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细胞—微纳米材料相互作用的统计热力学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10:28
   细胞-微纳米材料相互作用在机体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受体-配体分子特异结合驱动纳米颗粒侵入细胞、细胞粘附以及噬菌体感染细菌,研究细胞-微纳米材料间相互作用在自然基础科学和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中现已成为热点问题。然而,细胞-微纳米材料相互作用涉及到复杂的生物物理因素:细胞膜与骨架变形、细胞膜上自由受体扩散、受体-配体分子间随机化学作用、DNA链随机扰动以及基体与病毒壳弹性变形等,如何理解这些因素间的耦合作用是研究细胞-微纳米材料相互作用中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因此,本博士学位论文针对这一复杂问题,建立了一系列基于连续介质力学与统计热力学的耦合模型,开展了如下工作:(1)考虑细胞骨架与细胞膜变形,受体分子扩散,受体与配体分子化学反应的耦合,基于连续介质力学与统计热力学发展了一个弹性-扩散的纳米颗粒侵入细胞模型,研究了细胞摄入纳米颗粒机制对细胞表面自由受体与纳米颗粒表面配体初始密度比的依赖性,发现了:a)受体扩散主导机制;b)受体扩散-骨架变形耦合主导机制;c)骨架蠕变主导机制;分析了纳米颗粒经由受体介导内吞作用侵入细胞的动态过程;解释了为什么柱状纳米颗粒倾向于竖直进入细胞,这一已被实验证实的生物物理现象;阐述了受体扩散与骨架变形对纳米颗粒侵入细胞过程共同作用下的阻碍机制,定量性地证实了受体分子过度富集时,纳米颗粒可通过骨架蠕变调节侵入细胞。(2)考虑受体与配体结合、细胞膜与骨架变形,从能量角度定量地分析了平衡态下受体-配体分子特异性结合驱动病毒侵入细胞期间的阻碍机制,揭示了阻碍病毒侵入前期来源于细胞膜变形,后期由细胞骨架变形主导,这一发现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病毒侵入细胞阻碍机制的错误认识:阻碍在整个细胞内吞过程中一直来自于细胞骨架变形。(3)当受体分子过度富集在细胞膜上时,受体分子不再需要通过扩散至结合位点与配体结合驱动细胞内吞纳米颗粒,为此,建立了细胞内吞纳米颗粒的细胞骨架蠕变模型,揭示了骨架蠕变控制纳米颗粒侵入细胞的动态过程,发现存在优化半径对应最短的内吞时间,该优化半径与先前实验发现很好地吻合。(4)针对噬菌体壳包裹与喷出DNA这一生理学现象,基于半柔性链聚合物分子理论与流体力学层流理论,分析了半柔性链约束在圆管内受压情况下的统计热力学构型,解析地给出了半柔性链在圆管内运动时所受的粘性摩擦阻力,定量地分析了DNA链从噬菌体内喷入胞外缓冲溶液的动力学过程,预测的DNA喷出长度与速度、时间关系和相关实验结果一致。(5)结合连续介质力学,建立了线弹性噬菌体壳包裹与喷出DNA模型,通过变分法给出了噬菌体包裹DNA的平衡状态,定量地给出了噬菌体壳弹性对包裹力、DNA喷出的动态过程影响,揭示了噬菌体壳弹性影响在低静电斥力缓冲液的情况下可以忽略,此时原有的刚性模型是适用的,但是在噬菌体中充满高静电斥力缓冲液时,噬菌体壳弹性对包裹以及喷出过程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我们定量地给出了噬菌体外缓冲液渗透压对抑制DNA喷出时残留在噬菌体内DNA长度影响规律,该规律很好地描述了先前的实验结果。(6)考虑非线性噬菌体壳弹性变形、DNA弯曲变形以及DNA链间的排斥作用,通过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了非线性噬菌体壳包裹与喷出DNA的耦合模型,基于该模型,揭示了噬菌体稳定性与感染性对其壳体尺寸的依赖关系,发现了对于λ噬菌体存在优化尺寸在半径30nm附近,使得噬菌体在包裹DNA过程中壳体既不破坏而且又可以感染细菌,该优化尺寸与真实噬菌体尺寸是相当的,说明噬菌体尺寸可能是优化选择的结果。同时,结合先前实验证实噬菌体在成熟过程中,壳体硬度有变大这一趋势,揭示了DNA链包裹在未成熟的噬菌体壳内需要较小的力相比与其包裹入成熟的噬菌体壳内。(7)针对细胞粘附在基底上这一生理现象,考虑细胞骨架的粘弹性变形、基底的弹性变形以及受体-配体特异性分子的动力学反应过程,建立了随机-粘弹性耦合的细胞粘附模型,研究了骨架粘性对细胞粘附的影响,发现了骨架粘性越大受体-配体分子键的存活时间越久,发现了受体-配体分子键的断开趋势是由粘附边缘向粘附中心扩展。此外,定量地分析了加载率对细胞粘附界面强度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加载率越大表现出的界面粘附强度越大,但是随着加载率的减小,界面粘附强度趋近于常数。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R318;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柳;雷霆;裴坚;刘晨江;;有机微纳米材料的设计策略、加工及应用[J];化学进展;2012年12期

2 ;微纳米材料科技及应用国际高层论坛在我校召开[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3 吕英海;周仕学;邹玉红;吕东琴;刘文平;;微纳米颗粒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孙健;于锟;黄家锐;何月珍;;两种形貌氧化铜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徐晓建;邓子辰;;非局部因子和表面效应对微纳米材料振动特性的影响[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01期

6 尚福林;北村隆行;平方宽之;;微纳米材料及其结构的界面强度的实验研究[J];力学进展;2008年04期

7 梁红莲;徐慧娟;吴华涛;;基于水凝胶模板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微纳米材料的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张雷;李兆乾;陈学太;;金属锗酸盐微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2012年06期

9 樊莉红;陈福义;刘婧;张金生;;单晶硅基体上紫外光诱导生长铜微纳米粒子薄膜[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4年01期

10 吴熔琳;邵铮铮;石剑豪;常胜利;张学骜;李新华;;3ω方法测量微纳米材料热物性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欢;杜记民;陈静;张江山;;由配合物构筑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微纳米材料与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贾漫珂;苏贵金;郑明辉;;氧化铁3D微纳米材料在氯代芳烃降解中的应用[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少华;;广义JKR理论及其应用[A];2006年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任启鸿;单思聪;杨皓;赵红平;;微纳米材料表面效应的有限元模拟[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勇;王女;陈洪燕;江雷;;仿生制备多级结构微纳米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李东密;郑炎松;;分子的手性对聚集体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丽霞;刘烨煊;苏贵金;郑明辉;;铁基氧化物微纳米材料对六氯苯的降解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梁衍亮;陶占良;陈军;;镁微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电极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张郭亮;董春迎;;三维微纳米裂纹与夹杂相互作用的边界元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薛亚辉;;微纳米材料力学理论及相关应用[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全兰;用于光谱调制碱金属铌酸盐微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珑;细胞—微纳米材料相互作用的统计热力学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辛志峰;孔性配位聚合物微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魏玮;环交联型聚膦腈微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曹霄峰;几种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雷;三元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液相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马德崇;半金属铋微纳米材料的形貌可控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李永新;高压静电技术制备的微纳米网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郑庆新;超临界水体系在多元氧化物微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王玮;金属基、硼基一维微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阳;Ni_2P/Ni_(12)P_5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建彪;尺寸效应对微纳米结构力学行为及性质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尹晓光;功能微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4 朱煈;交联聚膦腈微纳米材料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黄翔;枝状贵金属微纳米材料的合成[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6 刘法家;水凝胶模板法制备微纳米材料[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7 叶萌;绿色介质中合成微纳米材料的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8 赵天宇;铋系化合物微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米凯;磷化镍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薛飞;二元溶剂热中无机含氧酸盐微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3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813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6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