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滑盖式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产量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30 23:39
【摘要】:针对传统日光温室作物南北垄向栽培不易实现轻简化、机械化的问题,本文以大型果番茄'DF09'为试材,以南北垄向栽培为对照,采用袋式无土栽培在滑盖式日光温室开展了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垄向番茄冠层小环境、植株长势、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率等指标,探讨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产量形成影响因素,为实现日光温室轻简化机械化栽培,促进日光温室现代栽培模式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番茄冠层辐射量、空气温湿度等环境指标的测定,初步明确了不同栽培模番茄生长小环境的特点。结果表明:东西垄向各处理的行间辐射量无显著差异,小株间和大株间的辐射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南北垄向行间的冠层辐射量相差不多,SN-3和SN-4株间辐射量较高。密度相同时,东西垄向EW-4处理平均辐射量比SN-1和SN-3处理略高。但南北垄向光照比东西垄向均匀。东西垄向EW-4处理冠层空气平均温度最高,EW-5处理空气平均湿度最高。南北垄向SN-1处理空气温度最低,SN-4处理空气湿度最高。当密度相同时,东西垄向EW-4处理冠层空气温度略低于SN-3。东西垄向EW-1及南北垄SN-2处理的基质温度均在15:00达到最高。当密度相同时,东西垄向EW-4处理基质温度略低于南北垄向SN-1和SN-3,表明南北垄向的基质温度高于东西垄向。2.通过对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等生长指标的测定,明确了不同栽培模式番茄植株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东西垄向EW-5和南北垄向SN-1处理株高最高,分别为288.5cm和287.5cm。东西垄向EW-4处理的叶面积最大,EW-5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南北垄向SN-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无显著差异。当密度相同时,南北垄向SN-1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SN-3和东西垄向EW-4处理,各处理间茎粗,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东西垄向EW-4处理地上部鲜重和生物量积累最多,分别为5.08kg和473.1g。南北垄SN-2处理的地上部鲜重和生物量积累最大,分别为8.49kg和752.62g。东西垄向EW-1处理根鲜重最大,南北垄向根系的鲜重无显著差异。当密度相同时,南北垄向SN-1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分别比SN-3和EW-4处理高13%和19%。鲜重和根系的生物量积累均无显著差异。3.通过测量番茄的平均单果重、平均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等产量指标,并对产量构成及环境因素进行通径分析,初步明确不同垄向袋培番茄产量形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西垄向EW-3处理的单位面积坐果数最多,平均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分别为3.68kg和9.57kg/m2。南北垄向SN-1处理的单位面积坐果数最多,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当栽培密度相同时,EW-4处理的平均单果重、平均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著高于SN-1和SN-3。表明东西垄向栽培产量更高。综上所述,东西垄向冠层空气温度高于南北垄向,而冠层空气湿度和基质温度低于南北垄向。东西垄向番茄长势比南北垄向略弱,但在相同栽培密度下,东西垄的产量高于南北垄向。在本试验条件下,以东西垄向2.6株/m2的栽培密度进行生产可得到最高产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中冠层温度和基质温度直接影响产量,平均单果重和平均单株产量对单位面积产量也有直接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626;S64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麦千斤田栽培模式[J];现代农业;1993年04期

2 丁仁富,章万顺,张福花;简易竹架中棚年产值万元栽培模式[J];安徽农业;1996年11期

3 王洪波,缪桂兰;秋豇豆栽培模式试验[J];四川农业科技;1999年03期

4 王惠珠,陈进明;稻—稻—瓠高优栽培模式[J];福建农业科技;2000年03期

5 贾学文,项平;蒜茬番茄套种架豆栽培模式[J];河北农业;2000年04期

6 张宗华,陈进明;稻─稻─瓠高优栽培模式[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0年09期

7 林永忠,吴文革;稻蕉套作栽培模式的效益与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1年01期

8 许锦洲;短肉豇的栽培模式[J];农村百事通;2001年23期

9 ;“枇杷高优生态果园栽培模式研究”通过鉴定[J];福建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10 张光华,陈雪金,余德生;生态果园栽培模式研究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崔国朝;牛良;;我国桃主要栽培模式现状及集成创新[A];现代果树示范区创建暨果树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刘昌文;何钟佩;李召虎;田晓莉;;棉花超高密植暨高矮配置栽培模式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朱波;赛国彬;冯振秀;王东杰;严玉萍;;标杂A_1在博州地区不同栽培模式初步探讨[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冯波;孔令安;;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在两种栽培模式下水分生产效率的比较研究[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琳;高立芳;何玮;张健;;不同牧草栽培模式营养物质收获量的分析比较[A];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张长青;孙正祥;章松柏;;猪苓栽培模式探析[A];2013首届全国猪苓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李红梅;乔存金;朱利生;;拱棚蔬菜四作高效补淡生产模式[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邱锐;新型栽培模式助农增收[N];广元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郭珍;棉花新型栽培模式增产显著[N];伊犁日报(汉);2010年

3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业局 翟洪民;粮菜五种五收栽培模式[N];河北科技报;2012年

4 记者 文志辉;农科所探寻温室大棚栽培模式[N];吐鲁番报(汉);2009年

5 记者 孙新;番茄套种双孢菇栽培模式收益高[N];朝阳日报;2009年

6 杨燕江;什么是玉米“四精两管”栽培模式[N];农资导报;2014年

7 李钟晓;冬枣几种栽培模式的优劣剖析[N];陕西科技报;2006年

8 石芝谋 本报记者 朱世德;绥阳推广“万元田”蔬菜种植模式[N];贵州日报;2010年

9 江娜 吴欢;随州新栽培模式产值增两倍[N];农民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李天伦;武山蔬菜种植新模式带来好效益[N];甘肃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炜;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同化物积累和转运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超;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韩坤龙;不同栽培条件下复合肥类型对玉米品种隆平206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长征;古丈县山地烟基质替代和栽培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雨松;滑盖式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产量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5 魏先杰;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毕文波;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群体生理特性、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春阳;不同栽培模式对半旱地轮作体系下作物水肥利用效应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任书杰;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区品种、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冠层特征和产量影响的集成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9 李小霞;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及产量构成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林春;不同栽培模式对西北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50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450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