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神经源性炎症在变应性鼻结膜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17-04-21 11:07

  本文关键词:神经源性炎症在变应性鼻结膜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变态反应性鼻结膜炎是常见的临床病症,变应性鼻炎伴发眼部症状的情况非常普遍。但国内尚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其发病除了经典的免疫学机制外,国外学者认为鼻-鼻,鼻-眼之间还存在神经反射作用机制,但目前尚不清楚该反射机制的作用方式。本课题期望通过对太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问卷调查及相应实验室检查以了解太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合并变应性结膜炎的情况,计算太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变应性结膜炎的发生率,并分析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结膜炎在临床表现方面的相关性,同时经过动物实验探讨神经因素在同时性变应性鼻炎-结膜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探索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一: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调查太原地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男女之比为0.9:1。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武夷山会议”的修订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调查问卷,设定评分标准,鼻部出现以下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鼻后滴漏、鼻出血时,每种症状按照轻、中、重分别记为1-3分,最多18分;眼部出现流泪、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眶周水肿等症状时,每种症状分别按轻、中、重记为1-3分,最多12分。调查此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详细了解其临床表现,建立相应的个人数据库档案。所有调查结果经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二:动物实验1.鼻-鼻反射及神经源性炎症:4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组(一侧鼻腔滴注生理盐水50u1)、组胺组/2组(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1)、阿托品处理组/3组(颈动脉给予阿托品lmg/kg 30 min后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1)、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处理组/4组(颈动脉给予阿托品lmg/kg/、酚妥拉明lmg /k、艾司洛尔1mg/kg30 min后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1)、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D-SP处理组/5组(颈动脉给予阿托品1mg/kg、酚妥拉明1mg/kg、艾司洛尔1mg/kg、D-SP 1×10-6 mol/1 1ul/kg 30 min后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1)。分别进行以下处置:(1)一侧鼻腔滴注生理盐水或0.2%组胺50u1前30min,颈动脉注射3%伊文氏蓝30mg/kg,30 min后进行心脏灌洗,处死动物后观察双侧鼻黏膜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2)实验动物按分组进行相应处理后处死,取双侧鼻黏膜-80℃低温保存,分别用HE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ECP含量,PCR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MBP1的表达来评定嗜酸性粒细胞功能的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TNF-α含量,PCR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Tryptase的表达来评定肥大细胞功能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中SP形态学变化,Elisa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SP含量,PCR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SP的表达来评定SP功能的变化,结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鼻-眼反射及神经源性炎症:4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组(一侧鼻腔滴注生理盐水50u1)、组胺组/2组(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1)、阿托品处理组/3组(颈动脉给予阿托品1mg/kg 30 min后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1)、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处理组/4组(颈动脉给予阿托品1mg/kg、酚妥拉明1mg /kg、艾司洛尔1mg/kg 30 min后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1)、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D-SP组/5组(颈动脉给予阿托品1mg/kg、酚妥拉明1mg/kg、艾司洛尔1mg/kg、D-SP 1×10-6 mol/ul/kg 30 min后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1),分别进行处置:(1)一侧鼻腔滴注生理盐水或组胺前30min,颈动脉注射3%伊文氏蓝30mg/kg,30 min后进行心脏灌洗,处死动物后观察滴鼻侧鼻黏膜、眼结膜组织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2)实验动物按分组进行相应处理后处死,取滴鼻侧鼻黏膜、眼结膜组织-80℃低温保存,分别用HE染色观察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测定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ECP含量,PCR法测定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MBP1的表达来评定嗜酸性粒细胞功能的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肥大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测定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TNF-α含量,PCR法测定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Tryptase的表达来评定肥大细胞功能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SP形态学变化,Elisa法测定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SP含量,PCR法测定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SP的表达来评定SP功能的变化,结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流行病学调查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66例(82.5%,66/80)并发变应性结膜炎,发病年龄为11~64岁,平均(29.7±13.8)岁。男24例,女42例,男女之比为0.57:1。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结膜炎患者发病年龄(p=0.11)及病程(p=0.43)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6例患者中,轻度变应性鼻炎29例,中度29例,重度8例;变应性结膜炎轻度44例,中度14例,重度8例。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结膜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s=0.75,p0.001)。二:动物实验1鼻-鼻反射及神经源性炎症1)鼻黏膜血管通透性的变化:(1)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l 30min后,同侧鼻黏膜(91.90±28.98μg/ml)、对侧鼻黏膜(69.94±9.77μg/ml)组织中Evans blue浓度明显增大,与对照组(15.55±6.67μg/ml)、(16.18±5.29μg/ml)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9.87,P0.01)、(t=-20.51,P0.01);(2)阿托品预处理后,同侧鼻黏膜(70.76±12.44μg/ml)、对侧鼻黏膜(38.73±6.24μg/ml)组织中Evans blue浓度降低,与组胺滴鼻组存在统计学差异(t=2.61,P0.05)、(t=10.87,P0.01);③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D-SP预处理后,同侧鼻黏膜(45.67±8.15μg/ml)、对侧鼻黏膜(20.59±5.95μg/ml)组织中Evans blue浓度进一步降低,与阿托品预处理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6.79,P0.01)、(t=8.33,P0.01)。2) Elisa法测定双侧鼻黏膜组织中SP、TNF-α、ECP含量:(1)各组双侧鼻黏膜组织中ECP、TNF-α含量未见明显变化,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胺滴鼻组,同侧鼻黏膜组织SP含量(628.15±12.77pg/ml)、对侧鼻黏膜SP含量(602.79±15.63pg/ml)增大,与对照组(518.36±11.57pg/ml), (516.23±10.36pg/ml)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28.03,P0.01)、(t=18.63,P0.01);阿托品预处理组,同侧鼻黏膜(593.11±13.89pg/ml)、对侧鼻黏膜(539.48±14.83pg/ml组织中SP含量降低,与组胺滴鼻组存在统计学差异(t=6.36,P0.01)、(t=12.98,P0.01);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D-SP预处理组,同侧鼻黏膜组织中SP含量(592.34±16.55pg/ml)与阿托品预处理组相比无明显变化(t=0.16,P=0.88),对侧鼻黏膜SP含量(519.26±14.29pg/ml)进一步降低,与阿托品预处理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4.25,P0.01)。3)免疫组化观察:组胺滴鼻后30min,双侧鼻黏膜出现不同程度鼻黏膜上皮层充血、水肿、部分纤毛融合、倒伏,基底膜增厚、水肿、破坏,固有层充血、水肿,血管扩张。阿托品、D-SP对鼻黏膜上皮层充血、水肿有抑制作用。在观察时限内(侧鼻腔组胺或生理盐水滴鼻后30min),1、2、3、4、5组双侧鼻黏膜均可见少许嗜酸性粒细胞,各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及形态未见明显变化;且各干预组双侧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及形态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观察组胺滴鼻后30min,双侧鼻黏膜组织中SP颗粒明显增多;阿托品、D-SP预处理后对侧鼻黏膜组织中SP颗粒明显减少。4)PCR法测定各组双侧鼻黏膜组织中SP、Tryptase、MBP1的表达:(1)各组双侧鼻黏膜组织中MBP1及Tryptase表达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胺滴鼻组,同侧鼻黏膜组织SP表达(1.89±0.03)、对侧鼻黏膜组织SP表达(1.76±0.10)增高,与对照组(1.05±0.07)、(1.01±±0.03)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40.39,P0.01),(t=-26.28,P0.01);阿托品预处理组,同侧鼻黏膜组织SP表达(1.65±0.14)、对侧鼻黏膜组织SP表达(1.38±±0.05)降低,与组胺滴鼻组存在统计学差异(t=7.40,P0.01),(t=±12.26,P0.01);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D-SP预处理组,同侧鼻黏膜组织SP表达(1.66±0.10)与阿托品预处理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24,P=0.51)、对侧鼻黏膜组织SP表达(1.19±±0.05),与阿托品预处理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10.11,P0.01)。2鼻-眼反射及神经源性炎症1)鼻黏膜、眼结膜血管通透性的变化:(1)一侧鼻腔滴注0.2%组胺50ul 30min后,同侧鼻黏膜组织(91.90±28.98μg/ml)、同侧结膜组织(28.94±11.35μg/ml) Evans blue浓度明显增大,与对照组(15.55±6.67μg/ml)、(13.78±3.91μg/ml)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9.87,P0.01)(t=-21.66,P0.01);(2)阿托品预处理后,同侧鼻黏膜组织(70.76±12.44μg/ml)\同侧眼结膜组织(19.68±9.51μg/ml) Evans blue浓度降低,与组胺滴鼻组存在统计学差异(t=±2.61,P0.05)(t±±11.97,P0.01);(3)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D-SP预处理后,同侧鼻黏膜组织(45.67±8.15μg/ml)、同侧眼结膜组织(14.65±8.92μg/ml) Evans blue浓度进一步降低,与阿托品预处理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6.79,P0.01)(t=10.51, P0.01)。2)Elisa法测定鼻黏膜、结膜组织中SP、TNF-α、ECP含量:(1)各组同侧鼻黏膜、眼结膜组织中ECP及TNF-α含量未见明显变化,两两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组胺滴鼻组,同侧鼻黏膜组织SP含量(628.15±12.77pg/ml)、同侧结膜组织SP含量(568.98±11.59pg/ml)增大,与对照组(518.36±11.57pg/ml), (511.23±14.36pg/ml)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品预处理组,同侧鼻黏膜组织SP含量(593.11±13.89pg/ml)、同侧结膜组织SP含量(542.87±12.43pg/ml)降低,与组胺滴鼻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D-SP预处理组,同侧结膜组织SP含量(527.61±11.39pg/ml)进一步降低,与阿托品预处理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组化观察:组胺滴鼻后30min,同侧鼻黏膜出现黏膜上皮层充血、水肿、部分纤毛融合、倒伏,基底膜增厚、水肿、破坏,固有层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同侧结膜上皮细胞胀大,胞浆变淡,核浆比例增大,固有层水肿。阿托品、D-SP对鼻黏膜、结膜上皮层充血、水肿有抑制作用。在观察时限内(一侧鼻腔组胺或生理盐水滴鼻后30min),各组同侧鼻黏膜均可见少许嗜酸性粒细胞,各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及形态未见明显变化;且各干预组同侧鼻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形态无明显变化。各组结膜未见明显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仅在组胺滴鼻组观察到少数肥大细胞脱颗粒。免疫荧光观察组胺滴鼻后30min,同侧鼻黏膜、结膜组织中SP颗粒明显增多;阿托品、D-SP预处理后同侧结膜组织中SP颗粒明显减少。4)PCR法测定各组同侧鼻黏膜、球结膜组织中SP、Tryptase、MBP1的表达:(1)各组同侧鼻黏膜、同侧结膜组织MBP1及Tryptase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两两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组胺滴鼻组,同侧鼻黏膜(1.89±0.03)、同侧结膜SP表达(1.61±0.09)增高,与对照组(1.05±0.07)、(1.00±0.04)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品预处理组,同侧鼻黏膜(1.65±0.14)、同侧结膜(1.36±0.03)SP表达降低,与组胺滴鼻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品+酚妥拉明+艾司洛尔+D-SP预处理组,同侧鼻黏膜(1.66±0.10)与阿托品预处理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24,P=0.51)、同侧眼结膜(1.18±0.05)SP表达进一步降低,与阿托品预处理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太原地区变应性鼻炎合并变应性结膜炎的发生率较高,两者临床表现相关,分级具有高度一致性。2变应性鼻结膜炎中,鼻-鼻,鼻-眼之间可通过神经反射相互影响。3鼻-鼻、鼻-眼之间神经通路具有胆碱能及肽能神经双重性质。4该鼻-鼻、鼻-眼反射可能是变态反应性鼻结膜炎发病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变应性鼻结膜炎 组胺 胆碱能神经 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 P物质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65.21
【目录】:
  • 摘要6-12
  • Abstract12-16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6-17
  • 前言17-20
  • 第一部分 变应性鼻炎合并变应性结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性分析20-24
  • 1 对象和方法20-22
  • 1.1 研究对象20
  • 1.2 统计方法20-22
  • 2 结果22-23
  • 3 讨论23-24
  • 第二部分 鼻-鼻反射及神经源性炎症24-55
  • 1 材料和方法24-36
  • 1.1 实验对象24
  • 1.2 主要仪器24-25
  • 1.3 主要试剂25
  • 1.4 药品及试剂配制25-26
  • 1.5 实验方法26-36
  • 2 结果36-50
  • 2.1 豚鼠双侧鼻黏膜血管通透性的变化36-37
  • 2.2 豚鼠双侧鼻黏膜的光镜观察37-41
  • 2.3 荧光显微镜镜观察豚鼠双侧鼻黏膜SP表达41-43
  • 2.4 各组双侧鼻黏膜组织炎性因子浓度测定43-46
  • 2.5 各组双侧鼻黏膜组织中炎性因子的表达46-50
  • 3 讨论50-54
  • 3.1 胆碱能神经纤维51
  • 3.2 肾上腺素能神经51-52
  • 3.3 NANC神经52
  • 3.4 肥大细胞的影响52-53
  • 3.5 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53
  • 3.6 解剖结构的影响53-54
  • 4 结论54-55
  • 第三部分 鼻-眼反射及神经源性炎症55-87
  • 1 材料和方法56-67
  • 1.1 实验对象56
  • 1.2 主要仪器56
  • 1.3 主要试剂56-57
  • 1.4 药品及试剂配制57-58
  • 1.5 实验方法58-67
  • 2 结果67-81
  • 2.1 豚鼠滴鼻侧鼻黏膜、眼结膜血管通透性的变化67-68
  • 2.2 豚鼠滴鼻侧鼻黏膜、眼结膜的光镜观察68-72
  • 2.3 组胺滴鼻侧鼻黏膜荧光显微镜观察SP 表达72-74
  • 2.4 组胺滴鼻侧鼻黏膜、眼结膜组织炎性因子浓度测定74-77
  • 2.5 组胺滴鼻侧鼻黏膜、眼结膜组织炎性因子表达77-81
  • 3 讨论81-86
  • 3.1 组胺的作用81-82
  • 3.2 神经因素的作用82-84
  • 3.3 炎性细胞的影响84-86
  • 4 结论86-87
  • 参考文献87-94
  • 全文总结94-96
  • 综述96-109
  • 参考文献103-109
  • 致谢109-110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110-111
  • 个人简历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长青,陶正德,肖健云,赵素萍,乔健天;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of distribution of acetylcholinesterase-positive fibers and peptidergic terminals in the nasal mucosa of rat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8年07期


  本文关键词:神经源性炎症在变应性鼻结膜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20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9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