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黄果柑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防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4 09:14

  本文关键词:黄果柑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防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黄果柑(Citrus cultivar cv. Huangguogan)为试验材料,分离获得42株黄果柑炭疽病病原菌。选取其中8株作为代表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及分子鉴定,初步确定了引起黄果柑果实表皮病害的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以G-6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室内药剂毒力,并通过田间防治研究,为黄果柑该种病害的鉴定及其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以选取的8株病原菌菌株为代表,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接种的8株病原菌株均有病斑产生,并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引起黄果柑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2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全光照条件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58℃处理10min。病原菌菌丝在马铃薯培养基(PDA)上生长最快,日均生长速率达到12.1mm/d,培养基表面产生橘红色的分生孢子堆,产孢量为2.23X 107 spores·mL-1。pH值对于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在pH5-pH11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并产生分生孢子。7种不同的碳源对于病原菌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以葡萄糖、淀粉、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10.22mm/d、 9.91 mm/d、9.85 mm/d。7种不同氮源中以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菌丝生长最快,其次为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13.38 mm/d、12.60 mm/d。不同碳源中产孢量以葡萄糖、甘油最好,产孢量分别达到2.50×105spores·mL-1、 2.17×105spores·mL-1,不同氮源中产孢量以蛋白胨、牛肉膏最好,产孢量分别达到1.19×108 spores·mL-1、4.83×107 spores·mL-1。对于孢子萌发率,以葡萄糖、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孢子萌发率最好。而不同氮源中孢子萌发率均小于清水对照,表明不同氮源对于孢子萌发率均有抑制作用。3药剂室内毒力测定供试的7种杀菌剂中,60%唑醚·代森联(WG)对病原菌菌丝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样10%苯醚甲环唑(WG)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比较强,ECso值分别为17.95μg/mL和68.74μg/mL,其次是25%吡哗醚菌酯(EC),EC50值为186.24μg/mL。4田间防治以20%凯润(EC)2000倍液对于黄果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到了72%,其次为60%百泰(WG)1500倍液、10%世高(WG)2000倍液和10%苯醚甲环唑(WG)10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60%、65.8%、50%。从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治药效的比较得出,室内毒力测定为田间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指导作用,但是与实际田间防治药效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田间自然环境、田间气候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药剂选择应以田间实际效果为主。
【关键词】:黄果柑 炭疽病 分离鉴定 毒力测定 田间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6.6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13
  • 1.1 柑橘炭疽病的病状11-12
  • 1.1.1 叶片11
  • 1.1.2 枝梢11
  • 1.1.3 成熟果实11-12
  • 1.1.4 花、果梗12
  • 1.2 研究现状12-13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14
  • 3 材料与方法14-20
  • 3.1 材料14-15
  • 3.1.1 病原菌14
  • 3.1.2 供试果实14
  • 3.1.3 供试培养基14-15
  • 3.1.4 供试药剂15
  • 3.2 试验方法15-20
  • 3.2.1 病害症状的观察及发病率调查15-16
  • 3.2.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16-17
  • 3.2.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17-18
  • 3.2.4 室内毒力测定18-19
  • 3.2.5 田间防治19-20
  • 4 结果与分析20-30
  • 4.1 病害症状观察发及病率调查20-21
  • 4.1.1 病害症状观察20-21
  • 4.1.2 发病率调查21
  • 4.2 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21-24
  • 4.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21
  • 4.2.2 致病性测定21-22
  • 4.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22
  • 4.2.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22-24
  • 4.3 生物学特性研究24-29
  • 4.3.1 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24-25
  • 4.3.2 pH值对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25-26
  • 4.3.3 不同氮源对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26-27
  • 4.3.4 不同碳源对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27-28
  • 4.3.5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28
  • 4.3.6 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28-29
  • 4.3.7 病原菌的致死温度测定29
  • 4.4 不同药剂对黄果柑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29
  • 4.5 田间防治29-30
  • 5 讨论30-32
  • 5.1 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30-31
  • 5.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31-32
  • 5.3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32
  • 5.4 田间防治32
  • 6 小结32-33
  • 参考文献33-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美琼;吴传明;李芸;刘兆发;;冕宁县黄果柑开花结果调查[J];四川林勘设计;2010年01期

2 张伯雍;陆定才;;黄果柑[J];四川果树;1974年Z1期

3 杨世杰;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的黄果柑[J];中国柑桔;1991年03期

4 陈永江;肖文龙;;黄果柑保鲜防腐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1992年05期

5 熊博;汪志辉;廖凤玲;范茜茜;李立佼;王晓晓;;钙对黄果柑果实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6 汪志辉;刘世福;严巧巧;蒋凌萍;;石棉县黄果柑生物学特性调查与差异株系比较[J];北方园艺;2011年14期

7 严巧巧;汪志辉;吴世磊;王雪飞;蒲雪荔;;石棉黄果柑叶片苔藓的田间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12年23期

8 杨世杰;;稀有的黄果柑古树[J];植物杂志;1987年05期

9 王大华;李天眷;潘承泉;熊蜀川;;汉源晚熟黄果柑的生物学性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10 王大华,李天眷;黄果柑优良株系——桂晚柑的选育[J];中国柑桔;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志辉;熊博;王雪飞;廖凤玲;;‘黄果柑'高品质化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A];现代果树示范区创建暨果树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万龙 杜文君 记者 宋李莉;黄果柑 亩产收入近万元[N];雅安日报;2006年

2 本报通讯员 周万龙邋记者 宋李莉;石棉黄果柑卖得欢 销售收入逾千万[N];雅安日报;2007年

3 熊蕊 周万龙 本报记者 王飞;一个黄果柑的甜蜜之路[N];四川日报;2010年

4 王春涛 记者 黄瑾;石棉县对黄果柑示范片标准化管理进行补贴[N];雅安日报;2010年

5 廖琴 记者 张婧;风景这边独好[N];雅安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东;四川石棉黄果柑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N];中国质量报;2011年

7 记者 彭华;2万余株“摇钱树”安家先锋藏族乡[N];雅安日报;2007年

8 周万龙邋记者 罗光德;“藏彝走廊”凸现现代农业“新模式”[N];雅安日报;2007年

9 黄瑾;科技特派员助农搭上致富车[N];雅安日报;2008年

10 周万龙 记者 熊蕊;金黄的果实甜在心头[N];雅安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婷婷;黄果柑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防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熊博;石棉黄果柑果实粒化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冯秋平;黄果柑不同株系比较与提高果实品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蒋黎黎;石棉黄果柑壮果钾肥的最佳施用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王雪飞;黄果柑的亲本及黄果柑与不知火的亲缘关系探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6 严巧巧;石棉黄果柑叶片苔藓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7 蒲雪荔;石棉黄果柑增糖降酸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黄果柑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防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5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0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