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RRSV介导水稻产生矮缩分蘖增多的症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25 16:30
【摘要】: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 RRSV),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稻病毒属(Oryzavirus),经褐飞虱传播从而引起水稻锯齿叶矮缩。近年来,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均有发病,不同年份农田发病率可达80%以上。该病害一旦爆发,将严重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矮缩(dwarf)、分蘖增多(tillering/branching),是水稻齿叶矮缩病的显著特征之一。miRNA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现有研究表明miR156基因家族极其所调控的靶基因参与了水稻农艺性状的形成,包括植株的高矮和分蘖等。因此,本文运用水稻遗传转化体系、RNAi技术、荧光定量PCR和酵母双杂交技术来研究水稻miR156靶基因OsSPL,探索RRSV引起水稻矮缩及分蘖数增减的分子机制,得到结果如下:1.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时间段RRSV病株和健康水稻中miR156靶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感病水稻中OsSPL3、OsSPL4、OsSPL12、OsSPL14基因表达量有显著的下调,分别为健康水稻的0.37倍、0.41倍、0.2倍和0.3倍。2.由于OsSPL14一直没有扩增获得,本实验构建了OsSPL3、OsSPL4、OsSPL12的过表达载体和OsSPL3、OsSPL4、OsSPL12的RNAi载体,通过水稻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株系。分析转基因水稻发现,阳性OsSPL3、OsSPL4的RNAi转基因植株和OsSPL3、 OsSPL4过量表达植株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阳性OsSPL12过表达转基因水稻表现出茎杆细长且分蘖数少于野生型水稻,其高度与阴性水稻植株相比无显著变化,阳性OsSPL12的RNAi转基因水稻植株较阴性水稻出现一定程度的矮缩表型。3.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分析得到OsSPL3、OsSPL4及OsSPL12都没有与RRSV有互作关系。据此推测RRSV与这几个靶基因没有直接的作用,推测其产生的表型可能是与靶基因上游的miR156有关。综上所述,通过对转基因苗表型的观察与分析,表明矮缩及分蘖增多症状的形成与miR156的靶基因OsSPL12的表达可能有关,增进了对病毒感染水稻引起矮缩及分蘖数增减的形成机制的了解。
[Abstract]:Rice Dental Leaf Dwarf virus (rice ragged stunt virus, RRSV),) belongs to Reovirus (Reoviridae), Rice virus (Oryzavirus),) which is transmitted by brown planthopper and causes sawtooth leaf dwarf in rice.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has been found in Fujian, Guangdong, Jiangxi and other places, and the incidence in different years can reach more than 80%. Once the disease breaks out, it will seriously affect rice yield in China. Increased tillering of dwarf (dwarf), (tillering/branching)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tooth leaf dwarf disease. MiRNA is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factor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target genes regulated by miR156 gene family ar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agronomic traits in rice. Including plant height and tillering. Therefore, ric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RNAi techniqu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and yeast two-hybrid techniqu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ice dwarf and tiller number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duced by RRSV, an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miR156 target gene in RRSV infected plants and healthy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OsSPL3,OsSPL4,OsSPL12,OsSPL14 gene in susceptible rice was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It was 0.37 times, 0.41 times, 0.2 times and 0.3 times of that of healthy rice, respectively. Because OsSPL14 had not been amplified, the overexpression vector of OsSPL3,OsSPL4,OsSPL12 and the RNAi vector of OsSPL3,OsSPL4,OsSPL12 were constructed in this experiment, and transgenic rice lines were obtained by ric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The analysis of transgenic rice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NAi transgenic plants and OsSPL3, OsSPL4 overexpression plants with positive OsSPL3,OsSPL4, and the transgenic rice with positive OsSPL12 overexpression showed slender stems and fewer tillers than wild type rice. The height of RNAi transgenic rice with positive OsSPL12 showed a certain degree of dwarf phenotype than that of negative rice. The results of yeast two-hybrid analysis showed that OsSPL3,OsSPL4 and OsSPL12 had no interaction with RRSV. It is inferred that RRSV has no direct effect on these target genes, and the phenotype may be related to the miR156 upstream of the target gene. I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henotype of transgenic seedling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symptoms of dwarf and tillering may be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OsSPL12, the target gene of miR156. It improv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warf and tiller number caused by virus infection in rice.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首先向世界公布水稻基因图[J];中国稻米;2002年03期

2 江泽民;在国际水稻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稻米;2002年06期

3 ;我国科学家“解读”水稻基因[J];发明与革新;2002年06期

4 ;我国率先破译水稻基因 解决全球一半人吃饭问题[J];国土经济;2002年05期

5 ;水稻基因竟然比人的基因还多[J];科技广场;2002年05期

6 平;用中国水稻养活全世界[J];南方农村;2002年04期

7 道吉;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在京召开[J];南京农专学报;2002年03期

8 ;我国科学家“鸟枪”搞定水稻基因[J];农家之友;2002年05期

9 ;水稻基因“精细图”让中国农业吃了“定心丸”[J];江西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10 ;我国启动破解杂交水稻基因功能密码工程[J];食品科学;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基洪;;水稻与菰属间性状转移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张国良;陈文军;戴其根;许轲;霍中洋;张洪程;;水稻耐1,2,4-三氯苯胁迫基因型的筛选[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裴忠有;;水稻T—DNA插入群体的建立及突变体筛选[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张桂权;丁效华;曾瑞珍;张泽民;李文涛;陈兆贵;刘冠明;何风华;AkshayTulukdar;刘芳;席章营;黄朝锋;朱文银;易懋升;秦利军;施军琼;赵芳明;冯明姬;单泽林;陈岚;郭晓琴;JaiChandRana;;水稻功能基因组学材料平台的建立[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王景余;孙海波;李艳萍;邹美智;;水稻遗传转化研究及应用进展[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姬生栋;秦广雍;耿飒;盛有名;薛华政;吴刘成;徐存拴;霍裕平;;离子束介导玉米基因组DNA的水稻后代遗传性状研究[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阳生;朱英国;;水稻设计育种[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罗彦长;王守海;;分子标记辅助水稻抗病虫育种进展[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沈辉;王宗阳;;水稻OsEBP89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陈石燕;王宗阳;;T-DNA介导的promoter trap系统[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日本破译3.2万个水稻基因[N];今日信息报;2003年

2 田耕;水稻基因组图谱带来希望与困惑[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徐玲玲;杨焕明:评说水稻“基因大战”[N];科技日报;2001年

4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水稻基因研究里程碑(科技大观)[N];人民日报;2002年

5 杨健、蒋建科;水稻基因“天书”被打开[N];人民日报;2005年

6 通讯员 娄沂春 记者 马瑛瑛;浙大成功开发大容量水稻基因芯片[N];浙江日报;2001年

7 记者 韩晓玲、通讯员 王景刚;水稻基因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将全面提升我国水稻国际竞争力[N];湖北日报;2006年

8 邓肯;永久保护世界水稻资源协议签订[N];科技日报;2007年

9 徐瑞哲;沪苏皖育出“软糯”水稻新品种[N];农民日报;2006年

10 刘新萍;高个水稻具有玉米特性[N];江苏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兆海;水稻类病变相关基因SPL29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杨慧;水稻精氨酸酶基因启动子表达模式及精氨酸酶基因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李万昌;2个水稻苗期失绿叶基因的图位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陈隽;水稻穗型与粒型调控基因FUWA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黄立钰;水稻抗旱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及候选基因OsDRAP1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刘小云;水稻H3K27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7 崔迪;粳稻抗逆性关联分析及云南农家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历时变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崔彦茹;利用选择育种群体进行水稻高产、抗旱和耐盐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陈伟;水稻代谢组的生化及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周航;组配改良剂对土壤—水稻中重金属迁移累积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永涛;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emi-dominant Dwarf1)Si-dd1的精细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远森;基于通路分析法诠释水稻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沈孝辉;施硅对水稻砷吸收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章潘;水稻过氧化物酶体型醛缩酶OsAld-Y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苏锋;砷和草甘膦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娜;水稻苗期耐盐性鉴定及相关QTL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7 王娇;水稻抗旱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8 朱晓龙;湘中某工矿区土壤、水稻镉砷污染特征与迁移规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9 高晓庆;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鹏程;水稻OsCBL5在植物耐盐信号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94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294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9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