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催产素系统在抑郁症中的改变:与雄激素的关联

发布时间:2018-11-15 12:06
【摘要】:背景: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合成的催产素(oxytocin,OXT)兼具内分泌激素和神经递质/调质功能。OXT被推测在亲社会行为、抗应激反应等中枢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具体作用机制未明。抑郁症患者外周血浆OXT水平变化方向的报道也存在矛盾。此外,在许多神经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中,研究者观察到睾酮与OXT呈相反变化趋势,而原因未明。OXT的效应通过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OXTR)而实现。迄今为止,OXT和OXTR是否及如何参与抑郁症发病,雄激素能否直接调控OXT基因表达等科学问题仍未阐明。为了揭示OXT在抑郁症患者脑内发生的改变以及睾酮对OXT的可能调控机制,为深入研究OXT参与抑郁症发病的作用机制以及性甾体对该过程的调控提供依据,我们在抑郁症患者下丘脑PVN中检测OXT的表达,同时检测OXT表达神经元是否表达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继而我们鉴定了人OX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雄激素反应单元(androgen response element,ARE),检测雄激素调控人OXT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我们还检测了抑郁症患者死亡后脑脊液内睾酮水平变化以及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anteriior cortex,ACC)和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内 OXTR mRNA 和 ARmRNA 表达水平改变。ACC和DLPFC不仅是OXT的重要投射脑区,也是参与情绪调控和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前额叶脑区。方法:(1)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抑郁症患者下丘脑PVN内OXT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技术,研究人体下丘脑PVN内OXT神经元和AR是否存在共表达。(2)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睾酮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内源性OXT表达的影响;通过凝胶迁移实验和免疫共沉淀反应,鉴定人OXT基因启动子区域是否存在具有结合活性的ARE;通过构建OXT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雄激素对人OXT基因表达的调节效应。(3)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死亡后抑郁症患者和对照者脑脊液中睾酮水平的差异。(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抑郁症患者ACC、DLPFC脑区内OXTR mRNA和AR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对上述实验中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下丘脑PVN内OXT神经元表达显著增多(p = 0.027);下丘脑PVN内OXT神经元存在与AR共表达,而且AR主要分布在OXT细胞核内。(2)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能内源性表达OXT和AR,采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和睾酮处理该细胞系,细胞内源性OXT的表达显著下降(p = 0.05);OXT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ARE,睾酮能通过AR与ARE结合抑制OXT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活性(p = 0.02)。(3)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脑脊液睾酮水平无显著改变。女性抑郁症患者(r = 0.610,p = 0.046)以及男、女性重性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r = 0.550,p= 0.042)脑脊液睾酮的水平与年龄成正相关,而男性抑郁症患者以及男、女性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D)患者中不存在这种相关性。(4)抑郁症患者ACC和DLPFC内OXTRmRNA和ARmRNA的表达水平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男性对照组ACC内(r= 0.703,p=0.034)和DLPFC内(r=0.657,p=0.02)内AR mRNA的表达水平与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ACC内还存在AR mRNA和OXTRmRNA表达的正相关(r=0.810,p = 0.008);而男性对照组DLPFC内这种相关性则缺失,女性对照组和男女性抑郁症患者组内AR mRNA和OXTR mRNA表达的显著相关性缺失。然而,BD患者ACC内AR mRNA和OXTR mRNA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971,p = 0.000),而其DLPFC内也观察到AR mRNA和OXTR mRNA正相关趋势(r = 0.682,p = 0.092)。最后,男性对照组DLPFC内OXTR mRNA(p = 0.007)和AR mRNA(p = 0.03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女性,但是,由于女性组样本量较小(男性=9,女性=3),该结果还需扩大样本量而获得确认。结论:抑郁症患者下丘脑PVN内的OXT表达显著上升。雄激素能通过AR与人OXT基因启动子上ARE结合而直接抑制OXT基因表达。脑脊液内睾酮与外周睾酮水平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脑脊液睾酮水平与各个脑区内睾酮水平可能也存在差异。OXT系统的活性及其和雄激素参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存在着性别、脑区、抑郁症亚型等方面的差异,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注意并阐明其发生的机理。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曦,李艳红,陈晓兰;30例抑郁症患者的P_(300)电位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2 艾丽,秦晓霞;抑郁症与自杀问题[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3期

3 卢胜利;光量子氧透射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现代康复;2000年06期

4 孔淑华;青春期抑郁症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校医;2000年06期

5 万艳琼,谢斌,郑瞻培;抑郁症患者1年内再次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6 赵庆莲,李莲芳,王立伟,诸索宇;血管性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7 闫立新,韦好儒,陈林庆;以反复呃逆为首发症状的抑郁症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年01期

8 郁缪宇;抑郁症的神经营养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4期

9 李银霞,张淑兰,林桂梅;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康复指导[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10 张然;让抑郁症无处藏身[J];中国工商;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海京;李跃华;杨慧敏;肖爽;;抑郁症相关因素的归因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范振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咨询与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周东丰;孙学礼;张心保;赵贵芳;马崔;许毅;欧红霞;李惠春;李斌彬;;噻奈普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邹春玲;;96例老年住院荣军抑郁症调查[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5 魏道敏;汪厚根;;抑郁症与自杀关系的探讨[A];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耿峰;李晓驷;郑东旭;周晓琴;谢雯;季益富;夏海涛;;抑郁症患者早年分离经历调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周翠粉;王世伟;;青少年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及防治[A];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培;;就诊于口腔科的抑郁症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芮晓东;;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头颅影像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关于建立抑郁症科学防治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新德;知识分子高发抑郁症[N];长春日报;2005年

2 彭怀仁;归属感与抑郁症[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罗序文 实习生 周新宇;不可忽视的抑郁症[N];湖北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非尔;抑郁症“盯上”白领丽人[N];华夏时报;2004年

5 绿水;抑郁症与全身疾病[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6 吕斌;关注男性抑郁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广东 廖祖笙;给抑郁症患者真正的出路[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陈福新;抑郁症青睐5种人[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刘共;话语太多可能是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唐艳英;更年期情绪低落警惕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芬;抑郁症外周血特异lncRNAs的筛选与验证[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米国琳;HTR3A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赵约翰;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钟静玫;替普瑞酮抵抗环境应激所致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曲姗姗;电针印堂、百会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Rs-fMRI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凯明;抑郁症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研究与诊断模型构建[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魏强;抑郁症电抽搐治疗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陈玉明;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偏向[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佳;KIBRA基因多态性、社会心理因素及端粒在抑郁症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张永东;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抑制NF-κB-IL-6信号通路缓解长期避光诱发的小鼠抑郁样行为[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翠;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马洋洋;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隋丽娜;哈尔滨地区抑郁症患者就诊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欢欢;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闪闪;抑郁症患者发病进程中神经机制的探索[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瑞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张洁;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郭冰心;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欢;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气郁化火型抑郁症疗效观察及其对HPA轴的影响[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10 郑郭Z,

本文编号:2333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333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6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