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的搭建及其在中药药性判别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12-24 12:21

  本文关键词: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的搭建及其在中药药性判别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5年

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的搭建及其在中药药性判别中的应用

庞靖祥  

【摘要】:中药药性的客观化判别和评价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中药药性是药物与治疗相关的性质和效能,它用极其精炼的语言表述一味药或者一类药的临床效用,概括临床效用的范围、属性和特征,是沟通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在其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当时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所限,对药性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经验的积累,表述存在模糊性和主观性,这使中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缺少可供参考的客观化、定量化的指标,影响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实现中药药性的定量化和客观化,成为中药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材所含物质成分复杂,要把中药药性研究建立在药效清晰的每个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在尚不清楚全体化学成分的情况下,实现对整体的评价,而目前的理化鉴定很难实现,要想取得质的突破则必须另寻它路。超微弱发光(Ultra Weak Luminescence, UWL)是自然界一个普遍的生命现象,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系统之中,是生物体固有的一种功能。超微弱发光来源于生物分子从高能态到低能态的跃迁,对生物系统外界环境影响和内部变化有高度的敏感性,并与生物系统的光合作用、氧化代谢、信息传递、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等重要生命活动关系密切,因此通过对超微弱发光的探测和分析能够获得生物系统内部的整体信息。超微弱发光强度极其微弱,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的搭建可以为超微弱发光检测提供实验条件,该系统具有无侵入性、灵敏度高、快速、可靠的优点,能够为生物系统提供一个反映整体信息的综合指标。超微弱发光是从整体上反映生物系统内部信息,且生物光子探测系统在探测的过程中对样本无任何破坏,保证了样本的原有性质不变。目前超微弱发光已经在植物种子、肿瘤细胞的分类和鉴别中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在中药材的分类鉴别,尤其是中药药性的鉴别中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拟通过建立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来探索一种能够真正反映中药药性的评价新方法和新模式,这对于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实现中药药性的定量化和客观化,具有重大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的搭建超微弱发光强度极其微弱,用一般的检测方法很难检测到,所以必须采用灵敏度高和背景噪声低的光电探测仪器才能进行有效的探测。课题组在充分借鉴其它仪器系统和公司开发的相关类似检测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特点,联合荷兰Meluna R. V公司共同研发搭建了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搭建的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采用高灵敏度的端窗性光电倍增管,增加了探测表面积,提高了探测效率。设计上模块化和自动化的特点为仪器系统的维护和使用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人为干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系统的暗室设计既有利于样品的放置和检测,通过开关的特殊设计减少了外界光线的影响。对系统整体进行电磁屏蔽设计,外部电源采用专业滤波器电源,减少外部电磁信号及电流波动对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的干扰。滤光片系统采用高透光率长通滤光片,其由于磷光现象导致的背景噪声除GG395达77CPS和GG455达22CPS以外,其余滤光片均低于15CPS,相较于样品光强可忽略不计,同时滤光片系统为中药材延迟发光光谱分布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最终通过实验验证,在光电倍增管制冷至零下22-25℃的条件下,本课题搭建的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在"Background"模式下的背景噪声为10CPS左右;在"SE measurement"模式下的背景噪声在15CPS左右,其仪器的高信噪比为干燥中药材的超微弱发光检测提供了条件。第二部分延迟发光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第一,基于搭建的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探讨干燥中药材粉末延迟发光的影响因素,优化实验条件,建立中药材延迟发光实验技术体系。实验发现不同的激发光源,样品的含水量,样品的颗粒大小对延迟发光有着明显的影响。为了使后续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我们将实验条件确定为:室温22℃,RH50%;光电倍增管制冷时间2小时,制冷最低恒定温度为零下20-23℃;盛放中药样品的平皿直径5cm,5g中药样品平铺在平皿底部;激发光源为白光,激发时间为10s;样品颗粒大小用中药筛筛选80-120目大小颗粒;样品含水量控制方式为干燥器中连续干燥16h;计数间隔时间为1s,计数量为200个,连续重复测量3次。第二,选取《中国药典》2010版中根类及根茎类中药,基于搭建的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检测中药材粉末样品,获取不同中药药性样品的延迟发光动力学曲线,结合双曲线数学模型及统计熵数学模型,推导平均光子数和相干时间数学模型,通过数据拟合分析,获得表征延迟发光动力学曲线的的参数,其中I。反映的是延迟发光的初始强度,其与样品本身的性质相关;β是一个指数因子,它与曲线弛豫衰减的速率相关;T是一个特征时间,与样品的性质相关;N表示的平均光子数;T表示的是特征时间;S是统计熵样品的整体有序性相关。第三,基于获得的中药样品延迟发光动力学参数,通过聚类分析将选取的中药分组,通过比较聚类分析分组与中药药性药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延迟发光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基于《中国药典》2010版的中药寒热药性存在较高一致性,验证延迟发光可能与中药寒热药性存在相关性。第三部分不同药性中药材的光谱分析第一在本章中,我们利用光谱仪检测所采用滤光片的技术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滤光片的光透过率均在88%-90%之间,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可用于超微弱发光的检测。第二在上一章节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搭建的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及长通滤光片系统对中药材延迟发光的光谱分布进行检测,对数据进行衰减概率分布整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寒热药性分组的中药材的延迟发光衰减概率分布函数的Pmax和Ymax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三通过对不同寒热药性分组的中药材的光谱分布比值的分析,我们也发现在小于610nm范围内的光谱分布比值中,寒性中药组高于热性中药组,而大于610nm光谱范围的光谱分布比值中,热性中药组高于寒性中药组。从光谱分布的角度验证了寒热药性中药的客观差异。第四部分基于延迟发光的中药寒热药性判别方法第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53种寒热药性的中药材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验证组。首先对实验组检测其延迟发光动力学曲线,通过数据拟合及计算分析,获得反映延迟发光曲线性质的参数分别为初始强度I0、衰减指数β、特征时间τ、平均光子数N、衰减时间T和统计熵S。随后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这6个参数的相关性,将研究参数筛选为平均光子数N、衰减时间T和统计熵S。利用实验组筛选后的参数对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平均光子数N和统计熵S与中药药性的判别存在相关性,可以作为探讨中药药性的判别指标,并形成判别公式Y=1/1+e(-11.981+2.892*X1+0.270*X2),(X1=统计熵S,X2=平均光子数N),其寒性中药材的判别准确率为83.1%,热性中药材的判别准确率为75.6%,整体的判别准确率为79.4%,整体判别的准确性较高。第二进一步对训练组利用ROC曲线分析对判别参数的判别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的参数统计熵S、平均光子数N,判别公式获得的整体参数Y的判别的准确率分别为83.93%、80.36%、78.57%,判别参数的临界阈值分别为3.95、3442.39、0.7914,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客观化的中药寒热药性判别指标。第五部分结论及创新点一、结论1.验证了中药寒热药性与中药延迟发光之间存在相关性;证实延迟发光技术可以作为反映中药药性基本特征的综合指标;建立了中药材延迟发光检测实验技术体系。2.建立基于中药材延迟发光动力学参数的中药寒热药性判别公式,为中药药性的客观评价提供了统计墒S、平均光子数N两个判别指标和判别数学模型,获得判别临界阈值为3.95、3442.39、0.7914,判别的准确率分别为83.93%、80.36%、78.57%。二、创新点和不足1.首次运用既符合现代科技认知的技术方法又与中医药基础理论整体观相自恰的延迟发光技术探讨中药药性,验证了中药材延迟发光与中药寒热药性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是由于缺少临床研究,不能揭示中药药性的作用机制。2.初步建立基于中药材延迟发光的中药寒热药性客观化的评价方法,为中药药性的客观评价提供了统计墒S、平均光子数N,综合判别值Y三个判别指标,期判别临界阈值为3.95、3442.39、0.7914,判别的准确率分别为83.93%、80.36%、78.57%。但是延迟发光是从整体上判断中药药性,目前不能够进一步对药性更细致分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纪兴;;人工神经网络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刘颂豪,孟耀勇,刘承宜;生物光子特点及其可能的机制[J];激光与红外;1997年02期

3 杨波;周扬;王振国;;中药四性与物质成分相关性的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11期

4 杨波;王振国;;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无机元素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韩金祥;韩奕;;论中医气的物质基础是机体辐射电磁(量子)场[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刘树民;卢芳;;基于系统生物学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年02期

7 刘承宜,刘颂豪,唐敖庆;生物光子发射的半经典理论[J];生物物理学报;1996年03期

8 孙晓捷;;一种生物超弱发光探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韩金祥;;中医理论与量子理论思维方式的相容性和可转化性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马亚兵;王海刚;高海青;刘新春;米文杰;;中药微量元素与其药理的关系研究[J];首都医药;2009年2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碧珍,黄爱民,章志安,李灿东,詹子铭,林雪娟;不同证候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与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9期

2 宋建平;李伟;李瑞琴;张瑞;秦俊莲;徐建明;田黎;马莉娜;张丽敏;;《金匮要略》不同方药对肺纤维化模型早期阶段(7天)肺、脑组织NE、DA、5-HT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5期

3 刘亚梅 ,陈群 ,徐志伟;中医寒证本质研究概况及其思考[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习岗;杨运经;李少华;张艳;;大豆愈伤组织超弱光子辐射的双指数模型(英文)[J];发光学报;2011年01期

5 习岗;张晓辉;刘锴;李少华;;基于光子技术的UV-B辐射对植物细胞伤害评价方法[J];发光学报;2011年04期

6 王振原,余荣军,李开,何柯;生物超弱发光在法医学中的研究应用展望[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7 高碧珍,黄爱民,李灿东,詹子铭,林雪娟;不同证候胃炎模型血生化指标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高碧珍;黄爱民;林晴;刘艳;刘如玉;严晓丹;;不同证候胃黏膜病理与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王维江,韩俊英;生物超弱发光机制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张建强;李继祥;王元忠;袁天军;张霁;李涛;;AAS测定紫皮石斛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J];光谱实验室;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肖永庆;张村;;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A];2010全国知名中医院院长暨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承宜;;人体发育过程的时间表征及其应用[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楚笑辉;王伽伯;孔维军;赵祥军;刘斐斐;金城;肖小河;黄明进;房吉祥;夏新华;张学儒;;基于Delphi法的黄连药材商品规格感官评价的重现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承宜;王先菊;胡巍;郭旗;;全同粒子系统的非共振光学控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承宜;角建瓴;刘颂豪;;视觉适应的全同粒子模型[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寇俊萍;吴彦;王清正;余伯阳;严永清;;生黄连或酒制黄连对交泰丸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肖小河;肖培根;王永炎;;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研究[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肖小河;;中药药性研究概论[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肖小河;李寒冰;金城;王永炎;肖培根;;中药药性研究概论[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德芹;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华芸;热性、寒性中药对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周扬;面向中药药性多维表征体系的中药本体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龙伟;“计算中药学”在中药药性及复方研究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吴宏伟;基于代谢组学的姜黄、郁金寒热药性差异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5 唐仕欢;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北沙参“辛味”探索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6 刘悦;药性起源与“四气”药理说嬗变的医史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7 詹金淦;清肺涤痰平喘法治疗台湾小儿热哮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赵燕平;热休克蛋白HSP70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热证的关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9 姬谦龙;不同基因型美国黑核桃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10 周小军;鼻咽癌高危人群体质特征及其发病学意义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淑丽;番茄成熟过程中超微弱发光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萍;浅谈中药四气现代药理学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李如辉;论中医文化学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管竞环,李恩宽,薛莎,马定品,江宝林,颜约义;植物类中药四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0年05期

4 李心机;中医学气论诠释[J];中国医药学报;1995年05期

5 韩亚萍;曹岩;陈炳才;;大豆激光诱变育种发展趋势研究[J];大豆科学;2008年03期

6 祁俊生,徐辉碧,周井炎,陆晓华,杨祥良,管竞环;植物类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J];分析化学;1998年11期

7 谢跃生;潘桂湘;高秀梅;刘昌孝;;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6年11期

8 徐见容;吴云霏;肖玉秀;;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连钱草中总黄酮和三萜酸类成分的含量预测[J];分析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9 祁俊生,徐辉碧,周井炎,陆晓华,杨祥良,管竞环;中药方剂中微量元素与四性关系的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10 王维江,邢达,谭石慈,韩俊英;植物超弱发光的探测[J];光电子·激光;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鹏;中药四性理论构建及其现代研究方法学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联娜;“多用途高精度超微弱发光探测仪”申报专利[J];空军总医院学报;1988年04期

2 薛洪福,金恩培;用于探测生物超微弱发光的样品聚光罩的设计问题[J];光学技术;1997年04期

3 程海鹏,薛建华,王君晖;生物中的超微弱发光[J];生物学通报;1999年11期

4 李景存;张景云;张善同;吴坚美;张雁;;冠心病病人血清超微弱发光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5 杨文英,周文新,孙克兴;疾病状态下腧穴超微弱发光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06期

6 赵占娟;王秀生;檀艳丽;唐志远;李光;;人食管癌细胞株的超微弱发光与延迟发光[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年02期

7 马世荣;惠延平;郭双平;程虹;;人肝癌HepG2细胞超微弱发光的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2期

8 赵占娟;檀艳丽;王秀生;唐志远;李光;;食管癌细胞超微弱发光的实验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赵建喜;耿兆辉;王秀生;赵占娟;李军;;人食管癌细胞增殖与超微弱发光[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康建,初俊杰,陈胜洪,张维启,李衷武,梅振英;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细胞化学发光及血浆超微弱发光的初步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卫;童建;;过氧化氢对体外培养细胞超弱发光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李亚南;邵健忠;毛树坚;;草鱼免疫前后就血液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超微弱发光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3 李光;陈静伟;刘品;焦小雪;杨景发;;不同光质对蒜的幼苗超微弱发光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傅俊杰;董智挺;王匀;邹珍友;;辐照糖类食品的快速鉴别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杨爱龙;惠延平;邹永红;白莉;高宏伟;郭学青;;应用生物超微弱发光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初步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唐永红;何永红;谭石慈;邢达;;植物在应激反应中的超微弱发光[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张新华;杨洪强;;水分胁迫下苹果幼苗与幼树的超微弱发光[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庞靖祥;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的搭建及其在中药药性判别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红霞;小麦隐蔽性害虫超微弱发光数据分析技术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4年

2 徐芙蓉;基于超微弱发光检测辐照含糖食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马世荣;肿瘤细胞耐药性与超微弱发光关系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4 杨爱龙;电离辐射对人肝癌HepG2细胞超微弱发光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5 李淑丽;番茄成熟过程中超微弱发光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刘天鹏;生物超微弱发光测量的暗室环境控制系统设计[D];重庆大学;2007年

7 王文智;激发光和环境温度可调的超微弱发光探测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田珊珊;猕猴桃成熟过程中超微弱发光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徐玉乔;逆转HL-60/ADM细胞后超微弱发光与氧自由基水平的变化[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庞蕊;小麦籽粒及隐蔽性虫害的自发生物光子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超微弱发光检测系统的搭建及其在中药药性判别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5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25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d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