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对苦参碱的分离及其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对苦参碱的分离及其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大学》 2015年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对苦参碱的分离及其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蒋敏捷
【摘要】:山豆根富含生物碱、皂苷、黄酮和多糖等成分,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至西北部,因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炎、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以苦参碱(MT)为代表的喹诺里西啶(Quinolizidine)类生物碱,包括MT、氧化苦参碱(OMT)、槐果碱(SC)和氧化槐果碱(OSC)等为山豆根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应用前景。对MT的测定、提取工艺及其衍生物的药物代谢规律进行探索研究,可为药材的质量控制,MT单体的获取,以及以MT为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广西盛产药材山豆根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仪对其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建立药材中总MT的含量测定方法。制备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作为吸附剂应用于MT的提取分离过程中。将MT和4个活性较高的MT衍生物进行大鼠肝微粒体孵化实验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探索药物活性与体内过程的关系。本文获得以下几个方面主要结果:(1)实验运用HPLC MS/MS联用技术分析测定了山豆根中MT型生物碱含量,包括MT、SC、OSC和OMT,结果表明山豆根中的MT型生物碱普遍以OMT形式存在,占4者总量的61.68%~80.83%,MT的量与OSC量相当,分别占8.16%~19.39%和9.86%~23.36%,此外还含有少量SC,含量小于1.15%。(2)实验首次建立了以50%乙醇作为媒介,采用添加还原剂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总MT作为指标,利用反相色谱柱进行快速的测定,出峰时间约为6.5 min,结果显示,其总MT的含量与原药典测定方法中MT与OMT总量相比,增加了0.08~0.29%,且与LCMS测定的4种生物碱之和基本相符,可为药材质量控制以及提取工艺提供参考。(3)首次制备了热敏型MT分子印迹聚合物,结果显示热敏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与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比例为1:1时,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吸附,其低临界相转变温度在35~40℃之间;将其与提取提取耦合可以保持提取过程中药材与提取液中MT的浓度差,提高MT溶出效率;对添加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吸附剂前后的MT溶出曲线进行拟合,以Weibull及Logistic模型对溶出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说明以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可显著提高药材溶出效率,增加最大饱和溶出量,即针对目标化合物的特异性吸附可以在提取过程中显著提高提取效率;以不同温度的水作为洗脱剂,通过程序洗脱步骤即可获得纯度89%以上的MT水溶液。(4)对MT及4个衍生物进行大鼠肝微粒体孵化实验,结果表明双键与MT相连的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TMM)发生生物降解,并发现其降解产物MT;而单键与MT相连的14-(3-甲基苄基)苦参碱(3MBM),14-(4-甲基苄基)苦参碱(4MBM),14-(2-萘甲基)苦参碱(28#)均未发生生物降解。(5)以相同剂量的TMM和MT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得出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TMM在体内转化为MT,且生物利用度高于MT,将MT的半衰期从7.80 h延长至18.84 h。4个MT衍生物中,只有TMM在体内代谢为MT,说明14-位上的双键可使其进行生物降解。(6)以相同剂量的3MBM及4MBM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二者血药浓度特征相似,说明其体内代谢过程相同。结合药理实验结果可以认为3MBM 14-位苄基苯环上间位的取代,可提高其抗肿瘤活性。(7)大鼠肝微粒体孵化实验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药理实验表明,随着化合物脂水分配系数LogP增大,其抗肿瘤活性增强,但血药浓度降低,提示在MT结构修饰前期应注意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以提高其成药性几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4;R285.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燕明;郭伟;;山豆根中苦参碱不同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8年04期
2 周成慧,欧阳静萍,周艳芳,胡迎春,杨海鹭,徐怡;苦参碱诱导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凋亡[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3 郭永辉;杨德智;龚宁波;吕扬;;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建立苦参碱纯度测定新分析方法[J];河北医药;2010年24期
4 牛庆媛;高保娇;刘苏宇;孙中军;;新型表面分子印迹法制备苦参碱印迹材料及其分子识别特性[J];化学学报;2010年24期
5 阮长武,何仲海,金朝俊,罗瑞萍;苦参碱对去甲肾上腺素促心肌细胞肥大及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4期
6 耿群美;李兰城;贾晓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脑中递质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含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7 李春华;;山豆根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19期
8 李成帅;杜爱玲;李霞;杜爱琴;;H103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J];精细化工;2013年03期
9 李克;王曙东;吴龙琴;汤淏;;HPLC同时检测山豆根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李晓梅;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苦参碱提取中的应用[J];山西化工;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含茂;中药活性成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识别机理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陈俊;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抗鼻咽癌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廖丹丹;苦参碱磺酸盐的合成及其药理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冉炜;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内抑制肝癌H22细胞活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腊梅;王蓉;陈维珍;何黎琴;王效山;;水杨酸苦参碱的合成[J];安徽化工;2009年04期
2 付俐;刘婧;何黎琴;王效山;洪梅;毕昱;;乙酰水杨酸苦参碱的合成[J];安徽化工;2011年01期
3 陈建荣;田文玉;杨媚;;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润燥止痒胶囊中苦参碱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4 陈纭;金涌;王凤娟;苏峰;陈飞虎;李俊;;苦参素缓释纳米球的研制[J];安徽医药;2008年11期
5 戴五好;钱利武;杨士友;周国勤;;苦参、山豆根植物中主要生物碱药学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年09期
6 钱利武;周国勤;张毅;马玲;陈师农;黄和平;;苦参碱类生物碱全合成研究概况[J];安徽医药;2012年01期
7 戴五好;钱利武;王丽丽;杨士友;周国勤;;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小鼠的毒性研究[J];安徽医药;2012年07期
8 张勇钢;宋金春;;苦参碱结肠定位片中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7期
9 王苗苗;于业军;刘晓萍;徐祥;;苦参碱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作用及其机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苏春梅;杨红;梁翠茵;;苦参碱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9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天佑;苦参碱对胰腺癌细胞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何璐;苦参内生真菌抑菌物质纯化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3 焦河玲;苦豆碱抗结肠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陈旭军;针灸、穴位注射对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及细胞外基质影响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董建勋;通脉宁防治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章叶静;苦参碱对逆转SD大鼠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衰模型心肌重塑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7 张海啸;大蒜素对左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刘倩;不同给药途径的含苦参中药复方的化学和代谢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俊立;镉对肿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孙永梅;苦参碱抗CVB_3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鹏;慈苓索痛胶囊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刘卓琳;鲜肤颗粒治疗湿疹湿热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崔邶周;中药添加剂对AES/6501体系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寿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转录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肺中的表达及苦参碱的干预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5 耿爱爱;消银解毒汤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尹晓芳;毛细管电泳富集新技术在农药残留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栓红;新型聚合物包覆硅胶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8 刘青旺;苦参碱磺酸钠与苦参碱药动学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阚晶;苦参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作用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曾赛丽;苦参碱对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模型HO-1、TNF-α表达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岷生;任泽明;魏雪涛;;Caspase-3在苦参碱诱导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2期
2 袁腊梅;王蓉;陈维珍;何黎琴;王效山;;水杨酸苦参碱的合成[J];安徽化工;2009年04期
3 朱仁发,马翔,何勇,於奇;穿心莲内酯亚硫酸钠的新合成方法[J];安徽医药;2005年04期
4 张彦,蒋纪恺,刘小珊,刘北忠,许相儒,何渝军,戴碧涛;苦参碱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实验研究[J];癌症;2000年08期
5 何峰,刘宗潮,罗一帆,成志毅,朱孝峰,李志铭,谢冰芬,冯公侃;抗肿瘤药鬼臼毒素衍生物构效关系的研究[J];癌症;2001年04期
6 司维柯,高利宏,刘斌,陈安,李鹏,姚婕;苦参碱诱导人肝癌细胞分化、凋亡时对G_1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调控[J];癌症;2001年08期
7 张松,孔维佳,王彦君,韩月臣,张丹;5-杂氮-2′-脱氧胞苷对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癌症;2005年10期
8 许斌;周双宬;黄玉仙;瞿涤;;氧化苦参碱在鸭原代肝细胞中抗鸭乙肝病毒(DHBV)作用的研究[J];病毒学报;2006年05期
9 周文富;孙贺琦;;应用logk_(ow)计算二噁英毒性logTEF及QSAR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陈霞,李英骥,葛静岩,张文杰,钟国赣;氧化苦参碱对正常及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大鼠动作电位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再新;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0年
2 武利庆;分子印迹聚合物亲和性和选择性的理论预测与调控[D];北京大学;2005年
3 谌科;苦参碱对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的抑制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罗伟仁;人鼻咽癌中癌干细胞的形态和组化特性及其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宪栋;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程新丽;黄酮类化合物磺化反应及其衍生物晶体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钟梁;苦参碱与地塞米松的有机拼合及鉴定[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4 胡晶红;苦参生物碱的提取及氧化苦参碱的纯化[D];山东大学;2007年
5 邹姝姝;苦参碱的分离纯化及其初步药效学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张静涛;几种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段振华;苦参生物碱的结构修饰与改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鹏;氟苯尼考琥珀酸钠的合成与药理作用初探[D];西南大学;2008年
9 张俊青;苦参碱类生物碱的结构修饰[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叶建平;塞来昔布在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中的抑癌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力宣;闫海英;阳盛洪;邱旭民;;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6年05期
2 陈贵文,宋永熙,李晓红,阵波,赵达亚;茶碱对安普索的药代动力学影响[J];中国药房;1997年05期
3 江骥,胡蓓,谢宏红;雷尼替丁枸橼酸铋胶囊中铋在中国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4 仲兆金,刘浚;Tazobactam/Piperacillin复剂的儿科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疗效[J];首都医药;2000年03期
5 刘蔚,冯端浩,陆维艾,李洪敏,王巍,张显杰,吴桂芝,孙玲;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在肺结核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年02期
6 杨玉彬,汤致强,张频,罗健,李清,冯奉仪;阿托氟啶在肿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1年03期
7 李俊,高署,金涌,程文明,李常玉,张运芳;药代动力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医药;2001年04期
8 李丽莹,宋永熙,李莉;茶硷对安普索的药代动力学影响[J];黑龙江医学;2001年08期
9 李红英 ,于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药代动力学研究[J];山东医药工业;2003年06期
10 沈美意;药代动力学与老年人用药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男;杜力军;;发热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2 魏敏吉;张朴;;高通量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彭珑;高晓燕;郭明星;苏建坤;;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思路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曹敏君;贺文娟;朱银松;马昌;康斯斯;高秀娟;熊婷;陈汇;;吡非尼酮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胡晋卿;温预关;倪晓佳;张明;邱畅;刘霞;李芳芳;;进食对于布南色林在男性健康志愿者中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高晨燕;;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要点与案例分析[A];第三届全国定量药理研究方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冰心;刘志国;吴久鸿;岳茂兴;;航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8 刘昌孝;;药代动力学在新药研发转换研究中的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9 魏广力;肖淑华;陆榕;刘昌孝;;雷帕雷素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0 范江虹;李燕;;佛波双酯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熊昌彪;[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欧慧敏;[N];医药经济报;2012年
3 河北远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魏占勇;[N];中国畜牧报;2004年
4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白毅 整理;[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王宝龙;[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记者白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编译 李勇;[N];中国医药报;2014年
9 董智;[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敏捷;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对苦参碱的分离及其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杨秉呼;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3 盖芸芸;多组分中药物质组溶出及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胡宇莉;8-十六烷基小檗碱的合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鲁丹丹;硫代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王淑萍;济泰片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倪健;抗栓素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孔琦;噻吩诺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9 姜志平;长春地辛群体药代动力学:ABCB1遗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差异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10 谢瑛;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标记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析;新型三嗪类抗球虫药物AC4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任常谕;附子配伍大黄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胡顺莉;新风胶囊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吴锡凤;瑞替加滨胃漂浮缓释片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林晓斐;基于药代动力学机制的双参通冠方配伍关系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6 赵明霞;新型蒽环类衍生物HYY-014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王锦;U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中药多种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郭倩倩;苦龙胆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9 张丹;依卡倍特人体内定量分析方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汪淑芳;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对苦参碱的分离及其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1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