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炎症因子和益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6 09:14
【摘要】:第一部分炎症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作用机制初探目的:比较氧化偶氮甲烷(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癌变动物模型的不同建立方法,并在此动物模型中探讨炎症因子NF-κB、TNF-α在UC癌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与分组:首先,比较UC癌变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AOM+3轮DSS组:AOM 12.5mg/kg腹腔注射,1周后给予第一轮2.5%DSS的饮用水,连续5天,之后换成普通饮用水,每隔3周重复给予一次DSS,共给3轮;第2组为AOM+1轮DSS组:同第一组给予AOM腹腔注射后,仅给予第一轮DSS饮用;第3组为生理盐水+3轮DSS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后,同第1组给予3轮DSS饮用;第4组为空白对照组。以上4组均12周后处死小鼠,统计瘤负荷(TL)和死亡率,进行病理学评估。然后,在AOM/DSS小鼠模型中探讨NF-κB、TNF-α在UC癌变中的作用机制,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1-5组采用上述方法建立AOM/DSS诱导的UC癌变小鼠模型,第1组给予NF-κB反义寡聚核苷酸每两周一次灌肠;第2组给予TNF-α单克隆抗体每两周一次腹腔注射;第3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第4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第5组为模型对照组,仅建立AOM/DSS小鼠模型,不予干预;第6组为空白对照组。12周后处死小鼠,统计瘤负荷,进行病理学评估,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结肠组织TNF-α、IL-6水平,EMSA检测NF-κB活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β-catenin细胞核内分布,EMSA检测TCF-4转录活性。结果:不同小鼠建模比较发现,AOM+3轮DSS组(n=11)和AOM+1轮DSS组(n=14)的成瘤率均为100%,但AOM+1轮DSS组小鼠的死亡率低,因此采用AOM+1轮DSS作为UC癌变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NF-κB反义寡聚核苷酸组(n=8)的瘤负荷(0.92±0.17cm)较灌肠模型对照组(n=12,TL=2.07±0.33cm)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A证实NF-κB反义寡聚核苷酸灌肠后可抑制NF-κB的活化;NF-κB反义寡聚核苷酸组的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TNF-α单克隆抗体组(n=9)的瘤负荷(1.45±0.27cm)较腹腔注射模型对照组(n=12,TL=2.20±0.34cm)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证实TNF-α单克隆抗体组的结肠组织TNF-α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且IL-6水平显著下降(p0.05);TNF-α单克隆抗体组的NF-κB活化程度下降;NF-κB反义寡聚核苷酸组和TNF-α单克隆抗体组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核中的β-catenin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TCF-4的转录活性下降,Wnt途径下调。结论:AOM腹腔注射后1轮DSS处理是建立UC癌变小鼠模型的较好方法;炎症因子TNF-α、IL-6在AOM/DSS诱导的UC癌变的小鼠模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F-κB反义寡聚核昔酸和TNF-α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下调Wnt/β-catenin途径,抑制UC癌变的发生。第二部分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初探目的:探索益生菌及5-氨基水杨酸(5-ASA)对AOM/DSS诱导的UC癌变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与分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第1-6组建立AOM/DSS诱导的UC癌变小鼠模型,腹腔注射AOM12.5mg/kg,1周后给予含2.5%DSS的饮用水,连续5天,之后换成普通饮用水,12周后建模完成。第1组为5-ASA组,给予5-ASA 75mg/kg/d每日灌胃;第2组为布拉氏酵母菌组,给予布拉氏酵母菌5×l07CFU/d每日灌胃;第3组为VSL#3组,给予VSL#3 1.5×109CFU/d每日灌胃;第4组为5-ASA+布拉氏酵母菌组,给予上述剂量5-ASA +布拉氏酵母菌每日灌胃;第5组为5-ASA+ VSL#3组,给予上述剂量5-ASA+VSL#3每日灌胃;第6组为模型对照组,仅建立AOM/DSS小鼠模型,不予干预;第7组为空白对照组。12周后处死小鼠,统计瘤负荷(TL),进行病理学评估,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结肠组织TNF-α、IL-6、IL-10水平,EMSA检测NF-κB活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β-catenin细胞核内分布,EMSA检测TCF-4转录活性。结果:(1)各组的瘤负荷显示:5-ASA组(n=20,TL=0.43±0.14cm)、布拉氏酵母菌组(n=19,TL=0.20±0.07cm)、VSL#3 组(n=20,TL=0.25±0.07cm)、5-ASA+布拉氏酵母菌组(n=20,TL=0.53±0.11cm)、5ASA+VSL#3 组(n=19,TL=0.46±0.11cm)较模型对照组(n=19,TL=0.97±0.19cm)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测定发现:5-ASA组、布拉氏酵母菌组、VSL#3组、5-ASA+布拉氏酵母菌组、5ASA+VSL#3组的TNF-α和IL-6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IL-10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MSA检测NF-κB转录活性显示:5-ASA组、布拉氏酵母菌组、VSL#3组、5-ASA+布拉氏酵母菌组、5ASA+VSL#3组的NF-κB转录活性均较模型对照组下降。(4)小鼠结肠组织β-catenin免疫组化显示:5-ASA组、布拉氏酵母菌组、VSL#3组、5-ASA+布拉氏酵母菌组、5-ASA+VSL#3组结肠上皮细胞中β-catenin的细胞核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EMSA检测TCF-4转录活性显示:5-ASA组、布拉氏酵母菌组、VSL#3组、5-ASA+布拉氏酵母菌组、5ASA+VSL#3组的TCF-4转录活性均较模型对照组下降。结论:益生菌和5-ASA可以抑制AOM/DSS诱导的UC癌变小鼠的结肠成瘤,机制可能通过下调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上调抑炎因子IL-10 水平,进而抑制NF-κB转录活性,最终减少β-catenin的入核、抑制TCF-4转录活性,下调Wnt/β-catenin途径,从而抑制了炎癌转化。目的:评价亚太地区结肠癌筛查评分(APCS评分)在中国大陆无症状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进展期结直肠新生物(ACN,包括进展期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2至2014年间北京地区40-75岁的行结肠镜检查的无症状体检人群。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高危因素问卷,并计算APCS评分,根据APCS评分将受试者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评价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中ACN检出率的差异。应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BMI、糖尿病、饮酒、长期应用NSAIDS各项因素对ACN的影响。结果:纳入人群共1010名,平均年龄53.54岁(SD 8.35),男性比例55.05%。所有筛查人群中,结肠镜证实的ACN占4.06%。APCS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的ACN检出率分别为8.8%,2.83%,1.55%(p=0.000),其中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分别为 7.2%,2.65%,1.54%(p=0.001);结肠癌检出率分别为 1.6%,0.17%,0(p=0.015)。高危组的ACN检出率比中危组提高了 3.3倍(95%CI 1.7-6.4,p=0.000),比低危组提高了 6.1倍(95%CI 1.8-20.8,p=0.001)。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5,OR=2.474,95%CI:1.081-5.659,p=0.032),糖尿病(OR=2.385,95%CI:1.023-5.559,p=0.044),饮酒(OR=1.974,95%CI:1.033-3.774,p=0.040),APCS 评分高危(APCS 得分≥4,OR=3.763,95%CI:2.001-7.077,p=0.000)和ACN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APCS评分高危(调整OR值3.395,95%CI,1.756-6.565,p = 0.000)是 ACN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无症状人群中,APCS评分系统可以有效筛选出高危人群,对于预测ACN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肥胖、糖尿病、饮酒为ACN的危险因素,可加入APCS评分系统中,对亚太地区结直肠癌筛查方案进行优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74.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晨;袁晋青;;炎症因子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5期

2 李芳平;宁艳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丹参的干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12期

3 范振兴;华琦;;炎症因子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孙雪东;董金芳;陆地;茅尧生;郑霞;;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因子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动态变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15期

5 谢明捷;吕红彬;何跃;赵春会;;炎症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2年10期

6 李君;周晨燕;;儿童喘息性肺炎的炎症因子及血小板计数与活化的相关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05期

7 于辉;赵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检测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年17期

8 石秀林;李芳萍;蔡梦茵;黎锋;严励;李焱;程桦;;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变化[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年03期

9 王立;修双玲;;多因素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7年13期

10 汪熠;李浪;;β-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因子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萍;;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炎症因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李双蕾;;糖尿病炎症因子学说进展及中医药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刘亚楠;徐秋林;郭晓华;黄巧冰;苏磊;;中暑小鼠血清及热打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A];中国微循环学会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大会汇编[C];2014年

4 季伟;孙激扬;陈正荣;周卫芳;严永东;;血小板活化及其相关炎症因子在儿童喘息性肺炎中的作用探讨[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妙娥;黄荷凤;;宫内高糖所致胎盘炎症因子释放的改变通过表观遗传变化引起子代糖耐量受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首届学术年会暨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刘倩雯;王彦峰;李玲;范晓礼;钟自彪;叶U_发;;兔脑死亡对IL-1β、IL-6、IL-8及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邵蓉蓉;王绿平;陈丹;梅晓荣;许菲菲;徐玉兰;;透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子关系探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周洲;李忠玉;陈丽丽;刘良专;吴移谋;;肺炎嗜衣原体热休克蛋白10经ERK、NF-κB信号通路调控HUVEC分泌炎症因子[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俊玲;武小杰;徐永健;赵建平;谢俊刚;;IL-33能诱导并促进COPD患者的IL-6和IL-8的产生[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宁;炎症因子及标记物的联合检测在AECOPD的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侯苹;子宫肌瘤微环境中炎症因子及激素与纤维化的相关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3 刘兴振;Disbevelled2通过交叉调控NF-κB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晌[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4 李文彬;炎症因子和益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5 沈懿;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性疾病血管新生及与炎症因子关系机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6 江敏;抗炎症因子对慢性肝炎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郭志刚;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对炎症因子的调节机制及其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8 沈蕾;ADAMTS13及炎症因子在肾脏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周洲;肺炎嗜衣原体热休克蛋白经ERK、NF-κB信号通路调控HUVEC分泌炎症因子[D];南华大学;2011年

10 黄培红;复方芪麻胶囊干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炎症因子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道利;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纤维介素2的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徐珊珊;电针对肥胖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胡静;2型糖尿病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4 谭震;肾脏去神经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因子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金海英;冠心病患者血尿酸、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性探讨[D];延边大学;2013年

6 刘芸;炎症因子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陈越峰;CD4~+CD25~+Treg细胞和炎症因子在C57BL/6J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的表达和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陈静;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9 刘星;各炎症因子识别高血压能力的比较[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10 钱正瑶;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PCSK9与炎症因子的关系以及替格瑞洛干预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09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409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0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