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8 12:06
研究背景:中医学对情志与疾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有关情志致病理论内涵与规律的研究已被陆续开展,但是在恶性肿瘤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方面,相关的系统性研究却还未曾展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考察各历史时期体现在恶性肿瘤病证方面的情志致病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和特点,比较各时期的理论异同,勾勒肿瘤病证情志病因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并结合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以婚姻状态和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研究对象,为情志因素和肿瘤病的关联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察各历史时期在恶性肿瘤病证方面的情志致病理论内容。选取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官方主流的、以及对此命题有重要阐发的医学著作,应用文献学一般研究方法,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医学发展特点、主要医家学术观点等,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探讨相关理论内涵及源流。研究分析的内容包括和情志因素相关的恶性肿瘤类型、致病情志的类型、致病条件及模式、关键病机、影响因素等,必要时结合此医家论述的其他情志理论以及肿瘤病因病机理论进行探讨。并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各阶段的理论特点,勾勒理论发展脉络。第二部分为...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基于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概述
2 情志致病的理论阐发现状
2.1 常见致病情志种类
2.2 情志致病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
2.3 情志致病的机理分析
3 基于恶性肿瘤的情志致病的理论阐发现状
4 临床研究现状
5 实验研究现状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恶性肿瘤的情志致病理论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研究范畴的界定
1 “情志”相关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2 肿瘤病名的辨析与界定
二、远古至春秋时期
三、秦汉时期
1 明确指出情志因素在肿瘤病证发病中的作用
2 载有一些间接、概括性的论述,为后世埋下伏笔
3 亦载有不包含情志病因的肿瘤病证
4 秦汉时期理论特点总结
四、魏晋隋唐时期
1 对恶性肿瘤病证中情志致病现象的明确指出
2 对恶性肿瘤病证中情志致病现象的间接提示
3 晋唐时期理论特点总结
五、宋金元时期
1 明确指出情志因素在肿瘤病证发病中的作用
2 “三因论”的提出使情志病因贯穿到多种肿瘤的成因中
3 宋金元时期理论特点总结
六、明清民国时期
1 恶性肿瘤中情志致病思想的纲领式表达
2 恶性肿瘤中情志致病思想的具体阐发
3 时期小结
七、结果
1 基于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内容和特点
2 肿瘤病证中的情志致病理论的各阶段特点
3 基于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
八、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启示
九、参考文献
第二章 婚姻状态与乳腺癌发病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排标准
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4 方法学质量评价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综合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筛选结果
3.2 研究特征
3.3 质量评价
3.4 结局指标
3.5 发表性偏倚
3.6 结果总结
4 讨论
4.1 此系统评价存在的不足之处
4.2 对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的启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对研究结果的总体讨论
1 致病情志多以忧、怒、思为主,喜、恐、惊少见
2 情志因素具有条件性致病特点
2.1 “郁”
2.2 “暴”
3 情志因素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机理分析
3.1 符合情志致病的一般规律
3.2 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机理的特殊性
4 乳岩和噎膈是最为医家关注的癌肿
5 婚姻状态与乳岩关系的探讨
6 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与中医整体观一脉相承
6.1 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6.2 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
7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良心理应激对人卵巢癌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蛋白激酶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J]. 金玲燕,王弯弯,张红,陈琦. 解剖学报. 2018(05)
[2]基于中医情志理论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J]. 张颖慧,高瑞珂,李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8(27)
[3]《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J]. 阳国彬,刘松林,梅国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9)
[4]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的文献回顾性分析[J]. 李成媛,钟竹青,丁四清,肖秀珍.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08)
[5]论情志与恶性肿瘤[J]. 江保中,代忠,王京奇,孙韬. 现代中医临床. 2018(03)
[6]浅析中医肿瘤学“带瘤生存”理念[J]. 庞莉,葛信国. 中医杂志. 2018(10)
[7]基于怒伤肝理论的心理应激对肝脏肿瘤的作用机制[J]. 孟令霞. 药物生物技术. 2018(02)
[8]女性白血病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及意义[J]. 田金满,张婧婧,史楠,冯彩红,张哲,师新景.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8(01)
[9]基于心主神明理论探讨情志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 高瑞珂,严安,李杰. 中医杂志. 2018(01)
[10]五积丸治疗腹部肿瘤的可行性分析[J]. 周祖兵,刘毅,刘兰,沈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7)
博士论文
[1]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研究[D]. 赵永生.吉林大学 2013
[2]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心身现象的症治规律研究[D]. 王斌.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51634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基于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概述
2 情志致病的理论阐发现状
2.1 常见致病情志种类
2.2 情志致病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
2.3 情志致病的机理分析
3 基于恶性肿瘤的情志致病的理论阐发现状
4 临床研究现状
5 实验研究现状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恶性肿瘤的情志致病理论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研究范畴的界定
1 “情志”相关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2 肿瘤病名的辨析与界定
二、远古至春秋时期
三、秦汉时期
1 明确指出情志因素在肿瘤病证发病中的作用
2 载有一些间接、概括性的论述,为后世埋下伏笔
3 亦载有不包含情志病因的肿瘤病证
4 秦汉时期理论特点总结
四、魏晋隋唐时期
1 对恶性肿瘤病证中情志致病现象的明确指出
2 对恶性肿瘤病证中情志致病现象的间接提示
3 晋唐时期理论特点总结
五、宋金元时期
1 明确指出情志因素在肿瘤病证发病中的作用
2 “三因论”的提出使情志病因贯穿到多种肿瘤的成因中
3 宋金元时期理论特点总结
六、明清民国时期
1 恶性肿瘤中情志致病思想的纲领式表达
2 恶性肿瘤中情志致病思想的具体阐发
3 时期小结
七、结果
1 基于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内容和特点
2 肿瘤病证中的情志致病理论的各阶段特点
3 基于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
八、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启示
九、参考文献
第二章 婚姻状态与乳腺癌发病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排标准
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4 方法学质量评价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综合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筛选结果
3.2 研究特征
3.3 质量评价
3.4 结局指标
3.5 发表性偏倚
3.6 结果总结
4 讨论
4.1 此系统评价存在的不足之处
4.2 对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的启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对研究结果的总体讨论
1 致病情志多以忧、怒、思为主,喜、恐、惊少见
2 情志因素具有条件性致病特点
2.1 “郁”
2.2 “暴”
3 情志因素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机理分析
3.1 符合情志致病的一般规律
3.2 恶性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机理的特殊性
4 乳岩和噎膈是最为医家关注的癌肿
5 婚姻状态与乳岩关系的探讨
6 肿瘤病证的情志致病理论与中医整体观一脉相承
6.1 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6.2 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
7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良心理应激对人卵巢癌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蛋白激酶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J]. 金玲燕,王弯弯,张红,陈琦. 解剖学报. 2018(05)
[2]基于中医情志理论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J]. 张颖慧,高瑞珂,李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8(27)
[3]《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J]. 阳国彬,刘松林,梅国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9)
[4]我国肿瘤中医情志研究的文献回顾性分析[J]. 李成媛,钟竹青,丁四清,肖秀珍.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08)
[5]论情志与恶性肿瘤[J]. 江保中,代忠,王京奇,孙韬. 现代中医临床. 2018(03)
[6]浅析中医肿瘤学“带瘤生存”理念[J]. 庞莉,葛信国. 中医杂志. 2018(10)
[7]基于怒伤肝理论的心理应激对肝脏肿瘤的作用机制[J]. 孟令霞. 药物生物技术. 2018(02)
[8]女性白血病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及意义[J]. 田金满,张婧婧,史楠,冯彩红,张哲,师新景.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8(01)
[9]基于心主神明理论探讨情志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 高瑞珂,严安,李杰. 中医杂志. 2018(01)
[10]五积丸治疗腹部肿瘤的可行性分析[J]. 周祖兵,刘毅,刘兰,沈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7)
博士论文
[1]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研究[D]. 赵永生.吉林大学 2013
[2]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心身现象的症治规律研究[D]. 王斌.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51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65163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