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性状的筛选及其关联位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1 23:21
本文选题:新型甘蓝型油菜 + 轮回选择群体 ; 参考:《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甘蓝型油菜种子的脂肪酸组分主要有8种,分别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酸(C20:0)、廿碳烯酸(C20:1)、芥酸(C22:1)。在双低甘蓝型油菜种子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之和占脂肪酸总和的90%左右,是种子中重要的三种脂肪酸组分,不同脂肪酸组分所占的比例决定着其营养价值和用途,同时筛选高油酸材料可以作为高品质菜籽油或者生物柴油的育种资源,筛选高亚油酸、高亚麻酸材料可以作为营养保健品的原材料,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在普通甘蓝型油菜中,油酸大于80.00%的种质资源和亚油酸大于40.00%、亚麻酸大于15.00%,或亚油酸和亚麻酸之和大于50.00%的种质资源十分有限,遗传基础广泛的新型种质资源可能为筛选获得这些具有特殊性状的材料提供丰富的素材。本研究以本实验室创建的具有大量埃塞俄比亚芥Cc亚基因组成分和白菜型油菜Ar亚基因组成分导入的遗传变异非常丰富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高世代自交系和DH系为实验材料,利用近红外分析仪(NIRS)和气相色谱仪(GC)分析不同群体、不同世代材料中种子的脂肪酸组分,开展主要脂肪酸材料的筛选、纯化及作图群体的构建,旨在利用新型甘蓝型油菜基因资源库筛选获得具有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材料,并理解其遗传基础。以下是本研究所得到的具体结果:1.为了得到种子中准确的脂肪酸组分结果,基于提取拟南芥种子脂肪酸的方法,在试剂用量和种子用量上稍作改良,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脂肪酸进行萃取。通过利用本实验室引进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材料(Ningyou7、Tapidor)设置不同的种子粒数进行三次重复试验,最终确定用15粒种子进行萃取种子脂肪酸,结果准确而且节约种子。2.以3930份新型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的F2种子为实验材料,经过2-3轮近红外分析和气相色谱分析,在F3代高油酸的种子中,筛选到10份种子的油酸大于75.00%,其中有2份大于80.00%,分别为80.38%和80.97%;在F4代种子中,没有筛选到油酸超过75.00%的种子。在F3代高亚油酸、亚麻酸的种子中,筛选到2份种子的亚油酸与亚麻酸之和大于45.00%,分别为45.45%和49.25%;在F4代高亚油酸、亚麻酸的种子中,筛选到34份种子的亚油酸与亚麻酸之和大于45.00%,其中有12份达到了50.00%以上,最高的为57.38%。3.用GC对119份新型甘蓝型油菜高世代自交系种子进行脂肪酸组分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8种脂肪酸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60K芯片的24877个SNP标记,对119份新型甘蓝型油菜高世代自交系的脂肪酸组分,在四种模型(GLM、Q、K和MLM)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最终检测到2个与油酸显著关联的位点,分别位于A9和C6上;检测到15个与芥酸显著关联的位点分别位于A1、A2、A6、A9、C1和C6上,并且位于A9和C6上的2个位点是油酸和芥酸的共定位点。4.为了构建亚油酸与亚麻酸之和的DH分离群体,利用筛选到的1份具有最高亚油酸、亚麻酸含量(C18:2+C18:3≈49.00%)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高世代自交系为母本,与2份具有一般亚油酸、亚麻酸含量(C18:2+C18:3≈28.00%)的新型甘蓝型油菜DH系进行杂交,对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种植、分子标记进行真假杂种鉴定。随后在F1植株现蕾期,利用其花蕾进行小孢子培养,并成功获得了上万个活性胚。
[Abstract]:The fatty acid components of Brassica napus were divided into 8 types : palmitic acid ( C16 : 0 ) , stearic acid ( C18 : 0 ) , oleic acid ( C18 : 1 ) , linoleic acid ( C18 : 2 ) , linolenic acid ( C18 : 3 ) , arachidonic acid ( C20 : 0 ) , 20 : 1 ) and mustard ( C22 : 1 ) . In order to obtain accurate results of fatty acid components in Brassica napus L . A new high - generation inbred line of Brassica napus ( Brassica napus L . )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SPSS softwar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wo sites of linoleic acid and linolenic acid ( C18 : 2 + C18 : 3 鈮,
本文编号:2007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007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