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相通论伤寒
本文关键词:医《易》相通论伤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伤寒论》全文条文清晰,内容十分明朗精要,全文中充满逻辑性、辩证性的思维。《伤寒论》继承许多《内经》的医理,但是其内容又有别于《内经》。《周易》是探讨“阴阳变化”、主张“天人合一”,并且具有哲学辩证的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伤寒论》有些思维与《周易》是相通的,尤其在“哲学辩证”和“类比”思维方面。深深影响着《伤寒论》的内涵,特别是对于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有重大影响及启发。本文特别针对这些重点提出相关探讨。第一章提到《伤寒论》与《周易》渊源关系。首先说明了中医与《周易》有许多相通的概念及思维,强调医与《易》在“整体观”、“阴阳变化”上是相通的。又提到《内经》与《周易》两者的理论及概念有许多是相同的,指出《内经》与《周易》“阴阳理论”是相通的,接着特别探讨到《伤寒论》与《周易》两者的思维及辩证是相同甚至是互通的。第二章谈到《伤寒论》立论与《周易》的核心思想的互相比较及借鉴,说明了《伤寒论》病因、病机与《周易》“天人合一”思维有密切相关。并且提出《伤寒论》与《周易》对于“自然观”、“时间观”的共同思考,以及对于病因、病机的影响的说明。对于《伤寒论》的“正”、“邪”与《周易》阴阳辩证思想的比较及讨论。也提出关于医学与“阴阳”的关系,特别提到《伤寒论》与《周易》两者“阴阳观”的探讨。第三章主要讨论《伤寒论》全面思维与《周易》整体观,提出《伤寒论》一些病候的发展过程和《周易》太极结构;从太极到八卦的发展模式,有类比思考的共通点,其次提到《伤寒论》六经的架构分布概念,与《周易》六爻的结构概念、可以相互比较,引发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还提到《伤寒论》辨症与《周易》的思考,两者都具有深厚的类比概念。同时也提到《伤寒论》八纲辨证与《周易》阴阳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比较及探讨。特别提到对偶性的哲学思考和说明八纲辨证与“对立统一”之运用。第四章主要是探讨《伤寒论》治则与《周易》“太和”思想的相关性。其中针对《伤寒论》治疗八法与《周易》之“中”、“和”的思想加以论述,特别谈到有关于《伤寒论》治疗八法的“平衡”思考,还有提到《伤寒论》“法”随“证”立与动态平衡法则的重要性的探讨,并且说明了动态平衡与《周易》“时中”有关性,以及“阴阳和调”才能“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讨论。第五章提出《伤寒论》特性与《周易》之三义的比较及说明。针对《伤寒论》五个特性之辨、变、活、严、简与《周易》的变易、不易、易简之道一起加以讨论。本文研究从“医《易》相通”的角度来来探讨《伤寒论》,得到一些重要发现:一些共同思维模式:发现几个《伤寒论》与《周易》两者共同有的规律:如“循环性”、“物极必反”、“趋和”、“对立又统一”(矛盾是必然存在)等等特性。以及得到几点结论和《伤寒论》的特殊点:“医《易》相通”的议题,从思维及哲学辩证的上面是有一定的互操作性,尤其在“整体观”、“阴阳变化”、“自然观”上面,两者的思维模式是绝对相关。这些对于研究《伤寒论》有极大的帮助及价值。《易》学不是医学,不能指导如何“看病”、“治病”,但它可以作为研究医学的思考之指导。在运用上面尤其在“类比思考”、“有机联系”、“与时俱进”的动态思维等等方面有助于《伤寒论》的创新思考,可以启发《伤寒论》后续的研究,也期望研究《伤寒论》的未来能够有更多创新。
【关键词】:伤寒 周易 类比 整体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22.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前言11-12
- 第一章 《伤寒论》与《周易》渊源12-20
- 1. 中医与《周易》14-17
- 1.1 医与《易》整体观相通16-17
- 1.2 医与《易》讲求阴阳变化相通17
- 2. 《内经》与《周易》17-18
- 3. 《伤寒论》与《周易》18-20
- 第二章 《伤寒论》立论与《周易》的核心思想20-39
- 1. 《伤寒论》病因、病机与《周易》“天人合一”思维20-33
- 1.1 《伤寒论》与自然观21-25
- 1.2 《伤寒》与《周易》时间观25-33
- 1.2.1 《伤寒论》与四时25
- 1.2.2 《伤寒论》与二十四节气25-26
- 1.2.3 《伤寒论》与《周易》十二消息卦26-28
- 1.2.4 《伤寒论》与时辰28-33
- 2. 《伤寒论》与《周易》阴阳辩证33-39
- 2.1 医学与阴阳33-34
- 2.2 《伤寒论》与《周易》阴阳观34-39
- 第三章 《伤寒》全面性思维与《周易》整体观39-56
- 1. 《伤寒论》病候与《周易》太极结构40-52
- 1.1 《伤寒论》六经架构与《周易》六爻40-48
- 1.1.1 六经病势发展40-43
- 1.1.2 病势发展时序与《周易》之“势”及“时序”43-46
- 1.1.3 病理的“时空”与周易的“位”与“时位”46-48
- 1.2 《伤寒论》辨症与《周易》类比思考48-52
- 1.2.1 《伤寒论》与《周易》“象”49-50
- 1.2.2 《伤寒论》与《周易》“数”50-52
- 2. 《伤寒论》八纲辨症与《周易》“对立与统一52-56
- 2.1 对偶性的哲学思考52-53
- 2.2 八纲辨证与对立统一之运用53-56
- 第四章 《伤寒论》治则与《周易》“太和”思想56-64
- 1. 《伤寒论》八法与《周易》“中”、“和”56-59
- 1.1 以“中”为求,以“和”为终56-57
- 1.2 太过与不及57
- 1.3 致中和57-59
- 2. 《伤寒论》法随证立与动态平衡法则59-64
- 2.1 阻断病势,防止传变59-60
- 2.2 扶正60-61
- 2.3 去邪61
- 2.4 阴阳和调——治病求本,本于阴阳61-63
- 2.5 度63-64
- 第五章 《伤寒论》特性与《周易》之三义64-74
- 1. 《易》之三易64-66
- 1.1 易简64-65
- 1.2 不易65-66
- 1.3 变易66
- 2. 《伤寒论》五种特性与三易哲学66-74
- 2.1 辨67-68
- 2.2 变68-70
- 2.2.1 量变质变68-69
- 2.2.2 穷则变,变则通69-70
- 2.3 严70-71
- 2.4 活71-72
- 2.4.1 守方运用法72
- 2.4.2 易方运用法72
- 2.5 简72-74
- 结语74-76
- 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79
- 致谢79-80
- 作者简介8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漆素红;;儒家德性修养论研究[J];船山学刊;2009年01期
2 梁玖;;变与不变中的艺术秩序创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于晓飞;王天芳;薛晓琳;吴秀艳;赵燕;葛舰;;《伤寒论》中浮脉与沉脉临床意义辨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4 金莲;王磊;王兴华;;《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5 杨琳;陈凌琦;吴毅锋;高远;杨朝阳;李灿东;;少阳病脉证“不可”条文对中医误诊与避误的启发[J];福建中医药;2014年04期
6 冯戈;;漫画《易经》的创作与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7 陈放;;明清时期中朝关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朝贡”和“三田渡盟约”的深度解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8 刘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阴阳理论关系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年02期
9 邹小峪;;浅论对儒家法律思想的“了解之同情”[J];法制博览;2015年06期
10 单施超;赵博;;回溯运气学说的争鸣与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查代春;;《周易》阴阳易化思想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启示[A];计算机与教育:理论、实践与创新——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樊杰;体育作为教化之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苏晓晗;船山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陈壮维;“方阵”卦序的构拟及《周易》初始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郑秀丽;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罗扬眉;幸福感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7 吴霏;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考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8 叶嘉礼;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圆运动”相关性研究及规律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孙可兴;《黄帝内经》逻辑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10 袁玲玲;论传统工笔人物画形神之美[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坡;周易生命哲学论纲[D];清华大学;2005年
2 高炜;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医学模式之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R墱笤
本文编号:412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41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