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释放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防治橡副珠蜡蚧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田间释放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防治橡副珠蜡蚧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天然橡胶 橡副珠蜡蚧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 空间分布型 聚集分布 寄生率 虫口减退率 防治效果
【摘要】:橡胶树是原产于南美洲的多年生高大落叶乔木,天然橡胶是橡胶树分泌的乳胶经凝固、加工而制得。它与一般的工业原料不同,它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天然橡胶和煤炭、石油和钢铁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工业原料。我国作为天然橡胶第一消费大国和第一进口大国,约80%依赖进口。 近年来,天然橡胶产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橡胶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与危害也日趋严重,这制约着天然橡胶的稳产和高产。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是橡胶树介壳虫中危害较为严重、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一种,它能严重危害橡胶幼苗和成龄树,造成叶片枯黄、脱落甚至死亡,它的繁殖能力极强,每头雌成蚧可产卵1345粒。橡副珠蜡蚧对橡胶的危害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橡胶植株的叶片和嫩枝的汁液,此外该虫还分泌富含大量氨基酸和糖分的蜜露,从而诱发煤烟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胶树的光合作用。一直以来,橡副珠蜡蚧的主要防治手段还是依靠喷洒化学农药,但是由于其体壁具有坚硬的外壳,加上橡胶树高大,因此对橡副珠蜡蚧的防治难度较大,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施用浓度和频率的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也对其天敌造成伤害。利用天敌防治橡副珠蜡蚧,从生态角度对害虫进行防治,强调生态平衡,生物防治已成为害虫防治发展的趋势。 自然界中橡副珠蜡蚧的天敌很多,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and Huang)是一种在田间种群数量较大的寄生性天敌,该蜂内寄生于橡副珠蜡蚧成虫。本试验对橡副珠蜡蚧空间分布型、不同放蜂密度对跳小蜂寄生率以及其校正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以及被寄生的橡副珠蜡蚧成蚧空间分布型,两种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即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以及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寄生对象选择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2.在开割胶园内,当放蜂密度分别为1个放蜂器/666.7m2(Ⅰ,约1724头)、两个放蜂器/666.7m2(Ⅱ,约3448头)、四个放蜂器/666.7m2(Ⅲ,约6896头)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均大于30%,而其对介壳虫的校正防效均大于39%;当放蜂密度为Ⅲ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和校正防治效果均为最好,其寄生率为47.96%,较放蜂前增加了3.22倍,其校正防治效果高达64.21%。 3.在中苗胶园内,当放蜂密度分别为1个放蜂器/666.7m2(Ⅰ,约1936头)、两个放蜂器/666.7m2(Ⅱ,约3872头)、四个放蜂器/666.7m2(Ⅲ,约7744头)时,放蜂90d后跳小蜂寄生率均高于27%,对介壳虫的校正防效均大于30%;当放蜂密度为Ⅲ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和校正防治效果均达到最大值,其寄生率接近40%,较放蜂前增长了2.69倍,校正防治效果在43%左右。 4.在小苗胶园内,当放蜂密度分别为1个放蜂器/666.7m2(Ⅰ,约1856头)、两个放蜂器/666.7m2(Ⅱ,约3712头)、四个放蜂器/666.7m2(Ⅲ,约7424头)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均大于24%,虽然寄生率不是很高,但是显著高于对照,而其对介壳虫的校正防效均大于27%,也:当放蜂密度为Ⅲ时、放蜂90d后,跳小蜂的寄生率和校正防治效果均为最好,其寄生率为32.79%,较放蜂前增加了2.25倍,其防治效果高达36.72%。 5.三个实验地点所选取的是不同物候期的橡胶树,不同物候的胶园内跳小蜂寄生率及校正防效存在显著性差异明,依次为开割胶园中苗小苗;相同放蜂密度下,随着放蜂时间的延续,跳小蜂的寄生率及防治效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依次为90d60d30d;而相同放蜂时间后,不同放蜂密度下跳小蜂寄生率及其防治效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依次为ⅢⅡⅠ。 6.在三个试验地的三个密度下,释放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后胶园中橡副珠蜡蚧的种群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均以密度Ⅲ下种群数量减少速率最快,开割胶园、中苗胶园、小苗胶园内,放蜂90d后橡副珠蜡蚧种群数量分别降低了65%、44%、42%。 本试验对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在田间对橡副珠蜡蚧的寄生率及其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日后橡副珠蜡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天然橡胶 橡副珠蜡蚧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 空间分布型 聚集分布 寄生率 虫口减退率 防治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63.306.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9
- 1.1 橡胶树11-12
- 1.1.1 橡胶树11
- 1.1.2 世界橡胶种植情况11
- 1.1.3 天然橡胶的重要性11-12
- 1.2 橡副珠蜡蚧12-16
- 1.2.1 橡副珠蜡蚧的分类地位及形态学12-13
- 1.2.2 橡副珠蜡蚧的寄主植物13
- 1.2.3 橡副珠蜡蚧的发生与危害13-14
- 1.2.4 橡副珠蜡蚧主要的防治方法14-16
- 1.3 橡副珠蜡蚧生物防治研究进展16-17
- 1.3.1 病原微生物16
- 1.3.2 捕食性天敌16-17
- 1.3.3 寄生性天敌昆虫17
- 1.4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17-18
- 1.4.1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形态特征17-18
- 1.4.2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18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18-19
- 2. 材料与方法19-23
- 2.1 试验材料19-22
- 2.1.1 供试虫源19
- 2.1.2 试验地的选取和概况19-20
- 2.1.3 放蜂器的制备和放蜂量的计算20-22
- 2.2 试验方法22-23
- 2.2.1 空间分布型调查方法22
- 2.2.2 不同放蜂密度对橡副珠蜡蚧的防治效果22-23
- 2.3 数据处理23
- 3. 结果与分析23-35
- 3.1 空间分布型23-27
- 3.1.1 聚集度指标法23-26
- 3.1.2 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26-27
- 3.2 不同放蜂密度对橡副珠蜡蚧的防治效果27-35
- 3.2.1 开割胶园内不同放蜂密度对跳小蜂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影响27-30
- 3.2.2 中苗胶园内不同放蜂密度对跳小蜂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影响30-33
- 3.2.3 小苗胶园内不同放蜂密度对跳小蜂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影响33-35
- 4. 结论与讨论35-38
- 4.1 结论35-36
- 4.2 讨论36-38
- 5. 不足与展望38-41
- 参考文献41-45
- 致谢45-47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义修,刘献盼,高殿银,郭友庆,王兴录,边新伦,胡富香;蜡蚧灵防治枣龟甲蜡蚧试验[J];河北果树;1997年02期
2 刘春来,王克勤,李新民,刘新润,闫明宇,周英伟;蜡蚧轮枝菌素对5种蚜虫毒杀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2期
3 武运霞;葡萄蜡蚧的防治[J];河北果树;2003年06期
4 李锋,殷华,蒋继宏,张冬;蜡蚧轮枝菌毒素的抑菌与杀虫活性[J];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5 殷华,李锋,蒋继宏;蜡蚧轮枝菌液体发酵的代谢动力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周晓榕;高翔;王建国;王新乐;;营养和农药对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J];植物保护;2006年05期
7 徐士波;岳杰;鞠文鹏;常影;高飞;;白蜡蚧的防治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9年01期
8 田华;赵宏霞;王莉;;环境条件对蜡蚧轮枝菌生长的影响及发酵培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9 高英;薛皎亮;熊琦;毛立新;谢映平;;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蜡蚧霉代谢产物[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王联德;王雪芹;;蜡蚧轮枝菌对茶蚜的侵染模型[J];武夷科学;2011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明;扈新萍;万方浩;;蜡蚧轮枝菌应用研究新进展[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阎峻;;生理生化方法在蜡蚧轮枝菌及一些相关菌聚类分析上的应用[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3 邱君志;黄天培;潘黎;关雄;;蜡蚧轮枝菌种内遗传差异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邓春生;吴正铠;叶正楚;;蜡蚧轮枝孢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C];1991年
5 李国霞;高希武;刘青春;严毓骅;;蜡蚧轮枝菌的发酵培养及其代谢产物对害虫毒杀作用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6 谢明;扈新萍;万方浩;;国外蜡蚧轮枝菌应用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谢明;吴畅;邱卫亮;万方浩;;若干杀虫剂与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李加智;张春霞;李国华;;寄生于橡副珠蜡蚧上的川上座壳孢[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邓春生;吴正铠;叶正楚;;蜡蚧轮枝孢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C];1991年
10 邓春生;吴正铠;叶正楚;;蜡蚧轮枝孢原生质体的形成、再生、诱变及其突变株对蚜虫的毒力测定[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张盼;把握关键时期防治白蜡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联德;蜡蚧轮枝菌毒素及其对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慧霞;2种几丁质酶基因超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蜡蚧菌的转化[D];西南大学;2015年
2 张莹玲;蜡蚧霉的固体发酵动力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杨前屏;田间释放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防治橡副珠蜡蚧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4 姜荣良;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杀虫活性的测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周洁;蜡蚧轮枝菌的土壤宿存动态及其基本碳氮营养需求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6 俞云峰;不同惰性载体上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生物特性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翟晓曼;蜡蚧轮枝菌毒力改良及其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8 程聪;橡副珠蜡蚧几种主要天敌昆虫人工扩繁技术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9 孟艳琼;蜡蚧轮枝孢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温室桃蚜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琦;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7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88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