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气候变化对赞比亚主要粮食作物潜在适宜分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9 07:37

  本文关键词:气候变化对赞比亚主要粮食作物潜在适宜分布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气候变化 农业危机 赞比亚 MCE-GIS作物生态适宜性模型 潜在适宜性


【摘要】: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挑战,会强烈影响已经脆弱的赞比亚农业,加剧赞比亚的粮食危机。本研究以国家为尺度,选取影响赞比亚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的气候和土壤地形因子。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多标准评价方法(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CE)为主要技术手段。研究赞比亚主要粮食作物:玉米(Zea mays)、木薯(Manihot esculenta)、高粱(Sorghum bicolor)、谷子(Setaria italica)在当前和未来(2080s)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宜种植区变化。每种作物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划分为五个等级:最适宜等级、适宜等级、中等适宜等级、不适宜等级、最不适宜等级。并对其每种作物不同适宜等级区域和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当前气候条件下,赞比亚的玉米、木薯、高粱、谷子的潜在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海拔200-1500 m、降雨范围为800-1000 mm的农业区域,此区域呈条带状一直从国家的西部延伸到东部。(2)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升温将使玉米的潜在适宜性在东部省,西部省、南部省的大部分地区降低,相反地,北部省、西北省在高海拔地区,玉米的潜在适宜性将会有所升高。木薯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域将扩大到除了南部边缘外的几乎赞比亚全国范围。高粱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域将由国家的南部向北部的高海拔地区迁移。同时谷子主要潜在适宜范围为自西北到东北的条带状区域,亦表现出了向赞比亚北部高海拔地区的缩减趋势。(3)2080s赞比亚境内2℃的升温将对各种作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当前气候条件下,赞比亚玉米、木薯、高粱、谷子的潜在适宜区域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66.8%,65.0%,55.2%,69.7%;而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这些面积比例分别是48.6%,84.0%,55.5%,56.1%,就此面积变化来看,在未来升温、增雨的影响下,赞比亚最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潜在适宜面积急剧减少,减少的比例会达到18.2%,谷子的潜在适宜面积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高粱将会保持原有的潜在适宜面积,而木薯潜在适宜面积比例可能升高19%。
【关键词】:气候变化 农业危机 赞比亚 MCE-GIS作物生态适宜性模型 潜在适宜性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引言7-22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7-12
  • 1.1.1 气候背景7-8
  • 1.1.2 世界及非洲粮食安全问题8-11
  • 1.1.3 选题意义11-12
  • 1.2 研究区域12-15
  • 1.2.1 赞比亚地理及气候概况12-13
  • 1.2.2 赞比亚农业概况13-15
  • 1.3 作物填图15-19
  • 1.3.1 精确农业与信息农业技术15-18
  • 1.3.2 作物填图系统技术及原理18-19
  • 1.4 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平台的多标准评价方法(MULTI-CRITERIA EVALUATION,MCE)19-20
  • 1.5 研究目的20-22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2-28
  • 2.1 参评因子选取22
  • 2.2 数据收集22-23
  • 2.2.1 气象数据22-23
  • 2.2.2 土壤和地形数据23
  • 2.3 多标准评价23-28
  • 2.3.1 赞比亚四种作物各因子适宜等级划分23-27
  • 2.3.2 参评因子权重值确定27-28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28-43
  • 3.1 赞比亚玉米各参评因子适宜等级划分28-30
  • 3.2 赞比亚玉米的潜在适宜种植区域30-31
  • 3.3 赞比亚木薯各参评因子适宜等级划分31-33
  • 3.4 赞比亚木薯的潜在适宜种植区域33-35
  • 3.5 赞比亚高粱各参评因子适宜等级划分35-37
  • 3.6 赞比亚高粱的潜在适宜种植区域37-38
  • 3.7 赞比亚谷子各参评因子适宜等级划分38-40
  • 3.8 赞比亚谷子的潜在适宜种植区域40-43
  • 第四章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50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辉,陶于祥;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年04期

2 张可佳;气候变化不可逆转吗[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1年10期

3 高广生;气候变化的本质与应对策略[J];今日国土;2002年Z2期

4 殷永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5 高云;毛留喜;程磊;;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3年12期

6 雷 Wen,查尔斯 A.Lin;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7 ;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负面为主[J];安全与健康;2003年05期

8 石缎花,David A King;气候变化科学:适应,减缓,还是漠视?[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9 邹晶;一次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研讨会[J];世界环境;2004年06期

10 石莉;新计算机模型再现千年气候变化信息[J];海洋信息;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迎;;把握中国在气候变化上核心利益[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2 沈永平;;加强与媒体的紧密合作扩大气候变化科学信息的普及与传播[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3 车振学;杜学胜;周康军;;气候变化对黄河防洪抗旱带来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徐寅杰;林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体系建设[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彭黎明;;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的调查[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6 王海华;刘春兰;陈操操;李铮;;加州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7 许慧慧;施烨闻;钱海雷;金奇昂;张莉君;张江华;郭常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庆先;;注重培养建设一支稳定、专业、持续的外交谈判队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9 王长科;;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10 赵艳霞;;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资料、成果共享[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贤纬;气候变化与金融业(下)[N];中国气象报;2005年

2 赵艳红;我国将设最高气候应对指挥部[N];北京商报;2007年

3 张静;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项目将启动[N];中国财经报;2007年

4 战雪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今起实施[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中和;我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记者 赵庆国;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黄勇;驱散气候变化梦魇[N];中国环境报;2007年

8 黄勇;中国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危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9 柳艳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迈出坚实步伐[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黄勇;联大首次举行气候变化专题辩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t熺,

本文编号:880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880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c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