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指标的森林碳汇评价 ——以杉木、桉树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8 09:39
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逐渐升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变得愈发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可以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但是评价森林固碳效益时,选用碳储量作为评价指标不能体现出固碳时间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森林经营决策也不能与森林伐后木质林产品的生命周期相结合。为此,本研究提出了更加全面科学的固碳效益指标—吨年(Ton-year),定义吨年为综合考虑了林分固碳数量与固碳时间的森林固碳效益评价指标,其数学意义为森林连年固碳量乘以各部分碳被固定年数的累加,如林分固持1吨碳1年,则为1吨年;固持1吨碳10年或固持10吨碳1年,均为10吨年。对比碳储量,吨年指标综合考虑了固碳时间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将森林固碳效益的计量与林产品生命周期长度有机结合起来,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考虑固碳效益,给人工林经营管理和生产实践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地点,选择杉木、桉树两个树种为研究对象,以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15年3期一类连续清查资料和部分实地调查测量的数据作为计算基础。具体以各林场的标准地划分为基础,将295块杉木样地和...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杉木林分每公顷蓄积预测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图2桉树林分每公顷蓄积预测Fig.2VolumepredictionofEucalyptusrobustaSmithplantationperhectare3.2林分吨年测算结果3.2.1杉木和桉树林分林木吨年本研究设定林分林木及后续木质林产品两个固碳库,若林分为薪炭林或其后续木质林产品作为木质燃料,则会通过燃烧以CO2的形式将林分固持的碳返还回大气之中,此时林产品并没有起到继续固碳的作用,其吨年数值为0,仅考虑林木吨年值。关于杉木与桉树林分林木吨年指标的具体计算,首先以两树种蓄积生长模型的预测结果为计算基础,通过生物量因子转换法中的IPCC法计算出林分各时期碳储量,作为进一步计算吨年指标的数据基矗然后与固碳时间相结合,通过吨年指标计算公式进一步计算得出各树种预测期内的每公顷林木吨年值,具体包括代表林木固碳效益总量的每公顷林木吨年,代表固碳效益的林木年均吨年,代表增长速度的吨年连年生长量,具体结果如表5-6所示:
基于新指标的森林固碳评价——以杉木、桉树为例24图3不同生命周期木质林产品杉木林分年均吨年对比Fig.3comparisonoftheaverageannualton-yearofCunninghamialanceolataplantationstandsforwoodforestproductswithdifferentlifecycles图4不同生命周期木质林产品桉树林分年均吨年对比Fig.4comparisonoftheaverageannualton-yearofEucalyptusrobustaSmithplantationstandsforwoodforestproductswithdifferentlifecycles结合表8-9和图3-4可以发现,当木质林产品生命周期延长至一定水平时,两树种开始出现年均吨年的峰值。而在两树种之间规律又略有不同,首先,桉树的年均吨年峰值在20年林产品生命周期水平下已经出现,杉木则在林产品生命周期到40年水平时才出现峰值;其次,各生命周期水平下的桉树的年均吨年数值均大于杉木,如当林产品生命周期均为100年时,桉树年均吨年值为971.73t·a,远大于杉木的126.14t·a。原因在于相比杉木,桉树有以下3个特点:(1)生长速度较快,可以在前期累积较为可观的碳储量。(2)生长周期要短,虽然意味着固碳时间也会较短,吨年值总量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代表固碳效率的年均吨年值会大于杉木。(3)林木生物量含碳率、林木生物量转换系数和木材密度均大于杉木,说明同样蓄积的桉树林固碳的质量要比杉木林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森林及林产品碳科学研究进展与前瞻[J]. 陈家新,杨红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2]关于我国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J]. 盛炜彤.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1)
[3]中国人工林经营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追求木材产量的单一目标经营转向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效益的多目标经营[J]. 刘世荣,杨予静,王晖. 生态学报. 2018(01)
[4]云南思茅松碳汇造林项目减排量、经济价值及其敏感性分析[J]. 曹先磊,张颖. 生态环境学报. 2017(02)
[5]中国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J]. 王红彦,左旭,王道龙,毕于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2)
[6]关于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思考[J]. 朱教君,张金鑫. 科学. 2016(04)
[7]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J]. 彭娓,李凤日,贾炜玮,高慧淋. 植物研究. 2015(04)
[8]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固碳能力估算及其区域特征[J]. 刘魏魏,王效科,逯非,欧阳志云.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9)
[9]木材的生命周期与碳汇的关系分析[J]. 吴智慧. 家具. 2015(02)
[10]森林经营主体的碳汇供给潜力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朱臻,沈月琴,徐志刚,吴伟光,宁可,王志强. 自然资源学报. 2014(12)
博士论文
[1]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 韩爱惠.北京林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广西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D]. 何芸.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
[2]鲁中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侧柏、赤松、刺槐生长分析与模拟[D]. 罗军伟.山东农业大学 2017
[3]长白落叶松碳含量遗传变异及高固碳种源与家系选择[D]. 贾庆彬.东北林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76325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杉木林分每公顷蓄积预测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图2桉树林分每公顷蓄积预测Fig.2VolumepredictionofEucalyptusrobustaSmithplantationperhectare3.2林分吨年测算结果3.2.1杉木和桉树林分林木吨年本研究设定林分林木及后续木质林产品两个固碳库,若林分为薪炭林或其后续木质林产品作为木质燃料,则会通过燃烧以CO2的形式将林分固持的碳返还回大气之中,此时林产品并没有起到继续固碳的作用,其吨年数值为0,仅考虑林木吨年值。关于杉木与桉树林分林木吨年指标的具体计算,首先以两树种蓄积生长模型的预测结果为计算基础,通过生物量因子转换法中的IPCC法计算出林分各时期碳储量,作为进一步计算吨年指标的数据基矗然后与固碳时间相结合,通过吨年指标计算公式进一步计算得出各树种预测期内的每公顷林木吨年值,具体包括代表林木固碳效益总量的每公顷林木吨年,代表固碳效益的林木年均吨年,代表增长速度的吨年连年生长量,具体结果如表5-6所示:
基于新指标的森林固碳评价——以杉木、桉树为例24图3不同生命周期木质林产品杉木林分年均吨年对比Fig.3comparisonoftheaverageannualton-yearofCunninghamialanceolataplantationstandsforwoodforestproductswithdifferentlifecycles图4不同生命周期木质林产品桉树林分年均吨年对比Fig.4comparisonoftheaverageannualton-yearofEucalyptusrobustaSmithplantationstandsforwoodforestproductswithdifferentlifecycles结合表8-9和图3-4可以发现,当木质林产品生命周期延长至一定水平时,两树种开始出现年均吨年的峰值。而在两树种之间规律又略有不同,首先,桉树的年均吨年峰值在20年林产品生命周期水平下已经出现,杉木则在林产品生命周期到40年水平时才出现峰值;其次,各生命周期水平下的桉树的年均吨年数值均大于杉木,如当林产品生命周期均为100年时,桉树年均吨年值为971.73t·a,远大于杉木的126.14t·a。原因在于相比杉木,桉树有以下3个特点:(1)生长速度较快,可以在前期累积较为可观的碳储量。(2)生长周期要短,虽然意味着固碳时间也会较短,吨年值总量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代表固碳效率的年均吨年值会大于杉木。(3)林木生物量含碳率、林木生物量转换系数和木材密度均大于杉木,说明同样蓄积的桉树林固碳的质量要比杉木林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森林及林产品碳科学研究进展与前瞻[J]. 陈家新,杨红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2]关于我国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J]. 盛炜彤.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1)
[3]中国人工林经营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追求木材产量的单一目标经营转向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效益的多目标经营[J]. 刘世荣,杨予静,王晖. 生态学报. 2018(01)
[4]云南思茅松碳汇造林项目减排量、经济价值及其敏感性分析[J]. 曹先磊,张颖. 生态环境学报. 2017(02)
[5]中国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J]. 王红彦,左旭,王道龙,毕于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2)
[6]关于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思考[J]. 朱教君,张金鑫. 科学. 2016(04)
[7]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J]. 彭娓,李凤日,贾炜玮,高慧淋. 植物研究. 2015(04)
[8]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固碳能力估算及其区域特征[J]. 刘魏魏,王效科,逯非,欧阳志云.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9)
[9]木材的生命周期与碳汇的关系分析[J]. 吴智慧. 家具. 2015(02)
[10]森林经营主体的碳汇供给潜力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朱臻,沈月琴,徐志刚,吴伟光,宁可,王志强. 自然资源学报. 2014(12)
博士论文
[1]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 韩爱惠.北京林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广西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D]. 何芸.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
[2]鲁中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侧柏、赤松、刺槐生长分析与模拟[D]. 罗军伟.山东农业大学 2017
[3]长白落叶松碳含量遗传变异及高固碳种源与家系选择[D]. 贾庆彬.东北林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76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576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