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双模态靶向纳米微泡造影剂联合光热疗法对肿瘤的分子靶向诊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6 19:20
  目的制备双模态靶向纳米微泡造影剂FA-NBs-IR780,充分检测其各种基本特性,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其对肿瘤的靶向性及超声/近红外荧光双模态成像效果,同时进一步在体外、体内实验中证实FA-NBs-IR780介导近红外激光照射对肿瘤的光热治疗作用,为肿瘤的分子靶向造影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将10 mg DPPC、4 mg DSPE-PEG2000-FA和0.3 mg IR-780混合,采用改良薄膜水化法,制备出双模态靶向纳米微泡造影剂FA-NBs-IR780。使用透射电镜对FA-NBs-IR78的形态和粒径进行观察,粒度/电位分析仪进一步检测其粒径分布情况和表面电位,测定不同温度下FA-NBs-IR780的粒径和浓度以评价其稳定性,CCK-8法检测IR-780对细胞的毒性反应,自制造影装置检测FA-NBs-IR780在体外的超声造影成像效果,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FA-NBs-IR780在体外的荧光成像效果。2.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分析双模态靶向纳米微泡造影剂FA-NBs-IR780对肿瘤细胞U87和MDA-MB-231的靶向性,并与非肿瘤细胞293T相对照。流式细胞仪定量分...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双模态靶向纳米微泡造影剂联合光热疗法对肿瘤的分子靶向诊疗研究


IR-780的化学结构式(引用自文献[89])

模式图,光热,模式图,文献


空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3-料(如金纳米棒等)[107,108],荧光染料(如吲哚菁绿等)[109],有机材料(如硫化铜纳米粒子、普鲁士蓝纳米粒子、聚吡咯等)[110,111]。图2:光热治疗模式图(引用自文献[84])同时,荧光成像技术和光热治疗技术都需是通过光为媒介,将诊断与治疗两个过程一体化,理论上具有协调性和可操作性[89,103,112-115]。例如,Fu等制备了包裹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普鲁士蓝纳米粒子Fe3O4@PB,不仅明显的有MRI增强作用,而且该复合纳米粒子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表现出较高的光热效应,实现了磁共振成像和光热疗法的功能被整合[116];Zhang等在硫酸铜纳米粒子的表面连接上了DPG,形成CuS@DPGNPs,该纳米粒子可增强MRI成像,同时实现了MRI引导下的光热治疗功能[117]。这些新型的多功能造影剂的研制,同时满足了肿瘤诊断及治疗的要求,达到了肿瘤个体化治疗及实施监测的目的,为影像学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五、肿瘤分子影像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由于各种成像技术原理的不同,各种成像技术对疾病的诊断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盲区。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超声造影技术,要求粒径的尺寸更加严格,种类也更加多样化,其不同的实验设备及制作工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如何改善纳米微泡的稳定性、获取最佳粒径,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的穿透力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瓶颈。将多种成像模式整合到一起,利用不同成像模式的优点,尽可能在一次对患者检查中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会显著提高正确诊断率,使肿瘤得到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尽管现在已有较多的融合成像技术[118],

粒径分布,脂质体,微泡


空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1-以上实验至少重复三次。2.7双模态靶向纳米微泡造影剂FA-NBs-IR780的近红外荧光成像为了观察IR-780是否融合于纳米微泡上及其是否具有近红外荧光成像效果,我们采用了CLSM观察。首先将100μL的FA-NBs-IR780混悬液用0.9mL1×PBS溶液稀释10倍,取一滴置于玻片上,置于CLSM下观察(60×油镜)。2.8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Image-ProPlus6软件对图片中的亮度值进行计算,统计软件采用GraphPadPrism5,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结果3.1FA-NBs-IR780的形态学观察自制的双模态靶向纳米微泡造影剂FA-NBs-IR780为淡褐色混悬液。我们用TEM精确的观察了纳米微泡的形态。TEM结果显示,FA-NBs-IR780呈规则的球形气泡,表面形态光滑平整、颜色分布均匀,粒径分布在500nm左右,且在水溶液中分散度较好(图1-A)。SonoVue亦呈规则的球形气泡,粒径都大于1um,分布在1~2um左右(图1-B)。未充入C3F8气体的脂质体呈小的实心球体(图1-C)。图1.透射电镜观察FA-NBs-IR780、SonoVue及脂质体。(A)FA-NBs-IR780纳米气泡;(B)SonoVue微米气泡;(C)未充入C3F8气体的脂质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J]. 滕皋军,崔莹.  磁共振成像. 2014(S1)
[2]超声分子影像学:现状与将来[J]. 郭燕丽,范校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01)
[3]核医学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J]. 任庆余,杨星,张延华.  现代肿瘤医学. 2012(12)
[4]机械振荡法与声振法制备纳米级微泡超声造影剂效能比较[J]. 郑剑,王平,尹庭辉,郑博文,程度,郑荣琴.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2 (12)
[5]新型纳米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超声显像研究[J]. 王平,尹庭辉,郑荣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1(03)
[6]纳米级脂质微泡的制备及其在动脉血栓检测中的应用[J]. 冯敏,赵洪洋,张丽,刘莹莹,谢明星,符荣.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12)
[7]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J]. 戴晴,姜玉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8(01)
[8]自制脂质纳米级超声造影剂体外基本特性和造影增强的实验研究[J]. 李攀,郑元义,陈松,李兴升,冉海涛,许川山,王志刚.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02)
[9]超声辐射微泡剂抑制SMMC-7721移植瘤的实验研究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 石林,姜藻,吴巍,钱梦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05)
[10]包膜微泡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J]. 张雪娇,程永清,李丽君,王小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05)



本文编号:3233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233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