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志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2 17:47
目的:构建中医五志理论,挖掘中医五志理论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传统的文献研究法和文献检索法收集相关资料,并以中医气、阴阳、五行作为说理工具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提取、分析和归纳,对中医学志和五志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论证中医五志理论的临床应用。结果:1通过志的溯源,明晰志的本义、引申义,提炼志的含义,即志是忆念积存基础上形成的意向性心理过程。2通过对中医学志的探究,提出五神之志和“以气为体,气能生志;以志为用,志为气帅”的志、气体用关系;阐释志“所存”的特性、“存”的功能、“变”的功能,认为志具备下藏、封存、上升之性,具备记忆、加工认知的功能,志记忆、加工认知的过程,是机体动态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挖掘肾藏志的深层内涵,认为志属于肾无形的生理机能,并提出肾生志和志调肾的形神内涵;阐释了志与意相合,具有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的生命意义。3通过对中医学五志的研究,提出五志是志功能层面的演化产物,五志是元气时空演化的五脏气化功能,五志藏于五脏;挖掘五志特性功能,认为五志具有方向性,五志对五脏之气具有调节作用;阐释五志间的生克关系,五志制化规律,及五志互藏与思志调衡是情志活动的...
【文章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志的溯源与中医学
1 志的溯源
1.1 志之本义
1.2 志之引申义
2 志的含义
2.1 意识之志
2.2 情感之志
3 志与中医学
第二章 中医学志的探究
1 中医学志的含义
1.1 五神之一
1.2 志气之体用观
1.2.1 以气为体,气能生志
1.2.2 以志为用,志为气帅
2 中医学志之所存与存变
2.1 意之所存
2.2 因志存变
2.2.1 志“存”功能
2.2.2 志“变”功能
2.3 意之所存与因志存变
3 肾藏志的深层内涵
3.1 肾生志
3.2 志调肾
4 志的生命意义
4.1 志与意合
4.2 生命意义
4.2.1 御精神
4.2.2 收魂魄
4.2.3 适寒温
4.2.4 和喜怒
第三章 中医学五志的研究
1 五志概念
1.1 五志有志的内涵
1.2 五脏化生五志
1.3 五志藏于五脏
2 五志之特性
2.1 喜则气缓气下
2.2 怒则气上
2.3 思则气结
2.4 忧则气聚,悲则气消
2.5 恐则气下
3 五志之生克制化
3.1 五志之生克
3.1.1 五志相生
3.1.2 五志相克
3.2 五志之制化
3.2.1 喜之制化
3.2.2 怒之制化
3.2.3 思之制化
3.2.4 忧、悲之制化
3.2.5 恐之制化
4 五志互藏与思志调衡是情志活动的深层机制
4.1 五志互藏
4.1.1 五行互藏
4.1.2 五脏互藏
4.1.3 五志互藏的体现
4.2 思志调衡
4.2.1 自动调节气机
4.2.2 主观导向认知
5 五志之藏象内涵
5.1 五志与五神
5.1.1 五志与志神
5.1.2 五志与心神
5.1.3 五志与魄神
5.1.4 五志与魂神
5.1.5 五志与意神
5.2 五志与七情
5.2.1 五志为藏,七情为象
5.2.2 七情根于五志
5.2.3 五志与七情的相互作用
5.3 神志情的关系
5.4 五志病证
6 中医五志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6.1 五志为喜、怒、思、忧(悲)、恐的问题
6.2 五志无惊而七情有惊的问题
6.3 肺占忧、悲二志的问题
6.4 以“五志过极皆为热甚”释五脏五火症
第四章 中医五志理论的临床应用
1 五志辨证
1.1 喜志辨证
1.2 怒志辨证
1.3 思志辨证
1.4 忧(悲)志辨证
1.5 恐志辨证
2 情志生克疗法
2.1 情志相生疗法
2.1.1 喜生思疗法
2.1.2 思生忧(悲)疗法
2.1.3 忧(悲)生恐疗法
2.1.4 恐生怒疗法
2.1.5 怒生喜疗法
2.2 情志相胜疗法
2.2.1 喜胜忧(悲)疗法
2.2.2 忧(悲)胜怒疗法
2.2.3 怒胜思疗法
2.2.4 思胜恐疗法
2.2.5 恐胜喜疗法
3 调肾疗情
4 调脾疗情
5 调五脏疗情
5.1 调心疗喜
5.2 调肝疗怒
5.3 调脾疗思
5.4 调肺疗忧(悲)
5.5 调肾疗恐
6 现今对中医五志理论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妇人郁证从“肺”治[J]. 谢美雯,姜星宇,赵志梅.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2]中医情志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 张琦,胡真.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3)
[3]中医惊与恐情态结构的现象学研究[J]. 李雅方,梁瑞琼,邱鸿钟. 中医杂志. 2019(12)
[4]从肺论治抑郁症之理论依据[J]. 曲姣,张启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8)
[5]“过喜”在中医古籍中的论治[J]. 李芷悦,邵好珍,李峰. 中医药导报. 2018(20)
[6]从肺出发治疗抑郁症探析[J]. 司雪杰,陈文靖. 国医论坛. 2018(05)
[7]“脾藏意主思”的现代心理学内涵[J]. 于迎,宁艳哲,贾竑晓.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7)
[8]恐伤孕鼠所产80日龄仔鼠情志与母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相关性研究[J]. 杨丽萍,李新民,万海娇,朱江慧,侯俊林,詹向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07)
[9]21日龄恐伤肾仔鼠情志与海马区L-DOPA、DA及DOPAC的相关性[J]. 李新民,杨丽萍,万海娇,朱江慧,侯俊林,詹向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1)
[10]“悲”的内涵解析及其中医临床应用[J]. 李志荣,杜渐,王昊,巩亚男,徐祥芸,刘珍珠,杨秋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12)
博士论文
[1]《黄帝内经》神经、精神疾病研究[D]. 陈士玉.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
[2]《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研究[D]. 杨巧芳.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调治脾胃方药干预精神神经活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贺娟.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4]《内经》情志治疗思想临床应用研究[D]. 张伯华.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内经》“五志”理论研究[D]. 王香玉.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
[2]中医惊恐的理论研究[D]. 马五支.福建中医学院 2009
[3]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情志因素关系及证候学研究[D]. 孟淼.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04140
【文章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志的溯源与中医学
1 志的溯源
1.1 志之本义
1.2 志之引申义
2 志的含义
2.1 意识之志
2.2 情感之志
3 志与中医学
第二章 中医学志的探究
1 中医学志的含义
1.1 五神之一
1.2 志气之体用观
1.2.1 以气为体,气能生志
1.2.2 以志为用,志为气帅
2 中医学志之所存与存变
2.1 意之所存
2.2 因志存变
2.2.1 志“存”功能
2.2.2 志“变”功能
2.3 意之所存与因志存变
3 肾藏志的深层内涵
3.1 肾生志
3.2 志调肾
4 志的生命意义
4.1 志与意合
4.2 生命意义
4.2.1 御精神
4.2.2 收魂魄
4.2.3 适寒温
4.2.4 和喜怒
第三章 中医学五志的研究
1 五志概念
1.1 五志有志的内涵
1.2 五脏化生五志
1.3 五志藏于五脏
2 五志之特性
2.1 喜则气缓气下
2.2 怒则气上
2.3 思则气结
2.4 忧则气聚,悲则气消
2.5 恐则气下
3 五志之生克制化
3.1 五志之生克
3.1.1 五志相生
3.1.2 五志相克
3.2 五志之制化
3.2.1 喜之制化
3.2.2 怒之制化
3.2.3 思之制化
3.2.4 忧、悲之制化
3.2.5 恐之制化
4 五志互藏与思志调衡是情志活动的深层机制
4.1 五志互藏
4.1.1 五行互藏
4.1.2 五脏互藏
4.1.3 五志互藏的体现
4.2 思志调衡
4.2.1 自动调节气机
4.2.2 主观导向认知
5 五志之藏象内涵
5.1 五志与五神
5.1.1 五志与志神
5.1.2 五志与心神
5.1.3 五志与魄神
5.1.4 五志与魂神
5.1.5 五志与意神
5.2 五志与七情
5.2.1 五志为藏,七情为象
5.2.2 七情根于五志
5.2.3 五志与七情的相互作用
5.3 神志情的关系
5.4 五志病证
6 中医五志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6.1 五志为喜、怒、思、忧(悲)、恐的问题
6.2 五志无惊而七情有惊的问题
6.3 肺占忧、悲二志的问题
6.4 以“五志过极皆为热甚”释五脏五火症
第四章 中医五志理论的临床应用
1 五志辨证
1.1 喜志辨证
1.2 怒志辨证
1.3 思志辨证
1.4 忧(悲)志辨证
1.5 恐志辨证
2 情志生克疗法
2.1 情志相生疗法
2.1.1 喜生思疗法
2.1.2 思生忧(悲)疗法
2.1.3 忧(悲)生恐疗法
2.1.4 恐生怒疗法
2.1.5 怒生喜疗法
2.2 情志相胜疗法
2.2.1 喜胜忧(悲)疗法
2.2.2 忧(悲)胜怒疗法
2.2.3 怒胜思疗法
2.2.4 思胜恐疗法
2.2.5 恐胜喜疗法
3 调肾疗情
4 调脾疗情
5 调五脏疗情
5.1 调心疗喜
5.2 调肝疗怒
5.3 调脾疗思
5.4 调肺疗忧(悲)
5.5 调肾疗恐
6 现今对中医五志理论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妇人郁证从“肺”治[J]. 谢美雯,姜星宇,赵志梅.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2]中医情志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 张琦,胡真.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3)
[3]中医惊与恐情态结构的现象学研究[J]. 李雅方,梁瑞琼,邱鸿钟. 中医杂志. 2019(12)
[4]从肺论治抑郁症之理论依据[J]. 曲姣,张启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8)
[5]“过喜”在中医古籍中的论治[J]. 李芷悦,邵好珍,李峰. 中医药导报. 2018(20)
[6]从肺出发治疗抑郁症探析[J]. 司雪杰,陈文靖. 国医论坛. 2018(05)
[7]“脾藏意主思”的现代心理学内涵[J]. 于迎,宁艳哲,贾竑晓.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7)
[8]恐伤孕鼠所产80日龄仔鼠情志与母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相关性研究[J]. 杨丽萍,李新民,万海娇,朱江慧,侯俊林,詹向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07)
[9]21日龄恐伤肾仔鼠情志与海马区L-DOPA、DA及DOPAC的相关性[J]. 李新民,杨丽萍,万海娇,朱江慧,侯俊林,詹向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1)
[10]“悲”的内涵解析及其中医临床应用[J]. 李志荣,杜渐,王昊,巩亚男,徐祥芸,刘珍珠,杨秋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12)
博士论文
[1]《黄帝内经》神经、精神疾病研究[D]. 陈士玉.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
[2]《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研究[D]. 杨巧芳.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调治脾胃方药干预精神神经活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贺娟.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4]《内经》情志治疗思想临床应用研究[D]. 张伯华.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内经》“五志”理论研究[D]. 王香玉.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
[2]中医惊恐的理论研究[D]. 马五支.福建中医学院 2009
[3]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情志因素关系及证候学研究[D]. 孟淼.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04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40414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