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红小豆抗锈病诱导剂筛选及其诱导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3 09:54
【摘要】: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引起的红小豆锈病是红小豆生产上威胁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随着红小豆生产规模的扩大,如何有效控制红小豆锈病,提高红小豆产量和品质是红小豆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但农药的长期使用会带来病菌抗药性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利用植物抗病性防治病害。在没有可有效利用的抗病材料时,利用外源植物类激素诱导植物提高抗病性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因此,本研究以筛选可诱导红小豆提高抗锈性的外源诱导剂为基础,以明确诱导剂的诱导机理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红小豆抗锈性控制红小豆锈病为目的,研究结果可为诱抗剂类防治药剂开发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研究结果:1.采用载玻片悬滴法研究发现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褪黑素(melatonin,MT)、苯并噻二唑(Benzothiadiazole,BTH)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4种诱导剂的水溶液对豇豆单胞锈菌夏孢子萌发没有抑制作用。采用温室接种法研究了4种供试诱导剂的诱导防病效果,结果表明,诱导抗病效果最好的为0.2 mM MT,防治效果达61.05%,MT的最佳诱导间隔为48 h,持效期可达到240 h。其它三种供试诱导剂的防治效果略差,其中0.06 mM BTH防效为26.57%,2.00 mM MeJA防效为36.78%,2.00 mM SA防效为38.06%。2.利用0.2 mM的MT激发诱导抗、感红小豆锈病品种,并于激发诱导后48 h挑战接种豇豆单胞锈菌夏孢子,对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红小豆防御相关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感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PPO活性于24 h达到峰值比未诱导+接菌高出56.86%,与未诱导+接菌处理相比达到峰值的时间早24 h,与抗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相比PPO活性在响应水平和强度上均呈现相同趋势,且明显高于未诱导+接菌处理,说明经MT激发诱导后可有效提高红小豆体内PPO活性,从而使植株产生更高的抗病性;在感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POD活性于120 h达到峰值比未诱导+接菌处理高出28.47%,与抗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相比感病品种中未诱导+接菌处理和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达到峰值的时间均推迟96 h,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24 h虽未达到峰值,但此时POD活性与抗病品种中未诱导+接菌处理相似,说明MT激发诱导后可有效提高感病品种抗病相关防御酶POD的活性,从而使植株产生更强的抗病性;在感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CAT活性于48 h达到峰值比未诱导+接菌处理高出17.31%,但响应时间相同。在抗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CAT活性的变化趋势与感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相似,说明经MT激发诱导后可明显提升CAT活性,从而使植株产生更强的抗病性;在感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APX活性于24 h达到峰值比未诱导+接菌处理高出57.19%,且达到峰值的时间早24 h,与抗病品种中未诱导+接菌处理相比,响应强度和水平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未诱导+接菌处理;经MT诱导后在抗、感品种中SOD活性均明显高于未诱导+接菌处理,说明MT诱导可有效提升SOD活性,从而使植株产生更强的抗病性;在抗、感品种中未诱导+接菌处理MDA含量均于24 h后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但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仍保持平缓下降的趋势,说明MT激发诱导可明显增强植株抗病性,从而使植株受病原菌危害最小。3.采用qRT-PCR技术分析了经MT激发诱导抗、感红小豆锈病品种,并于激发诱导后48 h挑战接种豇豆单胞锈菌夏孢子后不同时间点红小豆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感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Chitinase(CHI)基因相对表达量于24h达到峰值,相对表达量是未诱导+接菌处理的7.35倍,与抗病品种中未诱导+接菌处理CHI基因相对表达量相似;在感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β-1,3-glucanase(GLU)基因相对表达量于48 h达到峰值,相对表达量比未诱导+未接菌高出24.91倍,与抗病品种相比,明显高于抗病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1(PR1)基因和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5(PR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抗、感品种中MT激发诱导+挑战接菌处理均于48 h达到峰值且明显高于未诱导接菌处理,说明经MT诱导后,植株体内4种抗病基因均呈现明显上调趋势,从而使植株产生更强的抗病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淑英 ,魏树爱;玉米应用那氏778诱导剂示范效果初报[J];河北农业;2002年12期

2 高立明,江满霞,蒋金国;那氏778诱导剂在棉花上的应用初报[J];江西棉花;2001年02期

3 胡新红;使用“那氏778”诱导剂浸种抗病又增产[J];农技服务;2001年03期

4 李树详 ,李凤英,胡振生;利用那氏778诱导剂浸种试验两例[J];河北农业;2002年05期

5 春阳;那氏778诱导剂在果蔬上的应用[J];新农业;2002年06期

6 赵凤梅;“那氏778诱导剂”在棉花上应用效果初报[J];新疆农垦科技;2004年04期

7 齐杰;那氏778诱导剂在小麦上的应用试验[J];现代化农业;2004年12期

8 郑维莲,张素媛;如何使用“那氏778诱导剂”[J];天津农林科技;2005年04期

9 张晋新;;那氏778诱导剂在山西省落地生根[J];农药市场信息;2012年02期

10 金德星,马飞,范佳翔,杜雨水,冯丰;水稻应用那氏778诱导剂研究初报[J];垦殖与稻作;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莉;任金平;郭晓莉;韩润亭;刘晓梅;张金花;孙辉;;植物抗病诱导剂的研究进展[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2 马洪菊;宁君;王忠跃;梅向东;;复合可控缓释植物抗病诱导剂[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海亮;;抗体及淋巴细胞诱导剂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观察[A];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疡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杨庆峰;叶秋雯;刘佳颖;;提高反渗透回收率的微量添加沉积技术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刘远达;“那氏诱导”妙不可言 “阳光农业”梦想成真[N];经济参考报;2001年

2 孔文;新技术开创“阳光农业”新领域[N];大众科技报;2001年

3 樊凤仙;显著的科技优势 理想的使用效果[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4 马良;GPIT开创“阳光农业”新领域[N];农民日报;2001年

5 贾志华;那氏778诱导剂[N];山西科技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樊晋铁;万荣“神农”“三无”产品坑害棉农[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申永强;红小豆抗锈病诱导剂筛选及其诱导机理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2 朱睿;DAZL基因启动子活性初步分析及其诱导剂的筛选、验证[D];扬州大学;2014年

3 黄开;成骨细胞与诱导剂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4年

4 朱路路;几种化学诱导剂对番茄白粉病抗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5 赵之亭;几种诱导剂诱导大豆对寄生杂草菟丝子的抗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98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498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d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