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Aβ损伤突触可塑性的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昆明医科大学》 2015年
Aβ损伤突触可塑性的作用研究
胡炜彦
【摘要】:目的1.突触可塑性调节的异常(尤其是海马区突触可塑性调节的异常)被认为是认知、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许多精神和认知障碍发病机制与突触可塑性(尤其是海马区突触可塑性)调节的异常密切相关,对突触可塑性调节的研究有利于揭示智力发育迟滞、认知功能障碍这类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然而调节突触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2. Aβ引起突触可塑性调节的异常被认为是学习记忆减退和痴呆的重要原因,Aβ导致突触可塑性损伤虽有很多的研究,但其深入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3.胞内Ca2+的平衡在突触可塑性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Ca2+超载会导致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影响学习记忆能力。2-APB可以抑制与胞内Ca2+平衡密切相关的IP3R, RyR, SOCE, TRP等通道,人参皂昔Rg3能够拮抗Ca2+内流。本研究揭示2-APB和人参皂苷Rg3在Aβ引起的突触可塑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本研究采用野生型雄性2-3月龄C57BL/6小鼠和同窝出生的雄性7-8月龄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presenilin 1 (APP swe/PS1ΔE9)基因突变和WT小鼠进行电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2.切制野生型小鼠海马脑片,进行离体海马脑片记录,观察Aβ及不同药物对基础突触传递I/O、突触可塑性调节分子模型PTP和LTP/LTD诱导的影响。切制APP swe/PS1ΔE9基因突变和WT小鼠海马脑片,进行离体海马脑片记录,观察2-APB对APP swe/PS1ΔE9基因突变小鼠海马LTP损伤的影响。3.切制野生型雄性2-3月龄C57BL/6小鼠海马脑片,用Ap及不同药物处理,提取膜蛋白和总蛋白,检测Ap及不同药物对膜上AMPAR磷酸化和流动及BAX, caspase-3, cleaved caspase-3, GSK3, p-GSK3, GluRl, p-GluRl, NR2B,NR2A, Cytc等蛋白的影响。4.培养野生型C57BL/6胎鼠海马神经元,用Aβ及不同药物处理,用Fluo3-AM检测Ca2+量,观察Ap及不同药物对神经元Ca2+的影响,对caspase-3, cleaved caspase-3, GSK3, p-GSK3, Mitochondria, Cytc, IP3R和树突棘的影响。5.同窝出生的雄性3月龄APP/PS1基因突变和WT小鼠分别给予人参皂苷Rg3和CMC-Na3个月,继续常规喂养,于第8和16个月处死小鼠,进行海马高尔基染色,观察树突棘形态。结果1.Ap对野生型小鼠海马CA1区基础突触传递I/O无明显的影响,但是显著抑制野生型小鼠海马CA1区PTP和LTP,易化LTD。2-APB剂量依赖性逆转Aβ引起的PTP和LTP降低。人参皂苷Rg3剂量依赖性逆转Ap导致的LTD易化。z-DEVDFMK能够逆转Ap引起的LTP降低,2-APB和z-DEVD FMK同时作用能够逆转LTP至正常水平。2.2-APB能够逆转Ap导致的突触膜上AMPAR磷酸化和流动的异常,神经元胞内Ca2+的升高,逆转Ap导致的BAX激活和caspase 3/GSK3β信号通路活性的升高,阻止Ap诱导的cytochrome c释放和移位。人参皂苷Rg3能够逆转Ap导致的海马神经元树突棘损伤。3.7-8月龄APP swe/PS1ΔE9基因突变小鼠海马CA1区LTP较野生型小鼠低,2-APB能够逆转这一现象。4.16月龄APP swe/PS1 ΔE9基因突变小鼠树突棘见明显损伤,给予人参皂苷Rg3可以修复这一损伤。结论Ap引起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损伤可能与IP3R和cytochrome c等介导的神经元胞内钙升高有关,caspase-3, GSK3, BAX, Cytc等参与了这一过程。2-APB和人参皂苷Rg3可以逆转Aβ引起的突触可塑性损伤。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朝晖;冯改丰;李月英;马延兵;胡海涛;;β淀粉样肽与HbcAg/MIR融合蛋白的免疫血清在AD转基因细胞模型中的生物效应[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改丰;胡海涛;靳辉;王唯析;钱亦华;;融合蛋白CAC免疫对大鼠海马内注射β-淀粉样肽的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冯改丰;靳辉;王唯析;钱亦华;王全颖;杨广笑;;含Aβ_(1-15)的嵌合型HBcAg颗粒抗原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海涛,冯改丰,董炜疆,王全颖;融合基因Aβ-HBcAg的原核表达及表达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2 冯改丰,胡海涛,董炜疆,王全颖,杨广笑;重组质粒pYTA/Aβ-HBcAg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4年06期
3 冯改丰,胡海涛,李月英,韩华,王全颖,杨广笑;重组基因c-Aβ-c的构建及其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蕾;张良成;郭永正;;突触可塑性及相关物质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09年09期
2 彭敏,朱熊兆;心理应激与突触可塑性[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3 ;衰老从40岁开始[J];生物学通报;2004年08期
4 沈方,张晓明,朱晞;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及相关物质的研究[J];解剖学杂志;2004年05期
5 孙树敏;刘皓;;神经生长相关蛋白与突触可塑性[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毛慕华;刘宗生;胡江元;;长时程突触可塑性中的突触标识[J];生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7 席艳;万建华;邓锦波;;突触可塑性的生物物理学基础和体视学测量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年05期
8 肖胜;章军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和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9 冯波;胡鹏;王蓉;;突触后致密区与突触可塑性[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涛;;与突触可塑性相关的神经振荡和信息流研究(英文)[J];生理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慧;王青云;;突触可塑性影响下的第一类神经元网络的同步分析与放电转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吴鹏飞;胡壮丽;杨远坚;王芳;陈建国;;巯基化合物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及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3 董智强;陈旭;曹立梅;;神经激肽B1受体与突触可塑性[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陈建国;王芳;胡壮丽;王伟;吴文宁;;能量代谢调节激素对离子通道和突触可塑性的作用及其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5 吴正治;李明;李映红;张晓丽;贾秀琴;陈蔓茵;;天泰1号对自发老年性痴呆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电镜定量研究[A];2008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贺文彬;张俊龙;陈乃宏;;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突触可塑性的分子开关?[A];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雍政;颜玲娣;宫泽辉;;噻吩诺啡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8 吴巧凤;卢圣峰;余曙光;;沉默突触在突触可塑性及针灸促神经康复中的作用探讨[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澎涛;潘彦舒;黄启福;贾旭;严京;王永炎;;解毒通络方对脑缺血损伤后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胡前胜;董胜璋;陈学敏;;神经细胞粘附分子与学习记忆[A];2003年全国免疫毒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都军区总医院 张虎军;[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炜彦;Aβ损伤突触可塑性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姚高毅;二氧化硫诱导学习记忆损伤的分子机制及阻断MAGL的保护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郭琳;PM_(10)及其代表性多环芳烃诱导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其分子机制[D];山西大学;2015年
4 苏立达;小脑浦肯野细胞长时程突触可塑性若干分子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史学锋;阈下神经活动对大鼠视皮层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萱;早期维生素A缺乏对智力发育及突触可塑性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7 庄平;培养大脑皮层感觉运动神经元活动依赖突触可塑性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0年
8 段婷婷;情绪记忆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朱颙颙;频率和时间模式依赖的海马突触可塑性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曹发乐;持续性伤害诱导的大鼠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突触可塑性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静静;单眼形觉剥夺弱视治疗前后突触素调节视皮质突触可塑性特征[D];新乡医学院;2015年
2 王玮;一种融合多种可塑性的脉冲神经网络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杨波;富勒醇对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离体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叶晨静;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对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5 赵江;研究突触后膜NMDA受体在突触内外侧向移位对突触可塑性的可能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6 高杨;非动作电位依赖的突触前后配对刺激诱导大鼠视皮层突触可塑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7 张广辉;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动力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晓丽;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龄小鼠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9 李颖;应激对前额叶皮层、丘脑突触可塑性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云芝;基于突触可塑性的神经信息传递的模型构建及仿真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Aβ损伤突触可塑性的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8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4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