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术思想及临证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17:46
目的:梳理总结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术思想;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陈潮祖教授医案进行综合分析,基于“膜腠三焦”理论解析其遣方用药特点,探索“膜腠三焦”理论在临证中的运用要点。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陈潮祖教授相关的著作、论文、医话、医案,对所收集的全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梳理总结其中与“膜腠三焦”理论相关的学术思想;第二部分对前期收集的陈潮祖教授医案进行整理,制定医案筛选标准,将整理筛选出的医案进行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遣方用药特点和常见病用药规律,以探讨“膜腠三焦”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结果:1.陈潮祖教授在《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中,从三焦的形质、生理功能到病理、治法方药构建了具体而完整的“膜腠三焦”理论体系。统一了《内经》、《难经》对三焦认识的矛盾之处,提出三焦由膜与腠组成,将膜的概念扩展为人体中的所有膜组织,涵盖了经隧的管壁,并将腠理纳入三焦范畴,拓展了三焦形质结构。在描述三焦生理功能时,从形质的角度强调了三焦连络五脏六腑、沟通肢体百骸的作用。基于肝主筋、膜为筋的延展、三焦形质的有形部分由膜组成,提出了三焦形质属肝系的新见解,为...
【文章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术思想的理论研究
1 “膜腠三焦”的形质
1.1 三焦形质之争的历史沿革
1.2 “膜腠三焦”形质详析
2 “膜腠三焦”的生理功能
2.1 基础功能——沟通连络、通行津气
2.2 与五脏的联系——“五脏宜通”的形质基础
3 “膜腠三焦”的病因、病理
3.1 “膜腠三焦”病因概述
3.2 “膜腠三焦”病理详析
3.3 三焦病变的病理特征
4 三焦病症治疗总则
4.1 三焦气滞——行气开郁
4.2 三焦津郁——除湿化痰逐水
4.3 邪踞少阳——和解少阳
4.4 邪伏膜原——宣透膜原
5 “膜腠三焦”学术思想的意义
5.1 强调了“通”的重要性
5.2 为诸病“从肝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5.3 补充了传统中医理论在形质研究的不足
第二部分 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术思想的临证运用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资料筛选
4.2 数据预处理
4.3 建立数据库
4.4 具体挖掘内容及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5.2 中医疾病病名
5.3 常用药物
5.4 四气属性
5.5 五味属性
5.6 常用药对
5.7 常用药组
5.8 常用方剂
5.9 常见病用药核心药物组合
6 基于“膜腠三焦”理论的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6.1 常用药讨论
6.2 四气、五味讨论
6.3 药对与药组讨论
6.4 常用方剂讨论
6.5 常见病的理法方药讨论
7 基于数据挖掘结果的“膜腠三焦”理论的临证运用总结
7.1 三焦之腠宜通畅,三焦之膜宜和柔
7.2 调节五脏功能是通调三焦的根本
8 运用“膜腠三焦”理论阐释疾病举例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聚类分析的李国衡教授腰部治伤用药经验研究[J]. 张进霖,胡劲松,王强,奚小冰,李飞跃.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9(02)
[2]治疗便秘方剂中辛味药物的应用规律[J]. 罗纳川,綦向军,陈国铭,陈腾宇,吴淼,田燕华,方彩珊,梁妙珍,卢以茜,王奇. 中医杂志. 2019(02)
[3]陈潮祖教授“三焦理论”临床经验探析[J]. 王一童,贾波,贾志超,邓怀涵. 四川中医. 2018(06)
[4]基于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中医治疗黄疸病用药配伍规律[J]. 房赤,雍苏南,孙克伟.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4)
[5]从脏腑虚寒证辨治口苦[J]. 刘蓉,黄灿灿,郝征. 浙江中医杂志. 2017(07)
[6]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语录》治肝法探讨[J]. 王明刚,毛德文.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2)
[7]陈潮祖运用麻黄治疗肺系疾病经验总结[J]. 邓怀涵,叶明军,贾志超,贾波. 江西中医药. 2016(09)
[8]陈阳春从三焦论治胸痹痰湿证经验[J]. 王振华,张富汉,赵章华. 中医学报. 2016(09)
[9]鼻渊的病机探讨[J]. 庄瑞斐,周峰峰,顾庆华. 四川中医. 2016(08)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刘宝文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药经验分析[J]. 夏芸芸,周己扬,张会永,刘宝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痹证学术思想源流的探讨与分析[D]. 谢育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通过聚类分析法探究符思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用药规律及经验[D]. 刘畅.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186065
【文章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术思想的理论研究
1 “膜腠三焦”的形质
1.1 三焦形质之争的历史沿革
1.2 “膜腠三焦”形质详析
2 “膜腠三焦”的生理功能
2.1 基础功能——沟通连络、通行津气
2.2 与五脏的联系——“五脏宜通”的形质基础
3 “膜腠三焦”的病因、病理
3.1 “膜腠三焦”病因概述
3.2 “膜腠三焦”病理详析
3.3 三焦病变的病理特征
4 三焦病症治疗总则
4.1 三焦气滞——行气开郁
4.2 三焦津郁——除湿化痰逐水
4.3 邪踞少阳——和解少阳
4.4 邪伏膜原——宣透膜原
5 “膜腠三焦”学术思想的意义
5.1 强调了“通”的重要性
5.2 为诸病“从肝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5.3 补充了传统中医理论在形质研究的不足
第二部分 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术思想的临证运用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资料筛选
4.2 数据预处理
4.3 建立数据库
4.4 具体挖掘内容及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5.2 中医疾病病名
5.3 常用药物
5.4 四气属性
5.5 五味属性
5.6 常用药对
5.7 常用药组
5.8 常用方剂
5.9 常见病用药核心药物组合
6 基于“膜腠三焦”理论的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6.1 常用药讨论
6.2 四气、五味讨论
6.3 药对与药组讨论
6.4 常用方剂讨论
6.5 常见病的理法方药讨论
7 基于数据挖掘结果的“膜腠三焦”理论的临证运用总结
7.1 三焦之腠宜通畅,三焦之膜宜和柔
7.2 调节五脏功能是通调三焦的根本
8 运用“膜腠三焦”理论阐释疾病举例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聚类分析的李国衡教授腰部治伤用药经验研究[J]. 张进霖,胡劲松,王强,奚小冰,李飞跃.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9(02)
[2]治疗便秘方剂中辛味药物的应用规律[J]. 罗纳川,綦向军,陈国铭,陈腾宇,吴淼,田燕华,方彩珊,梁妙珍,卢以茜,王奇. 中医杂志. 2019(02)
[3]陈潮祖教授“三焦理论”临床经验探析[J]. 王一童,贾波,贾志超,邓怀涵. 四川中医. 2018(06)
[4]基于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中医治疗黄疸病用药配伍规律[J]. 房赤,雍苏南,孙克伟.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4)
[5]从脏腑虚寒证辨治口苦[J]. 刘蓉,黄灿灿,郝征. 浙江中医杂志. 2017(07)
[6]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语录》治肝法探讨[J]. 王明刚,毛德文.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2)
[7]陈潮祖运用麻黄治疗肺系疾病经验总结[J]. 邓怀涵,叶明军,贾志超,贾波. 江西中医药. 2016(09)
[8]陈阳春从三焦论治胸痹痰湿证经验[J]. 王振华,张富汉,赵章华. 中医学报. 2016(09)
[9]鼻渊的病机探讨[J]. 庄瑞斐,周峰峰,顾庆华. 四川中医. 2016(08)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刘宝文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药经验分析[J]. 夏芸芸,周己扬,张会永,刘宝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痹证学术思想源流的探讨与分析[D]. 谢育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通过聚类分析法探究符思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用药规律及经验[D]. 刘畅.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186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18606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