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种子携带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5 15:08
大豆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历史。而大豆种子携带的微生物会影响种子贮存、种子萌发和健康,严重的会造成病害流行,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对大豆种传病害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分析意义重大。本试验利用常规种子带菌检测技术对全国20个省份的67份大豆主栽品种的种子携带真菌情况进行鉴定;利用多重RT-PCR技术对全国疑似携带病毒的大豆种子进行大豆种子花叶病毒(SMV)和菜豆荚斑驳病毒(BPMV)检测;利用常规种子带菌检测技术对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14份大豆主栽品种种子携带细菌进行鉴定;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来自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14份大豆主栽品种种子携带微生物的多样性,并将其与常规分离鉴定结果进行了联合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常规种子带菌检测技术并结合传统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我国大豆种子携带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取得结果如下:67份大豆样品共分离到2605个菌株,检测出27属56种,分离到的属包括镰孢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枝孢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等,占总分离菌数的70%以上。在种子...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大豆种传病害研究进展
1.1 大豆种传病害研究进展
1.1.1 真菌性种传病害
1.1.2 细菌性种传病害
1.1.3 病毒性种传病害
1.2 常规种子带菌检测技术
1.2.1 肉眼检验法
1.2.2 分离培养检验法
1.2.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现状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中的应用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原生物中的应用
1.4 大豆种传病害的防治
1.4.1 田间防治
1.4.2 种子处理
1.5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我国大豆种子携带微生物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大豆种子携带真菌检测
2.1.3 大豆种子携带病毒检测
2.1.4 大豆种子携带细菌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豆种子携带真菌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2.2.2 我国各地不同大豆品种的带菌率统计
2.2.3 大豆种子表面携带真菌多样性
2.2.4 大豆种皮携带真菌多样性
2.2.5 大豆种子内部携带真菌多样性
2.2.6 大豆种子携带病毒的鉴定
2.2.7 大豆种子携带细菌的鉴定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微生物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大豆种子
3.1.2 试验方法
3.1.3 分析流程
3.1.4 测序数据处理
3.1.5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3.1.6 样品多样性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预处理
3.2.2 OTU分析
3.2.3 物种分布情况
3.2.4 样品复杂度分析
3.2.5 多样品比较分析
3.2.6 组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性检验
3.2.7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我国大豆种子携带微生物多样性
4.2 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微生物多样性
4.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原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J]. 刘永杰,王渊,付强,金子懿. 口岸卫生控制. 2019(01)
[2]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应用与进展[J]. 艾铄,张丽杰,肖芃颖,张晓凤,邢志林.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9)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大豆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J]. 朱琳,曾椿淋,李雨青,俞冰倩,高凤,魏巍,许艳丽. 大豆科学. 2017(03)
[4]北京地区主栽西瓜品种种子携带真菌检测及鉴定[J]. 耿丽华,宋顺华,芦钰,史越,徐秀兰. 植物保护. 2017(03)
[5]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的研究进展[J]. 李凯,智海剑. 大豆科学. 2016(04)
[6]进境大豆种子上菜豆荚斑驳病毒和大豆花叶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J]. 沈建国,高芳銮,蔡伟,金晶,廖富荣,吴祖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4)
[7]河北省大豆种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赵璇,金素娟,李占军,牛宁,王玉岭. 河北农业科学. 2015(04)
[8]25%氰烯菌酯(劲护)悬浮剂浸种对稻种安全性及防病效果研究[J]. 祝燕丽,黄劲松,董涛海.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4)
[9]不同油菜品种种子带菌检测[J]. 宋培玲,李子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02)
[10]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J]. 代瑞平,刘海. 大豆科技. 2011(01)
硕士论文
[1]新型大豆生物种衣剂SN102的研制及田间防效研究[D]. 刘睿.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应用PCR-RFLP和巢式PCR检测黄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arinum)[D]. 陈微.东北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6005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大豆种传病害研究进展
1.1 大豆种传病害研究进展
1.1.1 真菌性种传病害
1.1.2 细菌性种传病害
1.1.3 病毒性种传病害
1.2 常规种子带菌检测技术
1.2.1 肉眼检验法
1.2.2 分离培养检验法
1.2.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现状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中的应用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原生物中的应用
1.4 大豆种传病害的防治
1.4.1 田间防治
1.4.2 种子处理
1.5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我国大豆种子携带微生物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大豆种子携带真菌检测
2.1.3 大豆种子携带病毒检测
2.1.4 大豆种子携带细菌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豆种子携带真菌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2.2.2 我国各地不同大豆品种的带菌率统计
2.2.3 大豆种子表面携带真菌多样性
2.2.4 大豆种皮携带真菌多样性
2.2.5 大豆种子内部携带真菌多样性
2.2.6 大豆种子携带病毒的鉴定
2.2.7 大豆种子携带细菌的鉴定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微生物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大豆种子
3.1.2 试验方法
3.1.3 分析流程
3.1.4 测序数据处理
3.1.5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3.1.6 样品多样性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预处理
3.2.2 OTU分析
3.2.3 物种分布情况
3.2.4 样品复杂度分析
3.2.5 多样品比较分析
3.2.6 组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性检验
3.2.7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我国大豆种子携带微生物多样性
4.2 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微生物多样性
4.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原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J]. 刘永杰,王渊,付强,金子懿. 口岸卫生控制. 2019(01)
[2]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应用与进展[J]. 艾铄,张丽杰,肖芃颖,张晓凤,邢志林.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9)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大豆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J]. 朱琳,曾椿淋,李雨青,俞冰倩,高凤,魏巍,许艳丽. 大豆科学. 2017(03)
[4]北京地区主栽西瓜品种种子携带真菌检测及鉴定[J]. 耿丽华,宋顺华,芦钰,史越,徐秀兰. 植物保护. 2017(03)
[5]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的研究进展[J]. 李凯,智海剑. 大豆科学. 2016(04)
[6]进境大豆种子上菜豆荚斑驳病毒和大豆花叶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J]. 沈建国,高芳銮,蔡伟,金晶,廖富荣,吴祖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4)
[7]河北省大豆种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赵璇,金素娟,李占军,牛宁,王玉岭. 河北农业科学. 2015(04)
[8]25%氰烯菌酯(劲护)悬浮剂浸种对稻种安全性及防病效果研究[J]. 祝燕丽,黄劲松,董涛海.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4)
[9]不同油菜品种种子带菌检测[J]. 宋培玲,李子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02)
[10]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J]. 代瑞平,刘海. 大豆科技. 2011(01)
硕士论文
[1]新型大豆生物种衣剂SN102的研制及田间防效研究[D]. 刘睿.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应用PCR-RFLP和巢式PCR检测黄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arinum)[D]. 陈微.东北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6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68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