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基于体外细胞培养的鼠李糖脂毒理与药理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21:02

  本文关键词:基于体外细胞培养的鼠李糖脂毒理与药理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鼠李糖脂 毒性机理 口服促吸收剂 抗纤维化 表面张力


【摘要】:鼠李糖脂是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越的表/界面活性、低毒性等特点,在医药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报告认为大鼠口服鼠李糖脂无毒性(LD505000 mg/kg),然而,较多文献发现鼠李糖脂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有较大毒性。迄今为止,未见文献解释其大鼠口服是安全的但细胞毒性却比较大的矛盾现象。因此,本文首先采用多种细胞研究鼠李糖脂细胞毒性的产生机理;随后采用静脉注射给药的方式验证鼠李糖脂的体内安全性,并分别用模拟胃液、蛋白结合和基于细胞培养的体外代谢及吸收模型对其体内外毒性差异的原因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采用体外细胞模型评价了其促口服吸收和抗纤维化的作用,开展了鼠李糖脂在医药领域的潜在应用研究。首先,本文采用单层贴壁细胞对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并阐释了其毒性机理。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对两株癌细胞(HepG2和Caco-2)以及一株正常细胞系(HK-2)呈现类似的毒性:无血清培养基中,单、双鼠李糖脂的最小毒性浓度分别为10和20 mg/L;含10%血清培养基中,单、双鼠李糖脂的最小毒性浓度分别为100和150 mg/L。因此,血清能够有效减弱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本文首次发现,鼠李糖脂将培养基表面张力降低至约41 mN/m以下时产生细胞毒性,而血清通过减缓鼠李糖脂引起的培养基表面张力下降抑制其毒性。采用阴离子化学表面活性剂SDS和SDBS验证培养基表面张力与细胞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它们也在溶液表面张力降至约41 mN/m以下时引起细胞毒性,说明通过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导致细胞毒性可能是其共同的细胞毒性机理。其次,本文采用静脉注射给药方式验证了鼠李糖脂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并以体外模型解析其体内无显著毒性的原因。与口服相比,鼠李糖脂的静脉注射毒性略高,在1500 mg/kg时引起轻微肝肿大和脾脏淤血,但未发现其它器官毒性。模拟胃酸的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胃酸中溶解度比较低,为900 mg/L左右;平衡透析法测得鼠李糖脂的蛋白结合率为92%以上;凝胶包埋肝细胞模型预测鼠李糖脂易被肝脏代谢(肝萃取率在65%左右);小肠细胞模型揭示鼠李糖脂极易被小肠吸收(吸收率为100%)。根据以上体外模型的结果,我们推测鼠李糖脂口服安全的原因可能是:其大部分在胃酸中析出,少部分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和血浆蛋白结合,使其血液浓度较低,其易被肝脏代谢的特性又使其血液浓度进一步降低。本文还采用Caco-2细胞模型分别评价了鼠李糖脂对三条小肠吸收途径的影响,考察其促口服吸收的作用。实验发现,150 mg/L的鼠李糖脂分别提高旁路运输药物(酚红)和穿细胞途径药物(普萘洛尔)的表观渗透系数达7.4倍和2倍,而且可以使外排蛋白P-gp的活性下降78%。此外,还发现鼠李糖脂将花青素在Caco-2模型上的渗透系数提高到了1.8-2.6倍。最后,本文采用体外上皮和成纤维细胞模型考察了鼠李糖脂的抗细胞纤维化作用。以TGF-β1分别诱导肺上皮细胞A549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得到肌成纤维细胞,并评价了鼠李糖脂对肌成纤维细胞的特异性毒性。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基本不影响A549及成纤维细胞活率和功能的情况下,对肌成纤维细胞有明显毒性,诱导其凋亡,有效降低其收缩和分泌胶原的能力,且抑制其特异性蛋白α-SMA的表达。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机理,并采用体外模型对其动物体内安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有助于其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开展了其促口服吸收和抗纤维化的研究,为将其可能作为新药或新型药物助剂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鼠李糖脂 毒性机理 口服促吸收剂 抗纤维化 表面张力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TQ42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文献综述13-30
  • 1.1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概述13-16
  • 1.1.1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13-14
  • 1.1.2 鼠李糖脂概述14-16
  • 1.2 鼠李糖脂的安全性及药理作用的研究16-19
  • 1.2.1 鼠李糖脂的生物安全性17
  • 1.2.2 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研究17-18
  • 1.2.3 鼠李糖脂药理作用的体内研究18
  • 1.2.4 鼠李糖脂药理作用的体外研究18-19
  • 1.3 用于新药评价的体外细胞模型19-25
  • 1.3.1 药物吸收评价模型20-22
  • 1.3.2 药物分布模型22
  • 1.3.3 药物代谢评价模型22-23
  • 1.3.4 药物排泄评价模型23
  • 1.3.5 药物毒性评价模型23-25
  • 1.3.6 用于药理研究的细胞模型25
  • 1.4 纤维化形成机理和药物抗纤维化研究25-29
  • 1.4.1 纤维化的形成机理25-27
  • 1.4.2 抗纤维化研究进展27-29
  • 1.5 课题的研究思路29-30
  • 第2幸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及机理研究30-42
  • 2.1 引言30
  • 2.2 材料与方法30-33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30-31
  • 2.2.2 细胞培养31
  • 2.2.3 细胞活率测定31-32
  • 2.2.4 培养基表面张力测定32
  • 2.2.5 数据分析32-33
  • 2.3 结果与讨论33-41
  • 2.3.1 不同血清含量培养基中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33-37
  • 2.3.2 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机理研究37-39
  • 2.3.3 采用化学表面活性剂印证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机理39-41
  • 2.4 本章小结41-42
  • 第3章 采用体外模型解析鼠李糖脂体内外毒性差异42-55
  • 3.1 引言42
  • 3.2 材料与方法42-47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42-43
  • 3.2.2 细胞培养43
  • 3.2.3 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43-44
  • 3.2.4 体内器官病理切片检测44
  • 3.2.5 鼠李糖脂的HPLC法测定44
  • 3.2.6 鼠李糖脂在胃酸中的溶解度测定44
  • 3.2.7 鼠李糖脂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44-45
  • 3.2.8 溶血实验45
  • 3.2.9 鼠李糖脂的双向转运45-46
  • 3.2.10 鼠李糖脂的肝细胞代谢能力测定46-47
  • 3.2.11 数据分析47
  • 3.3 结果与讨论47-53
  • 3.3.1 鼠李糖脂的大鼠尾静脉注射毒性评价47-49
  • 3.3.2 鼠李糖脂静脉注射呈低毒性的原因解析49-52
  • 3.3.3 大鼠口服鼠李糖脂无毒性的原因解析52-53
  • 3.4 本章小结53-55
  • 第4章 采用细胞模型评价鼠李糖脂作为口服促吸收剂的可行性55-65
  • 4.1 引言55
  • 4.2 材料和方法55-58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55-56
  • 4.2.2 细胞培养56
  • 4.2.3 药物渗透性研究56-57
  • 4.2.4 罗丹明123在Transwell单细胞层上的双向转运能力57
  • 4.2.5 罗丹明123和罗丹明110的细胞积累和外排量测定57-58
  • 4.2.6 鼠李糖脂促进花青素在小肠的吸收58
  • 4.2.7 数据分析58
  • 4.3 结果与讨论58-64
  • 4.3.1 鼠李糖脂对三种药物吸收途径的作用58-61
  • 4.3.2 鼠李糖脂对P-gp外排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61-64
  • 4.4 本章小结64-65
  • 第5章 鼠李糖脂抗纤维化的机理研究65-89
  • 5.1 引言65
  • 5.2 材料与方法65-69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65-66
  • 5.2.2 成纤维细胞和A549的培养66-67
  • 5.2.3 肌成纤维细胞的诱导转化67
  • 5.2.4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67
  • 5.2.5 细胞活率测定67-68
  • 5.2.6 活细胞/死细胞荧光双染(Calcein-AM/PI染色)68
  • 5.2.7 腋原浓度测定68
  • 5.2.8 胶原收缩实验68
  • 5.2.9 细胞凋亡检测68-69
  • 5.2.10 免疫荧光染色69
  • 5.2.11 数据分析69
  • 5.3 结果与讨论69-88
  • 5.3.1 A549和成纤维细胞经诱导形成肌成纤维细胞69-72
  • 5.3.2 双鼠李糖脂对转化前后细胞毒性的评价72-77
  • 5.3.3 双鼠李糖脂诱导转化前后的细胞凋亡77-80
  • 5.3.4 双鼠李糖脂抑制肌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分泌80
  • 5.3.5 双鼠李糖脂抑制肌成纤维细胞的胶原收缩80-81
  • 5.3.6 鼠李糖脂下调肌成纤维细胞的α-SMA表达81-84
  • 5.3.7 其他表面活性剂验证鼠李糖脂抗纤维化机理84-86
  • 5.3.8 鼠李糖脂抗细胞纤维化的机理解析86-88
  • 5.4 本章小结88-89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9-91
  • 6.1 总结89-90
  • 6.2 不足之处90
  • 6.3 展望90-91
  • 论文主要创新点91-93
  • 参考文献93-11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瑛;李冰;;鼠李糖脂对不同菌株降解柴油污染物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2 陈桂秋;曾光明;黄国和;时进钢;;鼠李糖脂的表面化学和生物合成及其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S1期

3 龚良玉;王修林;李雁宾;祝陈坚;;鼠李糖脂对硅藻生长的影响及其选择性抑藻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4 秦新政;杨新平;唐娴;古丽尼莎·沙依木;冯蕾;陈竞;张慧涛;侯新强;王博;;产物诱变选育鼠李糖脂高产菌株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王仁佑;刘剑潇;黄红丽;余震;徐祥民;曾光明;;鼠李糖脂对两株木质素降解菌产酶能力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6 黄俊;喻泽斌;徐天佐;高丽红;孙玲芳;李明洁;;鼠李糖脂协助下的土壤中镉电动修复[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7 詹鹏;李树战;宋剑飞;李团民;;餐厨废油发酵产鼠李糖脂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年20期

8 马歌丽,彭新榜,高利锋,柴婕妤;培养条件对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5年10期

9 沈薇;李校X;杨树林;宁长发;;电喷雾质谱法分析假单胞菌的代谢产物鼠李糖脂[J];分析化学;2006年01期

10 汤晓;张国亮;孟琴;;铜绿假单胞菌分泌鼠李糖脂能力对原油降解影响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长征;曾驰;张甲耀;沈萍;;一株高产鼠李糖脂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崔长征;曾驰;张甲耀;沈萍;;一株高产鼠李糖脂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张潇予;胡勇有;林晖;;不同组分鼠李糖脂对三氯生在水/底泥中吸附行为的作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赵力;金艳方;石梅;沈玉江;徐远洋;李伟;;鼠李糖脂生物表活剂的性能评价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朱ng;姚斌;孟琴;;铜绿假单胞菌利用烹饪废油发酵产鼠李糖脂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6 辛明秀;李倩;宋子煜;;以乙醇为碳源生产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A];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章宏梓;张国亮;孟琴;;鼠李糖脂发酵液用于罐底油泥原油回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如意;鼠李糖脂的发酵、分离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姜利芳;基于体外细胞培养的鼠李糖脂毒理与药理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郝东辉;采油微生物筛选、鼠李糖脂产脂性能及关键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章宏梓;以餐饮废油为碳源的鼠李糖脂发酵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郭艳平;鼠李糖脂作用下17α-炔雌醇在水/底泥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生物有效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钟华;鼠李糖脂的菌体吸附及其对菌体表面的改性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李琦;鼠李糖脂强化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智峰;鼠李糖脂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梁生康;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污染物生物降解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马满英;鼠李糖脂的制备及其在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土壤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进;鼠李糖脂作用下三氯生在底泥/水中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孙瑾;鼠李糖脂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及遗传改造[D];山东大学;2015年

3 谢颖;紫外诱变选育鼠李糖脂高产菌并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郎丽萍;鼠李糖脂淋洗修复多环芳烃污染黄土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5 孟蝶;鼠李糖脂—柠檬酸对有机—无机复合污染土壤的同步洗脱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汤晓;铜绿假单胞菌高产鼠李糖脂及降解原油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林晖;鼠李糖脂对三氯生在水/底泥中分配的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赵晨;产鼠李糖脂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D];齐鲁工业大学;2013年

9 杨道茂;铜绿假单胞杆菌发酵生产鼠李糖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朱ng;铜绿假单胞菌利用烹饪废油发酵生产鼠李糖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67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767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2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