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今医案及临床资料数据分析的哮病和喘证发作期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2 06:25
目的: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研究从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明确哮病与喘证的源流与演变;简述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研究进展。运用数据挖掘与统计学分析,揭示哮病和喘证发作期的一般情况、核心症候要素、症-药之间的相关性、治疗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鉴别诊断、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为之前的文献研究提供客观数据支撑。方法:1.对历代医家关于哮病与喘证发作期的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文献学研究;对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2.利用SAS9.1软件对357例哮病医案、519例喘证医案、514例支气管哮喘病例及553例慢阻肺病例的一般情况、症状、用药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聚类、频数、因子、典型相关、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哮病和喘证发作期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并比较哮病、喘证、支哮、慢阻肺的用药差异。结果:1.对哮病、喘证医案聚类分析,各得出5组医案聚类。结合中医理论,哮病发作期医案归为寒饮停肺、痰浊阻肺、风痰搏结、痰热蕴肺、肺肾阳虚5类,以痰热蕴肺证的医案数量最多。喘证发作期医案分为阴虚痰热,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表寒内饮,气滞痰热、瘀阻肺络,肺肾气虚5类,以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的医案数量最多。2.通过一般情况分析,哮病、喘证、支哮及慢阻肺的发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哮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喘证。根据病因分析,正虚邪实是哮病与喘证的发病基础。3.根据频数分析可知,发作期主要症状均表现为咳嗽、气喘、胸闷、有痰、纳差等。哮病、支气管哮喘以喉中哮鸣音为典型特征,喘证、慢阻肺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4.对哮病医案55个高频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6个因子,结合中医理论总结为寒饮停肺、痰热蕴肺、风痰搏结、肺肾阳虚、痰瘀阻肺、风寒袭肺6个证型。对哮病医案57味高频药物按照功效分为13大类,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7个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归纳为解表散邪,温肺化饮;宣降肺气,清热化痰;祛风解痉,化痰平喘;益气阴,固肺卫;活血祛瘀,化痰平喘;降逆化痰,健脾益气;益气健脾,温肾助阳7条治法:。5.对喘证医案77个高频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7个因子,结合中医理论总结为肺肾两虚、痰热蕴肺、气滞痰阻、脾肾阳虚、痰瘀阻肺、风寒壅肺、水饮射肺7个证型。对喘证医案85味高频药物按照功效分为14大类,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8个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归纳8条治法:祛邪解表,化痰利气;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清热化痰理气,滋补肺肾之阴;健脾益气,渗湿化痰;通腑泄热,行气化痰;活血祛瘀,宽胸理气;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开郁降气平喘。6.对哮病医案的高频症状与药物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7对典型相关变量,结合中医理论总结为7组证治组合:病机分别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特禀体质,脾胃气虚;痰气瘀阻,肺肾两虚;痰热蕴肺,肺失肃降;复感风寒,内有痰热;寒痰伏肺,感寒复发;肺脾两虚,痰湿蕴肺。对应治法为调和营卫,祛风解痉;健脾益气固表,祛风散邪通窍;降气祛痰,补肺益肾;清热化痰,降气平喘;解表散寒,清肺化痰;温肺化饮,化痰利气;健脾益气,化痰理气。7.对喘证医案的高频症状与药物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8对典型相关变量,结合中医理论总结为8组证治组合:肺肾俱虚,气不摄纳者,治以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痰热内蕴,肺失宣降者,治以清热化痰,降气平喘;肝郁化火犯肺,肺气上逆者,治以开郁降气,清热平喘;脾肾阳虚,肾失摄纳者,治以健脾温肾,纳气平喘;瘀阻肺络,肺气郁闭者,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平喘;风寒壅肺,肺气不宣者,治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痰饮内停,肺气上逆者,治以健脾温肾纳气,利水消肿平喘;肺肾阴虚,痰热郁肺者,治以滋阴润肺,清热除痰。8.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得出36味高频药物,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40对药对,分为化痰平喘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祛风解痉类、温阳类、解表宣肺类、益气滋阴类、健脾化湿类。结论:1.哮病与喘证发作与风、寒、热、痰、气、瘀、虚密切相关;病位与肺、肾、肝、脾、胃、大肠、心皆相关。现代临床还认为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抽烟、大气污染亦是导致哮喘、慢阻肺发作的因素。2.哮病和喘证发作期共归纳为十大证型:外寒内饮证、表寒肺热证、风痰搏结证、痰热蕴肺证、痰浊阻肺证、痰瘀交阻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哮病和喘证发作期的治疗应先分清虚实。发作期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或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发作期的治疗以祛邪利气护正为基本大法。第一,祛邪时根据风、寒、热、痰、气、瘀的不同性质,分别用祛风解痉、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活血化瘀之法。第二,要考虑内外合邪为病。第三,体质因素决定相关病邪的易感性和病证的倾向性。第四,考虑祛邪与扶正的相对性。第五,辨虚在何脏而补之。4.哮病、喘证、支气管哮喘、慢阻肺发作期用药都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侧重略有不同。临床上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治疗以祛风解痉平肝为多,常用地龙-僵蚕-蝉蜕,白芍-甘草等药物组合;慢阻肺发作期的治疗特别重视活血化瘀、补益正虚,桃仁-杏仁,黄芪-麻黄等药对多见。
【学位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R25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病名沿革与辨析
1.1 哮病病名沿革
1.2 喘证病名沿革
1.3 哮、喘、哮喘病名之辨
2 病因病机
2.1 感受外邪
2.2 痰饮水湿
2.3 情志失调
2.4 饮食不节
2.5 劳欲体虚
2.6 腑实气逆
2.7 哮病与喘证病因病机之辨
3 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
3.2 治则治法
4 支气管哮喘研究概述
5 慢性阻塞性肺病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 基于古今医案的哮病和喘证发作期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医案选择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及统计分析方法
4.1 数据采集
4.2 数据规范化处理
4.3 数据库建立及数据预处理
4.4 统计分析方法
5 哮病医案结果与分析
5.1 聚类分析
5.2 一般情况分析
5.3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5.4 用药情况分析
5.5 症状与药物典型相关分析
6 喘证医案结果与分析
6.1 聚类分析
6.2 一般情况分析
6.3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6.4 用药情况分析
6.5 症状与药物典型相关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资料的支哮与慢阻肺发作期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 研究及统计分析方法
4.1 病例收集
4.2 数据规范化处理
4.3 数据库建立及数据预处理
4.4 统计分析方法
5. 临床支气管哮喘病例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分析
5.2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5.3 用药情况分析
6 临床慢阻肺病例研究结果
6.1 一般情况分析
6.2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6.3 用药情况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脏腑病位探讨
3 病因病机特点
3.1 正虚为本
3.2 诱发有因
3.3 痰瘀乘肺,气机不畅
4 辨证分型归类
4.1 外寒内饮证
4.2 表寒肺热证
4.3 风痰搏结证
4.4 痰热蕴肺证
4.5 痰浊阻肺证
4.6 痰瘀交阻证
4.7 肺脾气虚证
4.8 肺肾气虚证
4.9 肺肾阴虚证
4.10 脾肾阳虚证
5 治法方药总结
5.1 治法
5.2 方药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2832041
【学位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R25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病名沿革与辨析
1.1 哮病病名沿革
1.2 喘证病名沿革
1.3 哮、喘、哮喘病名之辨
2 病因病机
2.1 感受外邪
2.2 痰饮水湿
2.3 情志失调
2.4 饮食不节
2.5 劳欲体虚
2.6 腑实气逆
2.7 哮病与喘证病因病机之辨
3 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
3.2 治则治法
4 支气管哮喘研究概述
5 慢性阻塞性肺病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 基于古今医案的哮病和喘证发作期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医案选择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及统计分析方法
4.1 数据采集
4.2 数据规范化处理
4.3 数据库建立及数据预处理
4.4 统计分析方法
5 哮病医案结果与分析
5.1 聚类分析
5.2 一般情况分析
5.3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5.4 用药情况分析
5.5 症状与药物典型相关分析
6 喘证医案结果与分析
6.1 聚类分析
6.2 一般情况分析
6.3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6.4 用药情况分析
6.5 症状与药物典型相关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资料的支哮与慢阻肺发作期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 研究及统计分析方法
4.1 病例收集
4.2 数据规范化处理
4.3 数据库建立及数据预处理
4.4 统计分析方法
5. 临床支气管哮喘病例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分析
5.2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5.3 用药情况分析
6 临床慢阻肺病例研究结果
6.1 一般情况分析
6.2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6.3 用药情况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脏腑病位探讨
3 病因病机特点
3.1 正虚为本
3.2 诱发有因
3.3 痰瘀乘肺,气机不畅
4 辨证分型归类
4.1 外寒内饮证
4.2 表寒肺热证
4.3 风痰搏结证
4.4 痰热蕴肺证
4.5 痰浊阻肺证
4.6 痰瘀交阻证
4.7 肺脾气虚证
4.8 肺肾气虚证
4.9 肺肾阴虚证
4.10 脾肾阳虚证
5 治法方药总结
5.1 治法
5.2 方药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广祥;全程温法治疗哮病之我见[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5期
2 黄锐;哮喘遗传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年02期
3 王鹏;通腑泻下法在哮喘治疗中的意义[J];湖北中医杂志;2003年04期
4 秦兴国,周瑛,肖平,陈凤华;尘螨过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中的作用[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9年01期
5 樊考林;王和平;王宜诚;;联合用1.6-二磷酸果糖和硫酸镁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30例[J];江西医药;2008年10期
6 冯淬灵,武维屏;络病理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尚云飞;朱立成;朱文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11期
8 王海翔;徐丽华;;活血化瘀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9 卞雅莉;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基础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沈同平;谷宗运;方芳;;国内支气管哮喘研究热点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4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薄建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病因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2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83204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