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丛枝菌根真菌对大豆硒吸收的影响机制

发布时间:2020-01-29 05:45
【摘要】: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最好是通过摄入有机硒补充体内硒含量。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硒的基本机制已经较为深入,但植物的根处于土壤环境中,根际土壤微生物和根共生微生物对植物矿质营养吸收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豆科植物硒吸收的影响机制,选择大豆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共生和非共生组,并分别进行硒处理10天。利用RNA-Seq技术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利用气质联用(GC-MS)对共生植株根系分泌物进行分析,利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对共生体根内类黄酮类次生代谢物质进行分析,研究AMF共生条件下共生大豆根部转录组的变化、共生体根系分泌物和类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的表达差异,得到以下结论:1.AMF共生对大豆硒吸收的影响。通过共生大豆的半致死硒浓度10mg/kg进行处理,培养20d后,AMF共生大豆的浸染率达到28.27%以上。AMF与大豆形成共生后,生物量增加18.9%。半致死硒浓度促进大豆长度增长3.84%,AMF能增强这种作用,增加21.46%,同时也会使非共生大豆生物量增加18.98%,但对共生大豆的生物量影响较小。AMF与大豆形成共生后,硒含量降低,根中从68.025mg/kg降至42.6876mg/kg,叶片硒含量由0.1257mg/kg降至0.1021mg/kg,且硒含量随着AMF浸染率的增加而降低。2.AMF共生和硒对大豆根转录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AMF共生时硒显著地促进了硒代半胱氨酸(SeCys)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腺苷硫酸盐还原酶(Adenosine-5'-phosphosulfate Reductase 3,APR3)和丝氨酸乙酰转移酶(Serine acetyltransferase,Cys E)上调,这可能使得半胱氨酸或硒代半胱氨酸合成增加。硒增加共生大豆根中赤霉素、生长素和分裂素基因表达,促进大豆的生长。硒影响大豆AAA-ATPase 1表达上调1.64倍,增强根系糖类的转运。补硒时,AMF共生促进大豆根Pht1;1和1;3表达,分别增加6.47、5.43倍,增加了大豆磷吸收,但Pht3;1表达下调1.37倍,降低线粒体中磷的交换速率。AMF共生还促进蔗糖合成酶3和4表达上调2.18、3.04倍,增加了蔗糖的代谢速率。大豆Nrt2;4在氮缺乏时表达,加硒后,表达量下降2.08倍,说明硒促进大豆氮吸收和转运。重金属转运类基因表达上调1倍以上,将过量或有毒的物质排出细胞。硒和AMF共生使APS reductase3表达上调接近2倍,增加硒酸盐转化为亚硒酸盐和Se-2,进一步生成半胱氨酸。3.硒对丛枝菌根真菌转录组的影响。硒促进AMF转录组的ABCE1/B6和溶质载体家族的表达上调,加快AMF养分吸收、离子转运及废物排出。AMF中的Ndufs、淀粉磷酸化酶在加硒后表达量增加,会加快线粒体脂肪酸的氧化。硒促进磷酸甘油酸激酶表达增加13.4倍,促进AMF的糖酵解途径,同时增加琥珀酰CoA合成酶、高柠檬酸合酶、丙酮酸脱氢酶和L-乳酸脱氢酶的表达,加快三羧酸循环。硒通过下调AMF热休克蛋白12.22倍的表达量使大豆适应逆境,同时通过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羟基谷胱甘肽水解酶、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表达,影响硒的合成和代谢。控制膜通透性的液泡蛋白8表达下调,说明硒在液泡中的代谢可能受到抑制。4.AMF和硒对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影响。AMF共生时,加硒促进大豆根分泌邻四氯苯醌、十一烷基环戊烷和十六烯增加,而十六烯可以提高磷的溶解度,与铁、钙等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使土壤中的磷释放出来。补硒时,AM显著性促进大豆根分泌壬二酸、苯乙酸和吗啉。大豆根分泌的1,2-二乙基-环十六烷、十七烷(E)-十八碳十一烯酸、2-(3-溴-苯基)-2,3-二氢-异吲哚-1-酮只受AMF共生影响。(9Z,12Z)-十八碳-9,12-二烯酸、十三烷、十三烷酸和四氯邻苯醌的产生与AMF、硒无关。5.AMF和硒对大豆根中类黄酮类的影响。大豆根中类黄酮的主效成分主要是芹菜素O-丙二酰基己糖苷、芹菜素、五甲氧基黄酮、芹菜素5-O-糖苷和单宁,这五种类黄酮含量占据了总含量的80%以上。芹菜素O-丙二酰基己糖苷和芹菜素是主效成分含量最高的两种物质。芹菜素在单独加硒或者共生下,含量都会产生显著性变化,但是在共生时加硒,其含量不再产生显著性变化。芹菜素O-丙二酰基己糖苷、芹菜素5-O-糖苷和五甲氧基黄酮含量不受AMF和硒的影响。AMF抑制共生大豆根部单宁的含量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6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尉婧;殷学仁;李鲜;陈昆松;;热激转录因子调控植物逆境响应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7年01期

2 郑超;李登高;白薇;;植物富含半胱氨酸的类受体激酶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6年11期

3 袁丽君;袁林喜;尹雪斌;秦立强;;硒的生理功能、摄入现状与对策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6年06期

4 廖德华;刘俊丽;刘健健;杨晓峰;陈潇;顾冕;陈爱群;;植物激素响应和调控丛枝菌根共生研究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年06期

5 封晔;;硒肥和AMF对丹参养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6年22期

6 姜英;曾昭海;杨麒生;赵杰;杨亚东;胡跃高;;植物硒吸收转化机制及生理作用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12期

7 左晓宇;梁卓;安晶;潘泽;李鸿彬;;陆地棉GDP-L-半乳糖磷酸化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8 孙建磊;董玉梅;王崇启;肖守华;王晓;李利斌;焦自高;;黄瓜NRT3基因的鉴定和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22期

9 董晨;决登伟;赵秋芳;陈宏良;胡会刚;贾利强;;香蕉淀粉磷酸化酶基因与果实成熟关系的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6年04期

10 朱薇;杨守祥;刘庆;;影响植物富硒因素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俊;丛枝菌根真菌对黄瓜幼苗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调控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史鹏;大豆根瘤表面细菌多样性及其促植物生长和结瘤能力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金丹凤;小分子RNA在豆科植物与微生物共生过程中的表达与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杨海水;宿主植物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共生功能、地理分布及多样性[D];浙江大学;2013年

5 尹俐;含硒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真核表达及抗氧化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曹民杰;拟南芥硫转运蛋白基因SULTR3;1的功能解析和miR395对硫同化通路的调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段建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根内氮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陈慧清;拟南芥β-葡糖苷酶19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初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3 吴晓慧;AMF特异性诱导的磷转运蛋白AsPT1和AsPT4转运受体功能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4 慈凌坤;拟南芥耐硒基因VSE1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李泽锋;一个中国南方野生大豆基因组深度测序及其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6 于海娜;瑞氏木霉T-DNA插入筛选纤维素降解突变株及液泡蛋白分选受体基因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74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574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7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