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动态血压及DTI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5:14

  本文关键词: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动态血压及DTI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白质病变部位及程度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 WML)所致脑组织损伤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多个发病机制参与,具体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根据病变部位及程度来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将有利于明确WML的发病机制,有利于采取具体的个体化防治方案。本研究分析与WML部位及程度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结合高血压存在动态变化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特点,重点分析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白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与BPV的相关性,探讨导致WML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09月至2014年12月到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研究的,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临床资料,完成头部磁共振(MRI)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资料完全者共192例,根据颅脑MRI表现分为脑白质病变组(WML组)119例和无脑白质病变组(无WML组)73例,参照Fazekas评分将WML组患者分为脑室旁白质病变(Periventricular lesions PVL)和皮质下深部白质病变(Deep white matter lesions DWML),并对各病变部位分别进行程度评价。同时对所有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白昼(day)、夜间(night)血压均值[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各时段对应的血压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CV),并统计24hSBP及24hDBP的变化谷峰值等为动态血压参数。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传统的血管危险因素及动态血压参数对缺血性脑白质病变部位的影响;并对各部位的危险因素与各部位病变程度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重点分析相关的动态血压参数对脑白质各部位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1.WML组与无WML组临床资料的比较:与无WML组比较,WML组患者年龄偏大、高血压病程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 Hcy)水平高(P0.05);两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显示:WML组的24hSBP、24hDBP、dSBP、nSBP、24hSBP-CV、 dSBP-CV、24hSBP-谷峰值均高于无WML组(P0.05)。2.PVL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高脂血症等血管危险因素及动态血压参数作为协变量,PVL作为因变量,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程、Hcy、24hSBP、 dSBP、 nSBP、 24hSBP-CV、 dSBP-CV、 24hSBP-谷峰值9个指标进入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PVL可能的影响因素;将上述筛选出的可能的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804)、 Hcy (OR=1.115)、dSBP-CV (OR=4.102)、24hSBP-谷峰值(OR=1.122),是PVL的危险因素,且dSBP-CV是最危险因素。3.DWML的危险因素:以血管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等)及动态血压参数作为协变量,DWML作为因变量,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程、饮酒、Hcy、24hSBP、24hDBP、dSBP、nSBP、24hSBP-CV、dSBP-CV、 24hSBP-谷峰值11个指标进入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筛选出的可能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WML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饮酒(OR=3.221)、24hDBP(OR=1.109)、dSBP-CV (OR=6.061)、24hSBP-谷峰值(OR=1.143),且dSBP-CV是最危险因素。4.与PVL程度相关的因素分析:将PVL的危险因素与PVL评级进行相关分析示:PVL-1级和24hSBP-谷峰值有关;PVL-2级和PVL-3级均与年龄、Hcy、dSBP-CV、 24hSBP-谷峰值有关。5.与DWML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将DWML的危险因素与DWML评级进行相关分析示:DWML-1级和24hSBP-谷峰值有关;DWML-2级和dSBP-CV、24hSBP-谷峰值有关;DWML-3级和24hDBP、 dSBP-CV、24hSBP-谷峰值有关。结论:1.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WML的危险因素不完全一致;2.与PVL及DWML相关的动态血压参数存在重叠性及差异性;3.高血压通过不同的参数对1-3级PVL及DWML均有影响,而且随各部位病变程度的加重,相关的动态血压参数增多。第二部分动态血压相关脑白质损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目的: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是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害,目前病情演变过程尚不确定,明确脑白质早期损害特点并探讨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利于分析脑白质病变的发病机制,有利于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防止脑白质病变的形成及进展。本研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定量研究动态血压对常规MRI显示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的影响,观察高血压患者脑白质超微结构早期损害特点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09月至2014年12月到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研究、临床无症状,且T2WI未发现白质高信号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6例为高血压组;选择同期无高血压病史、T2WI也未显示脑白质高信号,年龄相仿且资料齐全的健康查体者19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动态血压监测、MRI、DTI及相关临床资料检查。应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各部位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的特点;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对存在DTI参数差异的脑白质部位的FA、MD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按照血压昼夜节律进行分型,高血压组分为杓型及非杓型亚组,应用SNK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对高血压不同昼夜节律亚组及杓型对照组之间的DTI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分析不同昼夜节律对脑白质超早期的损害特点。结果:1.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比较: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的24hSBP、dSBP、nSB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24hSBP-CV、dSBP-CV. 24hSBP-谷峰值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任何时间段的舒张压及舒张压变异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昼夜节律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存在差异,高血压组非杓型血压节律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达38.45%。2.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同部位DTI参数比较:两组在侧脑室前脚、后脚、半卵圆中心的FA、MD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侧脑室体部、额叶皮层下白质区域ROI区的DTI参数比较只有F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下白质的FA值、MD值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3.DTI参数差异部位的FA值、MD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侧脑室前脚白质区域FA值与24hSBP、dSBP、nSBP、24hSBP-CV、 dSBP-CV及24hSBP-谷峰值均呈明显的负相关;侧脑室后脚的FA值与24hSBP-CV、dSBP-CV及24hSBP-谷峰值呈负相关;侧脑室体部的FA值与24hSBP、24hDBP、 dSBP、 dDBP、nSBP、nDBP、 24hSBP-CV、dSBP-CV及24hSBP-谷峰值均呈负相关;半卵圆中心区的FA值与dSBP. 24hSBP-CV、nSBP-CV及24hSBP-谷峰值及24hDBP-谷峰值呈明显的负相关;额叶皮层下白质区的FA值与nSBP、nDBP及nDBP-CV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此外侧脑室前脚的MD值与半卵圆中心的MD值均是与24hSBP、dSBP、nSBP、24hSBP-CV、 dSBP-CV及24hSBP-谷峰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侧脑室后脚的MD值与24hSBP-CV、 dSBP-CV及24hDBP-CV呈显著正相关。4.不同昼夜节律间DTI参数之间的差异:杓型对照组、杓型高血压组、非杓型高血压组在侧脑室前脚、后脚、体部、半卵圆中心区的FA值呈递减趋势,MD值呈递增趋势。在此四个部位ROI区的FA值进行组间比较:非杓型高血压组较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杓型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只在侧脑室前脚、侧脑室后脚、半卵圆中心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MD值的组间比较显示:在侧脑室前脚、侧脑室后脚、半卵圆中心区的MD值非杓型高血压组、杓型高血压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杓型高血压组与杓型高血压组在侧脑室前脚、半卵圆中心区的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在侧脑室体部MD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皮质下白质区域的FA值、MD值进行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血压对脑白质早期损害的部位主要在侧脑室前脚、后脚及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部及额叶皮层下白质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而颞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区的早期损害不明显。2.血压水平的升高、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异常均是导致脑白质早期损伤的因素,而且每个血压参数对脑白质不同部位存在影响的不均一性。3.即使在同一部位,与同一ROI区的FA值及MD值相关的血压参数不完全重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缺血性脑白质病变 高血压 动态血压 弥散张量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4.1;R743
【目录】:
  • 中文摘要6-11
  • ABSTRACT11-17
  • 符号说明17-19
  • 序言19-24
  • 第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白质病变部位及程度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研究24-39
  • 前言24-25
  • 1.材料与方法25-29
  • 2.结果29-32
  • 3.讨论32-38
  • 4.小结38-39
  • 第二部分动态血压相关脑白质损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39-52
  • 前言39-40
  • 1.材料与方法40-43
  • 2.结果43-45
  • 3.讨论45-51
  • 4.小结51-52
  • 附图表52-65
  • 参考文献65-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3-74
  • 文献综述74-83
  • 参考文献79-83
  • 英文论文183-96
  • 英文论文296-122
  • 附件1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管锦群;张熙;蒋田仔;安宁豫;王鲁宁;王奇峰;;高血压相关脑白质损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2 贺建华,吴兆苏,赵冬,王文化,曾哲淳,张兆淇,于薇,张茁;高血压病患者的脑磁共振成像改变[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动态血压及DTI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42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f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