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姆斯基歌剧《隐城基捷日的传说》女主演唱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4 22:21
《隐城基特与少女费夫罗尼亚的传说》是一部四幕六场歌剧,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人生音乐创作中的倒数第二部歌剧。脚本由贝尔斯基根据古俄罗斯传奇、神话、历史糅合而成。作于1904年,1907年2月7日在马林斯基剧院进行首演。这部歌剧对于研究里姆斯基的音乐创作、音乐思想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以歌剧中女主角费夫洛尼亚的部分唱段演唱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索研究女主角的音乐形象、人物性格及形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里姆斯基的生平事迹、主要的音乐创作及社会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是对整部歌剧的剧情进行介绍;第三章是全文的重点,首先分析女主角所演唱的歌曲,然后根据女主角的部分唱段特征来分析其音乐形象,女主角的旋律优美且运用了大量的交替调式,钢琴谱的伴奏织体也多为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颂歌式的节拍节奏突显了女主圣洁;第四章通过对歌剧中的内容来浅析里姆斯基在这部歌剧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他在这部歌剧中包含的美好心愿进行梳理,以及简述里姆斯基“教与学”带给我的教学启发。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4 突破与创新
1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生平、主要创作及时代背景
1.1 里姆斯基的生平
1.1.1 青少年时期
1.1.2 里姆斯基的音乐生涯
1.2 里姆斯基的音乐创作
1.3 里姆斯基所处社会历史背景
2 歌剧剧情来源分析及主要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2.1 台本剧情分析
2.1.1 穆罗姆公国王公彼得与他的妻子费夫罗尼娅
2.1.2 《基捷日编年史》
2.2 《隐城基捷日的传说》剧情概况
2.3 歌剧中重要人物性格走向、思想特征浅析
3 费夫洛尼亚四首女声独唱演唱分析及音乐形象塑造分析
3.1 咏叹调《啊!我的森林》(Ах ты лес,мой лес)分析
3.1.1 《啊!我的森林》曲式结构分析
3.1.2 《啊!我的森林》演唱分析
3.2 咏叹调《上帝之足!》(ты для бога подножие крепкое!)分析
3.2.1 《上帝之足!》曲式结构分析
3.2.2 《上帝之足!》演唱分析
3.3 咏叹调《人人将会被爱》(всякого возлюбим,как он есть)分析
3.3.1 《人人将会被爱》曲式结构分析
3.3.2 《人人将会被爱》演唱分析
3.4 咏叹调《哦,我亲爱的未婚夫》(Ах ты,милый жених мой)分析.
3.4.1 《哦,我亲爱的未婚夫》曲式结构分析
3.4.2 《哦,我亲爱的未婚夫》演唱分析
3.5 女主费夫洛尼亚的音乐形象塑造分析
4 歌剧《隐城基捷日的传说》中作者的音乐美学思想浅析及启发
4.1 歌剧《隐城基捷日的传说》中作者的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4.2 里姆斯基的“教与学”及其启发
4.2.1 里姆斯基的“教与学”
4.2.2 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62859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4 突破与创新
1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生平、主要创作及时代背景
1.1 里姆斯基的生平
1.1.1 青少年时期
1.1.2 里姆斯基的音乐生涯
1.2 里姆斯基的音乐创作
1.3 里姆斯基所处社会历史背景
2 歌剧剧情来源分析及主要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2.1 台本剧情分析
2.1.1 穆罗姆公国王公彼得与他的妻子费夫罗尼娅
2.1.2 《基捷日编年史》
2.2 《隐城基捷日的传说》剧情概况
2.3 歌剧中重要人物性格走向、思想特征浅析
3 费夫洛尼亚四首女声独唱演唱分析及音乐形象塑造分析
3.1 咏叹调《啊!我的森林》(Ах ты лес,мой лес)分析
3.1.1 《啊!我的森林》曲式结构分析
3.1.2 《啊!我的森林》演唱分析
3.2 咏叹调《上帝之足!》(ты для бога подножие крепкое!)分析
3.2.1 《上帝之足!》曲式结构分析
3.2.2 《上帝之足!》演唱分析
3.3 咏叹调《人人将会被爱》(всякого возлюбим,как он есть)分析
3.3.1 《人人将会被爱》曲式结构分析
3.3.2 《人人将会被爱》演唱分析
3.4 咏叹调《哦,我亲爱的未婚夫》(Ах ты,милый жених мой)分析.
3.4.1 《哦,我亲爱的未婚夫》曲式结构分析
3.4.2 《哦,我亲爱的未婚夫》演唱分析
3.5 女主费夫洛尼亚的音乐形象塑造分析
4 歌剧《隐城基捷日的传说》中作者的音乐美学思想浅析及启发
4.1 歌剧《隐城基捷日的传说》中作者的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4.2 里姆斯基的“教与学”及其启发
4.2.1 里姆斯基的“教与学”
4.2.2 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62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762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