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的脊索瘤致病分子通路和亚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09:14

  本文关键词: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的脊索瘤致病分子通路和亚分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罕见的骨癌,是由残留在脊柱中的脊索细胞癌变产生的。脊索瘤的年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使得较难收集大量样本,并且由于脊索组织是胎儿发育阶段特异存在的,所以取得病人的癌组织样本的同时无法获取癌旁组织做对照,这些困难导致脊索瘤的基因组学研究落后于常见肿瘤。T基因是脊索瘤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基因,它所在区域的拷贝数扩增是家族性脊索瘤发病的原因,并且T基因外显子区域的SNP rs2305089与散发脊索瘤的发病显著相关(P=4.4×10-9,OR=6.1),尽管存在人群异质性。研究显示T基因编码的蛋白brachyury的表达量与脊索瘤的预后不相关,并且不同的研究发现了不一致的结果。因此,继续探索T基因与脊索瘤的关系、并定位新的与脊索瘤发病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对揭示脊索瘤的发病机制仍然十分必要。本研究利用流产胎儿的脊索组织作为对照,通过两例脊索瘤和两例脊索组织样本的miRNA和mRNA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的基因做通路富集分析,发现TGFβ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并且处于被抑制状态,通过3例脊索瘤的外显子组测序发现TGFβ信号通路中TRAF6基因的两个调控基因存在体细胞突变。我们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发现TGFβ3基因是TGFβ信号通路中下调表达最显著的基因,同时抑制该基因的miR-29显著地上调表达,提示了TGFβ3和miR-29对TGFβ信号通路被抑制起到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利用qPCR的方法,在8例脊索瘤和8例脊索组织中检测TGFβ3和miR-29的表达水平,其中TGFβ3的表达水平在脊索瘤中显著低于脊索中,miR-29在脊索瘤中显著的高表达。TGFβ3与miR-29的表达水平成负相关,相关系数R2=0.87,提示TGFβ3的下调主要是由于miR-29的上调引起的。在这些脊索瘤组织和配对的血液样本的比较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样本在TGFβ3和miR-29所在的基因组区域分别存在拷贝数缺失和拷贝数扩增,这对二者的异常表达可能也有影响。在脊索瘤细胞系UM-Chor1中用TGFβ3处理,从第8天开始处理组的细胞增殖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TGFβ3可以抑制脊索瘤细胞的增殖。在斑马鱼受精卵中,用吗啉代寡核苷酸(Morpholino Oligonucliotide, MO)注射的方法敲低TGFβ3水平,48小时后斑马鱼幼鱼出现躯干弯曲的异常表型。通过苏木素-伊红(haematoxylin and eosin, HE)染色观测到斑马鱼脊索组织区细胞形态异常并增生。通过脊索组织特异表达的标记蛋白brachyury的免疫组化切片,观测到脊索区域异常的细胞中有brachyury的表达,证明这些细胞来源于脊索组织,说明敲低TGFβ3在斑马鱼中诱导产生了脊索瘤表型,本研究首次定位并证明了TGFβ3在脊索瘤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另外,通过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的方法,我们对22例脊索瘤组织、3个脊索瘤细胞系和9例脊索组织中T基因两种不同的可变剪切体(T-long和T-short)绝对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T-long为脊索瘤组织中的主要表达的形式,这明显不同于脊索,提示可变剪切表达模式的改变可能与脊索瘤是相关的。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分型芯片检测9例经典型脊索瘤样本,聚类结果显示脊索瘤可分为两个亚类,其中亚类2与正常组织更加相近,并且两个亚类在临床影像检测结果和细胞病理结果中也存在不同,提示了经典型脊索瘤在分子水平还可以继续分成不同的亚类。
【关键词】:脊索瘤 TGFβ3 TGFβ信号通路 T基因 亚分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8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10-15
  • 第一章 引言15-29
  • 一、概述15-16
  • 二、脊索瘤相关研究综述16-24
  • 1、脊索瘤是起源于脊索组织的罕见肿瘤16-19
  • 2、脊索瘤基因组水平研究落后于常见肿瘤19-22
  • 3、脊索瘤转录组水平研究面临的挑战22-23
  • 4、脊索瘤分子水平亚分类研究尚未开展23-24
  • 三、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概述24-29
  • 1、肿瘤是基因组疾病24-25
  • 2、利用芯片技术研究肿瘤基因组25
  • 3、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肿瘤基因组25-27
  • 4、肿瘤致病候选基因的验证27-29
  • 第二章 脊索瘤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29-53
  • 一、研究背景29
  • 二、脊索瘤致病关键分子通路研究29-50
  • 1、材料和方法29-34
  • 1.1 研究样本29-30
  • 1.2 样本基因组DNA提取30
  • 1.3 样本总RNA提取30
  • 1.4 反转录合成cDNA30-31
  • 1.5 外显子组测序31
  • 1.6 外显子组数据比对分析和变异检测31
  • 1.7 mRNA转录组测序和比对分析31-32
  • 1.8 miRNA转录组测序和分析32
  • 1.9 整合miRNA和mRNA数据分析32
  • 1.10 候选基因TGFβ3表达量检测32-33
  • 1.11 新miRNA克隆测序验证33
  • 1.12 候选miRNA表达量检测33
  • 1.13 体细胞突变验证33
  • 1.14 体细胞CNV检测33-34
  • 1.15 细胞系增殖检测34
  • 1.16 在斑马鱼中敲低TGFβ334
  • 2、研究结果34-50
  • 2.1 样本信息34-35
  • 2.2 外显子测序数据概况35
  • 2.3 脊索瘤属于体细胞突变数目较少的肿瘤类型35-36
  • 2.4 转录组测序数据概况36-37
  • 2.5 在chromosome 2q36.3区域鉴定出一个新的miRNA37
  • 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37-39
  • 2.7 TGFp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并处于抑制状态39-41
  • 2.8 扩大样本量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和mRNA41-45
  • 2.9 TGFβ3处理可显著抑制脊索瘤细胞系增殖45-47
  • 2.10 敲低TGFβ3可诱导斑马鱼产生脊索瘤47-48
  • 2.11 TGFβ3和miR-29基因区域分别发生体细胞拷贝数缺失和扩增48-50
  • 三、小结与讨论50-53
  • 第三章 脊索瘤标记基因T的可变剪切体表达水平研究53-61
  • 一、研究背景53-54
  • 二、T基因可变剪切体表达水平研究54-59
  • 1、材料和方法54-55
  • 1.1 研究样本54
  • 1.2 微滴数字PCR54
  • 1.3 Western Blot实验54-55
  • 1.4 rs2305089基因型检测55
  • 1.5 统计分析55
  • 2、结果55-59
  • 2.1 样本信息55-56
  • 2.2 T基因的两种可变剪切体在脊索和脊索瘤中的表达模式显著不同56-58
  • 2.3 在蛋白质表达水平T-long在脊索瘤中占主导58-59
  • 2.4 rs2305089与T基因的可变剪切无显著相关性59
  • 三、小结与讨论59-61
  • 第四章 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分型数据的脊索瘤亚分类研究61-69
  • 一、研究背景61-62
  • 二、利用甲基化分型芯片研究脊索瘤亚分类情况62-66
  • 1 、材料和方法62
  • 1.1 研究样本62
  • 1.2 甲基化芯片分型62
  • 1.3 甲基化芯片数据分析62
  • 2、结果62-66
  • 2.1 样本信息62-63
  • 2.2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经典新脊索瘤存在两个亚类63-64
  • 2.3 两个亚类之间差异基因富集到胞外基质相关通路64
  • 2.4 两个亚类间的临床表型存在不同64-65
  • 2.5 原发脊索瘤甲基化水平低于复发脊索瘤65-66
  • 三、小结与讨论66-69
  • 参考文献69-87
  • 附录87-9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伟,宗义,牛凯,董新歌;超声诊断脊索瘤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竺静乐;3例脊索瘤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罕少疾病杂志;2000年01期

3 王保华;纪德全;梁美庚;;咽部脊索瘤(附6例报告)[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0年05期

4 石松生,杨卫忠;15例颅底脊索瘤的手术治疗[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5期

5 周奉学,王发宝,何新民;少见部位脊索瘤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年07期

6 郭中林,陈维军,莫文海,胡铭,朱晓兵,李汝信;脊索瘤1例报告[J];新医学;2002年08期

7 任秀敏 ,单春光 ,蒋新霞;咽部脊索瘤1例报告[J];新医学;2002年12期

8 郭中林,陈维军,胡铭,潘伟,陶正刚,莫文海,郑金荣,朱晓兵;脊索瘤1例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2002年06期

9 常虹,胡伟;咽部巨大脊索瘤1例[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2年03期

10 苗美娜;骶骨脊索瘤并颅底转移一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惠明;倪富强;李红艳;;脊索瘤与耳聋、耳鸣(摘要)[A];中西医结合“四种耳病”学术会汇编[C];2001年

2 周定标;余新光;许百男;魏少波;张远征;程东源;;颅底脊索瘤:分型、诊断与手术[A];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周定标;余新光;许百男;魏少渡;张远征;程东源;;颅底脊索瘤:分型、诊断与手术[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张铁英;杨絮;李兴富;;颅底脊索瘤的低场MRI诊断价值[A];第十二届全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术会议、第四届东北三省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张亚卓;王忠诚;赵德安;周益民;张世渊;宗绪毅;宋明;裴傲;赵澎;;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庆珍;宋晓东;;斜坡脊索瘤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申文江;朱丽红;李萍;;脊索瘤的放射治疗——附3例报告[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8 张建民;董勇;陈高;胡华;吴群;张宏;;颅底脊索瘤的显微手术治疗[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张建民;陈高;沈宏;傅伟明;赵学群;郑秀珏;胡华;祝向东;吴群;张宏;胡未伟;刘伟国;;颅底脊索瘤及其显微手术治疗[A];2007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王勇;仇波;程鹏;陶钧;李光宇;王运杰;;术前易误诊为其他肿瘤的脊索瘤3例[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 教授 罗学宏;脊索瘤:确诊不易[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刘爱华;治脊索瘤要多用几招[N];健康报;2006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少见脊索瘤“遭遇”误诊[N];健康报;2009年

4 孟庆普 孙立照;氩氦刀成功治疗脊索瘤[N];健康报;2006年

5 匡远深;北京完成国内首例胸椎间孔脊索瘤手术[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黎悦;鼻腔两瘤并列医生巧手切除[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庆涛;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的脊索瘤致病分子通路和亚分类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5年

2 沈军;脊索细胞遗迹与脊索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纪振钢;脊索瘤放化疗抵抗机制的初步研究及骨肉瘤耐药细胞系的建立[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4 陈素;TATA-box转录因子Brachyury在脊索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5 陆俭;Th17、CD40、PCNA在骶骨脊索瘤中作用和意义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立超;经鼻蝶入路颅底脊索瘤的显微外科治疗[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赵雷;颅底脊索瘤的手术治疗[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3 梅志丹;内镜下经鼻腔进路手术切除颅底脊索瘤一例[D];武汉大学;2005年

4 张芮;脊索瘤复发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王亮;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首都医科大学;2007年

6 杨珊珊;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及预后分析[D];南京大学;2012年

7 舒志成;颅底脊索瘤经手术或伽玛刀的治疗与预后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朱立帆;骶骨脊索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9 李帅;骶骨脊索瘤手术治疗:15个病例回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胡海;骶骨脊索瘤中端粒酶的表达与其预后复发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的脊索瘤致病分子通路和亚分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78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1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