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小麦分蘖相关基因TaMOC1-Ls的分离与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4 14:04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决定的机理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分蘖决定了小麦的株型和产量,是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前期工作中,我们已证实TaD27s通过影响独脚金内酯合成进而影响小麦的分蘖数目。在TaD27-RNAi腋芽转录组数据中,一个GRAS家族基因在转基因腋芽中较野生型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其序列与水稻中的OsMOC1及小麦TaMOC1s同源性较高,因此我们推测其可能参与小麦分蘖数目的调控。为理解小麦分蘖的分子机理,本研究对该基因进行了分离,并将其命名为TaMOC1-Ls基因,进而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TaMOC1-Ls位于6号染色体,具有三个等位基因,分别是TaMOC1-L-A、TaMOC1-L-B和TaMOC1-L-D。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TaMOC1-L-A、TaMOC1-L-B和TaMOC1-L-D与OsMOC1和TaMOC1s同源性均高于60%。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TaMOC1-Ls属于LAS亚家族,与OsMOC1和TaMOC1s均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TaMOC1-Ls在小麦单棱期茎尖、二...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小麦分蘖相关基因TaMOC1-Ls的分离与功能分析


茎尖分生组织的组织学分析(Jhonetal.,2000)

小麦,转基因,野生型


小麦分蘖相关基因TaMOC1-Ls的分离与功能分析283结果与分析3.1TaMOC1-Ls的克隆前期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TaD27s调控小麦分蘖的数目(Zhaoetal.,2020)。通过进一步转录数据分析,发现一个GRAS家族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该基因在TaD27-RNAi转基因腋芽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图3-1),暗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小麦分蘖数目的调控。我们将其序列在小麦数据库http://plants.ensembl.org/Triticum_aestivum/Info/Index中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在小麦6号染色体A、B、D上分别存在一个拷贝,且均与TaMOC1s的同源性较高,因此我们将它们分别命名为TaMOC1-L-A、TaMOC1-L-B和TaMOC1-L-D。图3-1TaMOC1-Ls在TaD27-RNAi转基因和野生型小麦中的表达水平分析Fig.3-1ExpressionlevelofTaMOC1-LsinTaD27-RNAiandwild-typewheatplants根据比对出的序列,设计特异片段的引物,以科农199单棱期的茎尖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TaMOC1-L-A的CDS全长为1,179bp,编码393个氨基酸残基;TaMOC1-L-B的CDS全长为1,188bp,编码396个氨基酸残基;TaMOC1-L-D的CDS全长为1,188bp,编码396个氨基酸残基。它们的基因组序列都只含有外显子,没有内含子(图3-2)。

家族,聚类分析,基因,小麦


小麦分蘖相关基因TaMOC1-Ls的分离与功能分析30图3-3GRAS基因家族的聚类分析小麦(Triticumaestivum),粳稻(OryzasativaJaponica),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高粱(Sorghumbicolor)中GRAS家族的聚类分析。Fig.3-3ClusteranalysisofGRASfamilyGRASfamilyproteinsinTriticumaestivum,OryzasativaJaponica,ArabidopsisthalianaandSorghumbicolor.我们将TaMOC1-L-A、TaMOC1-L-B、TaMOC1-L-D与TaMOC1-A、TaMOC1-B、TaMOC1-D以及OsMOC1蛋白以及玉米等物种中的LAS亚家族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TaMOC1-Ls与TaMOC1s、OsMOC1蛋白同源性均高于60%(图3-4A)。特别值得注意的是TaMOC1-Ls比TaMOC1s的N端缺少了25个氨基酸序列,暗示其功能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旱和盐胁迫下水稻品种的双重耐性差异[J]. 李姝晋,朱建清,叶小英,王丽华,宋永燕,王贺正.  西南农业学报. 2005(02)

硕士论文
[1]小麦分蘖相关基因TaMOC1的分离及功能分析[D]. 涂田莉.山东农业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342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342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