构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艳丽;产黄曲霉毒素菌株的检测方法及产毒条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张亮;T-2毒素与黄曲霉毒素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都晓慧;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抽样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张盼;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刘旭;粮食和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_1高效低耗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韩愈杰;黄曲霉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效果[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文威;抑制黄曲霉毒素的深海细菌发酵及活性物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才琳;抗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和单链抗体的制备及活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9 蒋广明;黄曲霉毒素B_1单抗的制备及初步应用[D];扬州大学;2007年
10 李冰;黑曲霉对黄曲霉毒素B_1的降解及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呼吸道暴露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0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