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脂肪肝和酮病是反刍动物围产期常发的营养代谢病,对动物的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均有影响,严重者会因肝功衰竭而死亡。这两种疾病通常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对其早期监测和风险预警较为困难,给畜牧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绵羊脂肪肝模型和集约化牛场酮病奶牛血中PON1含量和活性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旨在阐明脂肪肝和酮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以及PON1对反刍动物脂肪肝和酮病发生风险进行预警评估,为今后更有效的防控反刍动物脂肪肝和酮病提供有效的风险预警技术。本实验选取分娩当天泌乳绵羊(2-5胎次),经限饲管理16天建立了脂肪肝模型。依据产后8天和16天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将实验绵羊分成脂肪肝组(10头)和健康对照组绵羊(5头),对实验绵羊血中PON1活性和含量、肝脂、能量(BHBA、NEFA和GLU)、血脂(TG、TC、HDL和LDL)、肝功(TBIL、DBIL、IBIL、TP、ALB、GLO、ALT、AST、GGT、ALP、CHE和LDH)等指标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并利用二元回归分析预测疾病,最后利用ROC分析确立分界值和诊断效果。结果显示:(1)在产后8天脂肪肝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PON1含量和活性、LDL、TP和HDL的水平均显著的降低(P0.05);肝脂、BHBA和NEFA的水平均显著的升高(P0.05)。在产后16天脂肪肝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PON1含量和活性、GLU、LDL和HDL的水平均显著的降低(P0.05);肝脂、AST、BHBA、NEFA、TG、A/G、TBIL和IBIL的水平均显著的升高(P0.05)。(2)在产后8天,脂肪肝组绵羊血中PON1活性与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81,P0.05),其中PON1含量与肝脂(R=-0.692)、LDL(R=0.579)、HDL(R=0.583)、BHBA(R=-0.620)显著相关(P0.05);PON1活性与肝脂(R=-0.862)、LDL(R=-0.557)、BHBA(R=-0.784)、AST(R=-0.577)、TP(R=0.573)、GLO(R=0.573)和LDH(R=0.565)显著相关(P0.05)。在产后16天,脂肪肝组绵羊血中PON1活性与含量显著正相关(R=0.953,P0.01),其PON1含量与肝脂(R=-0.848)、NEFA(R=-0.729)、GLU(R=0.653)、AST(R=-0.785)、GLO(R=0.587)、TBIL(R=-0.602)、IBIL(R=-0.608,)和LDH(R=-0.623)显著相关(P0.01);PON1活性与肝脂(R=-0.899)、BHBA(R=-0.659)、NEFA(R=-0.861)、AST(R=-0.843)、GLO(R=0.593)、A/G(R=-0.621)、TBIL(R=0.755)、DBIL(R=-0.671)、IBIL(R=-0.740)和LDH(R=-0.642)显著相关(P0.05)。(3)经回归分析确定PON1活性、BHBA、NEFA、TG和TP五项指标可用于绵羊脂肪肝发生的风险预警。经ROC分析表明,PON1活性不低于74.00 U/ml;BHBA不高于0.97mmol/L;NEFA不高于1.29 mmol/L;TG不高于0.24 mmol/L;TP不高于71.35 g/L。PON1活性对绵羊脂肪肝发生的风险预警效果较好。本实验还在黑龙江某个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产后14~21d奶牛为实验动物(2-3胎次)。所有实验牛检测了血浆中PON1活性和含量、能量(BHBA、GLU和NEFA)、肝功(AST、ALT、AST/ALT、ALP、CHE、TC、TG、TP、VLDL、HDL、ALB、GLO、A/G、TBIL、DBIL、IBIL)、氧化应激(SOD、T-AOC、GSH-PX和MDA)、急性反应蛋白(CRP、SAA、HP和FIB)、炎性等指标(IL-1、IL-2、IL-6)和矿物质指标(Ca、P、Mg、K),结果表明:(1)酮病组较对照组奶牛血浆中PON1活性和含量及GLU含量显著下降(P0.05);AST、BHBA和NEF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2)在产后14-21d实验奶牛血中PON1活性及其含量显著正相关(R=0.365,P0.05),其中PON1活性与BHBA(R=-0.221)、AST(R=-0.297)、TG(R=0.294)、SOD(R=0.298)、IL-6(R=0.334)和CRP(R=0.233)显著相关(P0.05);PON1含量与BHBA(R=-0.248)、GLU(R=0.292)、AST(R=-0.352)、ALP(R=0.231)、TG(R=0.235)、SOD(R=0.271)、MDA(R=0.361)、IL-1(R=0.412)、IL-6(R=0.283)、CRP(R=0.336)、SAA(R=0.273)、HP(R=0.382)、FIB(R=0.286)和K(R=0.235)显著相关(P0.05)。(3)经回归分析确定PON1、HDL、ALP、GLU、TG、HP和P可用于奶牛酮病发生的风险。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酮病预警值为血浆PON1活性71.30 U/L、PON1含量63.43nmol/L、HDL1.05mmol/L、ALP51 U/L、GLU3.235 mmol/L、TG0.195mmol/L、HP226.24μg/ml和P1.98 mmol/L。结论:PON1与能量代谢、肝功、抗氧化和急性反应蛋白有着密切的关系。PON1活性、BHBA、NEFA、TG和TP可用于绵羊脂肪肝发生风险的评估。PON1、GLU、HDL、ALP、TG、HP和P可用于奶牛酮病发生的风险评估。因此,PON1将在反刍动物脂肪肝和酮病发生风险方面发挥重要的预警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858.23;S85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胜,杨世红,戈新;奶牛酮病诊断与治疗[J];山东畜牧兽医;2000年05期
2 郑兴民,段建成;一例奶牛酮病的诊疗[J];河南畜牧兽医;2002年10期
3 丁富强;浅谈奶牛酮病的防治[J];河南畜牧兽医;2003年05期
4 边金刚;奶牛酮病防治[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3年03期
5 姜克斋;浅议奶牛酮病[J];河北畜牧兽医;2004年01期
6 司振书;高产奶牛需防奶牛酮病[J];农业科技通讯;2004年06期
7 刘鸿,毛华明;奶牛酮病及其防治[J];中国乳业;2004年08期
8 何生虎,闫雄;奶牛酮病的诊治[J];甘肃畜牧兽医;2004年05期
9 吴雅玲;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J];家畜生态;2004年04期
10 张富林,权会芳,孙义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酮病[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瑞华;张克春;;奶牛酮病致病机理及诊治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薛俊欣;张克春;;奶牛酮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刘得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酮病[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治国;;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及对策[A];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薛俊欣;张克春;;奶牛酮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行唐县兽医防疫站 王金合;奶牛酮病怎样治[N];河北科技报;2014年
2 段洪峰 冯小花;预防奶牛酮病——增加运动 多喂青料[N];湖南科技报;2009年
3 于丹;冬春要防奶牛酮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4 李晓丹邋任彦明;奶牛酮病的最新疗法[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5 孙锷 冯景贵 张金波;奶牛酮病的诊治[N];中国畜牧报;2004年
6 毕贵喜;奶牛酮病最新疗法[N];云南科技报;2009年
7 冀中水针事业部 张玉英;奶牛酮病[N];中国畜牧报;2004年
8 赵素国 康辉;奶牛酮病的诊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9 沧州市河间市畜牧水产局 王建辉;奶牛酮病综合防治措施[N];河北农民报;2010年
10 石家庄市行唐县动物检疫站 耿杰;规模牛场奶牛酮病防治方案[N];河北农民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夏成;奶牛酮病、脂肪肝糖异生和脂肪动员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玉;奶牛酮病氧化应激致肝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奶牛酮病检测方法的比较和牛乳、血清中β-羟丁酸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于洪江;产后保健添加剂对奶牛酮病及生产性能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3 曹宇;对氧磷酶-1对奶牛酮病和绵羊脂肪肝的风险预警作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4 廖艳娟;奶牛酮病致病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5 李修明;奶牛酮病检测试纸条的研制与应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
6 江精华;奶牛酮病致病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7 高阳;奶牛酮病发病率调查及丙二醇预防酮病的效果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8 朱金凤;复合菌发酵剂防治奶牛酮病的试验[D];吉林大学;2007年
9 韩建滨;奶牛酮病与分娩前后能量代谢、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段洪峰;分娩前后奶牛酮病的监测和ACTH、COR变化规律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372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37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