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多层次预测介导乳腺癌预后与化疗心脏毒性的多因素综合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1 04:49
  背景: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复杂的免疫过程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有大量证据表明生物标志物在预测乳腺癌预后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了各种新型蛋白质、非编码RNA等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然而,已知单个基因不能准确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或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组合的生物标志物可提高乳腺癌患者预后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基于表达的基因标记来预测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OS),这对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决策至关重要。癌症单药治疗一般都具有某些很难克服的缺点,比如治疗获益有限、系统毒性较强,联合治疗一般被认为是癌症的首选治疗方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多种乳腺癌中过表达,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靶向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降低乳腺癌复发方面具有治疗作用,因此如何提高靶向药物的抗癌效果也成为了新的热点。然而靶向药本身的心脏毒性是最具破坏性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联合应用蒽环类药物时,蒽环类药物治疗产生的心力衰竭死亡率明显升高[1]。心脏毒性已成为癌症患者生存的主要威胁,因此,早期确定患者可能发生左心...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一种与抗原加工提呈相关的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基因图谱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mRNA表达数据集和临床信息
        2.2 基因集富集分析
        2.3 统计分析
        2.4 通路分析
        2.5 建立PPI网络
        2.6 分子对接
    3 结果
        3.1 从抗原加工提呈基因组中检测预后基因
        3.2 构建一个三基因图谱来预测患者的预后
        3.3 三基因图谱产生的风险评分作为独立预后指标
        3.4 Kaplan-Meier曲线验证了三基因图谱的生存预测
        3.5 通路分析确定三基因图谱调控BRCA患者预后的机制
        3.6 MOE筛选与HLA-F结合的免疫抑制剂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联合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检测化疗心脏毒性中的预测价值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入组人群
        2.2 实验步骤
            2.2.1 治疗方案的选择
            2.2.2 超声心动图评价
            2.2.3 数据分析
            2.2.4 生化分析
            2.2.5 随访
            2.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入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分析与心脏毒性无明显相关
        3.2 化疗后早期生化指标的变化对心脏毒性的评价作用
        3.3 化疗后早期二维应变参数变化对心脏毒性的评价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二维斑点追踪联合血液生化标志物预测化疗及靶向治疗患者心脏毒性的可行性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入组人群
        2.2 实验方法
            2.2.1 治疗方案的选择
            2.2.2 超声心动图评价
        2.3 数据分析
        2.4 生化分析
        2.5 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3.2 临床特征与心脏毒性相关性分析
        3.3 对入组患者心脏毒性检测的相关性分析
        3.4 血液生化标志物对患者临床心脏毒性检测的相关性分析
        3.5 化疗3 个月后患者各项指标ROC曲线分析
        3.6 二元logistic分析
        3.7 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改性硅纳米颗粒用于乳腺癌联合靶向治疗的可能性探究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
        2.3 Cet-SLN/ICG的制备
        2.4 表征
        2.5 稳定性试验
        2.6 体外药物释放和光热转换试验
        2.7 细胞毒性试验
        2.8 Cet-SLN/ICG的细胞摄取试验
        2.9 Cet-SLN/ICG的体内肿瘤靶向
        2.10 体内抗肿瘤试验
    3 结果和讨论
        3.1 Cet-SLN/ICG的表征
        3.2 稳定性试验和溶血试验
        3.3 体内药物释放
        3.4 体外抗癌试验
        3.5 Cet-SLN/ICG的细胞摄取试验
        3.6 体内成像试验
        3.7 体内抗癌试验
    4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本文编号:4038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4038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a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