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18种常见行道树滞尘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9:16
本文关键词:大连市18种常见行道树滞尘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绿化植被 滞尘量 叶面尘粒径 叶表皮亚显微特征
【摘要】:大气污染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产物,空气污染物成分复杂,其中颗粒物是最主要的成分。城市绿化树种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其中植物叶片的滞尘作用被确认已久。大连市作为中国首批生态旅游城市,近年来却也时常受到大气污染的困扰。本文通过对在大连市区内采集的18种常见行道树的叶片,分别进行叶片滞尘量的测定、叶面尘粒径分析和叶面显微结构观察,对这些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进行了研究。经分析,结果如下:滞尘量结果显示,滞尘量的基本规律是针叶树阔叶树灌木,针叶树以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为优;阔叶树的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 Moench)和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Aiton)Willd.)较好,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L.f.pendula(Spach)Hort.ex Loudon)、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和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的滞尘量很少;灌木的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var.atropurpurea Chenault)最好,小叶黄杨(Buxus rugulosa Hatus.)其次。同株植物不同高度的叶片滞尘量不同,滞尘量与高度的变化呈负相关。这种现象在大型乔木上表现较明显,小乔木影响不大;针叶树比阔叶树明显,且下降的幅度也比阔叶树大。植物叶片的着生角度对滞尘能力也有一定影响,0°-60°的滞尘量最少,60°-120°范围内的叶片滞尘量最多。粒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的叶面尘粒径特征不同,在分布上大多数呈近似正态分布,有“双峰”和“单峰”之分,双峰多见于灌木,单峰多见于阔叶乔木;根据粒径累积分布,确定植物叶片对每种粒径范围的颗粒物都有吸附能力;平均粒径的数值显示灌木更偏于对大粒径颗粒物的吸附,阔叶乔木则针对小粒径颗粒物。探究叶片结构与滞尘能力的关系的结果显示,二球悬铃木、紫叶李、紫叶小檗的叶片结构最利于滞尘、国槐、龙爪槐和女贞平滑的叶表面导致它们的滞尘能力较弱;覆有蜡质层的小叶黄杨可以吸附有机气体。通过测定叶片滞尘量、分析叶面尘粒径及观察叶片扫描电镜显微结构,认为针叶树+阔叶树+灌木的组合是最好的滞尘组合,阔叶树+灌木的组合其次,而单一的树种配置会导致单一的滞尘效果,不利于颗粒物的吸附。因此在城市绿化时,尤其是重污染区域,可以将雪松作为栽种首选,配以加拿大杨或二球悬铃木,灌木以紫叶小檗为主,滞尘效果将非常明显。
【关键词】:城市绿化植被 滞尘量 叶面尘粒径 叶表皮亚显微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7.1;X51;X1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文献综述10-20
- 1.1 城市绿化植被10-12
- 1.1.1 城市绿化植被的发展史10
- 1.1.2 城市绿化植被的作用10-12
- 1.1.3 城市植被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2
- 1.2 城市空气污染12-16
- 1.2.1 城市空气污染物的种类12-14
- 1.2.2 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14-15
- 1.2.3 城市空气污染的危害15-16
- 1.3 植物的滞尘作用16-18
- 1.3.1 植物滞尘的机理16-17
- 1.3.2 植物滞尘的成效17
- 1.3.3 植物滞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7-18
-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18-19
-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18
- 1.4.2 技术路线18-19
- 1.5 本研究的创新19-20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0-25
- 2.1 实验仪器20
- 2.2 实验试剂20
- 2.3 样品采集20-23
- 2.3.1 采样地点的选择20-21
- 2.3.2 采样树种的选择21-23
- 2.3.3 采样时间23
- 2.3.4 采样方法23
- 2.4 测定方法23-25
- 2.4.1 滞尘量的测定23
- 2.4.2 叶面尘粒径分析23-24
- 2.4.3 植物叶片扫描电镜显微结构观察24-25
- 3 植物叶片滞尘量的研究25-38
- 3.1 同一地点不同树种滞尘量的研究25-29
- 3.2 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点的滞尘量的研究29-32
- 3.3 不同高度植物叶片滞尘量的研究32-35
- 3.4 不同着生角度叶片滞尘量的研究35-37
- 3.5 小结37-38
- 4 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粒径特征研究38-46
- 4.1 叶面尘粒度的分布38-43
- 4.2 叶面尘粒度的累积43-44
- 4.3 小结44-46
- 5 植物叶片结构与滞尘能力的关系46-57
- 5.1 叶表面被毛与滞尘能力53-54
- 5.2 叶表面凹凸与滞尘能力54-55
- 5.2.1 叶表面褶皱54
- 5.2.2 叶表面网格54
- 5.2.3 叶表面沟状54-55
- 5.2.4 叶表面孔穴55
- 5.3 叶表面蜡质与滞尘能力55-56
- 5.4 气孔与滞尘能力56-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博文,刘建军,王得祥,侯琳;陕西20种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3年04期
2 程政红,吴际友,刘云国,李洪泽,熊义思,李红甫,李力;岳阳市主要绿化树种滞尘效应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04年02期
3 陈芳;周志翔;郭尔祥;叶贞清;;城市工业区园林绿地滞尘效应的研究——以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4 高金晖;王冬梅;赵亮;王多栋;;植物叶片滞尘规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冯朝阳;高吉喜;田美荣;林栋;吕世海;刘尚华;;京西门头沟区自然植被滞尘能力及效益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6 刘霞;李海梅;李想;王福斌;;青岛市城阳区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研究[J];北方园艺;2008年04期
7 宋丽华;赖生渭;石常凯;;银川市几种针叶绿化树种的春季滞尘能力比较[J];中国城市林业;2008年03期
8 杨瑞卿;肖扬;;徐州市主要园林植物滞尘能力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9 陶玲;任s,
本文编号:883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88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