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评价及关联分析
本文关键词:西南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评价及关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西南麦区 地方小麦 农艺性状 穗发芽 关联分析
【摘要】:小麦地方品种是人类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能适应特定的环境,并在遗传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小麦复合群,是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产物。西南小麦地方品种具有早熟、大穗大粒、抗穗发芽等特点,是小麦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本研究对191份西南地方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及抗穗发芽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DArT标记进行关联分析,鉴定出与小麦农艺性状及穗发芽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小麦地方品种15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小麦地方品种植株株高总体偏高,抽穗期较长。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与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关系不显著,而与旗叶长、旗叶宽、穗粒数等其它农艺性状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直线长度与直线宽度、周长、表面积、体积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宽长比呈极显著负相关。2.对15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入选的前5个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累计贡献率达83.931%,第一主成分是粒重因子,贡献率为43.027%;第二主成分是粒长因子,贡献率为16.490%;第三主成分是穗数因子,贡献率为10.383%;第四主成分是旗叶长因子,贡献率为8.544%;第五主成分是旗叶宽因子,贡献率为6.48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材料在遗传距离4.0处聚为四大类,类Ⅱ属于高杆多粒型,类Ⅱ属于早熟大粒型;类Ⅲ属于矮杆小穗型;类Ⅳ属于晚熟小粒型,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取不同的类别中的材料。材料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没有必然联系。3.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8938个DArT标记进行15个农艺性状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lg(p)≥4.27下,运用一般线性模型检测到与小麦12个农艺性状显著关联的三个环境一致性标记86个,运用混合线性模型检测到与小麦15个农艺性状显著关联的标记106个,两种模型检测一致的标记数为4个,分别与小穗数、千粒重、单穗重相关。4.通过籽粒发芽实验法对191份西南小麦地方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材料间穗发芽抗性差异极显著,穗发芽率最低为0%,最高为100%,平均为47.18%。2013WJ、2014WJ、2014CZ发芽率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最高为2014WJ与2014CZ(r=0.834**,P0.01)。按材料地理来源分析,四川地方小麦多为抗穗发芽和中抗穗发芽品种,西藏地方小麦品种则多数为感穗发芽品种。5.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8938个DArT标记进行穗发芽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lg(p)≥4.27下,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LM)供试材料在2013WJ、2014WJ、2014CZ三个环境下穗发芽分别检测到61、225、76个与穗发芽显著关联的DArT标记,三个环境下均能检测到一致性的标记有23个,分别位于7A、1B、2B、3B、7B、3D染色体上;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下,2013WJ、2014WJ、2014CZ三个环境下分别检测到8、9、6个与穗发芽显著关联的标记,这些标记均位于3D染色体上。6.依据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我们根据不同的需求选取合适的材料用于生产或科研。例如籽粒性状极端材料AS662034和AS661786,分别表现为极小粒与极大粒。穗发芽抗性鉴定与分析发现,有6份材料表现出稳定的抗穗发芽特性,分别为四川巴中AS661571、四川长宁AS661583、四川双流AS661617、四川犍为AS661655、贵州务川AS661667、西藏波密AS662043。
【关键词】:西南麦区 地方小麦 农艺性状 穗发芽 关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文献综述11-20
- 1.1 西南麦区概况11
- 1.2 地方小麦资源概况11-12
- 1.3 小麦农艺性状研究进展12-15
- 1.3.1 农艺性状及相互关系12-13
- 1.3.2 小麦农艺性状QTL研究13-15
- 1.4 小麦穗发芽研究进展15-18
- 1.4.1 小麦穗发芽及其危害15-16
- 1.4.2 小麦穗发芽鉴定方法16
- 1.4.3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影响因素16-17
- 1.4.4 小麦穗发芽QTL定位的研究进展17-18
- 1.5 关联分析及在小麦中的应用18-20
- 1.5.1 关联分析18
- 1.5.2 关联分析的一般方法18-19
- 1.5.3 关联分析在小麦中的应用19-20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0
- 2 材料与方法20-24
- 2.1 实验材料20-21
- 2.2 技术路线21
- 2.3 表型测定及数据统计21-23
- 2.3.1 农艺性状调查与统计分析21-23
- 2.3.2 穗发芽鉴定及数据分析23
- 2.4 关联分析23-24
- 2.4.1 DArT标记的分析23
- 2.4.2 群体结构23
- 2.4.3 性状与标记关联分析23-24
- 3 结果与分析24-44
- 3.1 农艺性状24-39
- 3.1.1 性状表现24-27
- 3.1.2 相关性分析27-29
- 3.1.3 表型主成分分析29-30
- 3.1.4 表型聚类分析30-33
- 3.1.5 关联分析33-39
- 3.2 西南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评价39-44
- 3.2.1 穗发芽表现39-40
- 3.2.2 两年三点间穗发芽表现差异40-41
- 3.2.3 不同来源地穗发芽表现41-42
- 3.2.4 关联分析42-44
- 4 结论与讨论44-51
- 4.1 西南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评价44-46
- 4.2 关联DArT位点与已知小麦农艺性状QTL比较分析46-47
- 4.3 西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评价47-48
- 4.4 关联DArT位点与已知小麦抗穗发芽QTL比较分析48-49
- 4.5 西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筛选49-51
- 参考文献51-59
- 致谢59-60
- 附录60-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果忠,闰长生,肖世和;小麦穗发芽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年06期
2 ;穗发芽现象敲响小麦品种选择警钟[J];北京农业;2008年26期
3 王相权;;5大措施防西南小麦穗发芽[J];科学种养;2011年09期
4 星野次汪;郑必理;;小麦穗发芽鉴定法和抗穗发芽遗传基因源的系谱[J];麦类作物学报;1990年06期
5 徐风,肖文言,张翼;白皮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6 俞炳杲,杨浚,夏少卿;汕优63及其亲本穗发芽若干特性初探[J];种子;1992年04期
7 徐风,肖文言,姚大年;两淮麦区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研究[J];种子;1994年04期
8 白瑞珍;日本小麦耐穗发芽育种[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5年01期
9 武高潮,,杜运科;小麦穗发芽与抗穗芽种的选育[J];陕西农业科学;1996年02期
10 张建奎,张海峰,巩桂芳;天然提取物质防治小麦穗发芽研究(简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夏兰琴;;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赵斌;陈晓东;万映秀;王瑞;何贤芳;张平治;;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几个分子标记有效性检验[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东尧;徐兆师;马有志;徐慧君;李彦舫;孙金海;原亚萍;夏兰琴;;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Vp-1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丹;合理选种预防小麦穗发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2 吴洁;禾谷类粮食作物穗发芽重要原因被证明[N];科技日报;2008年
3 水清;白皮小麦种植区南移谨防“穗发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乔地;1颗麦粒6项专利[N];科技日报;2006年
5 吴宏模;反思夏购 两处失策[N];粮油市场报;2000年
6 康长进 龙俊 永圣;“缩红扩白”应慎重[N];粮油市场报;2000年
7 中国粮油学会小麦分会 郭祯祥;面粉不应过精过白过细[N];粮油市场报;2010年
8 水清;白皮小麦在我省南部地区种植风险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9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张槞 喻春莲;农业国际合作又上新台阶[N];四川科技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谭立云;依据布局合理选用小麦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泽厚;小麦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α-淀粉酶基因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兰秀锦;小麦新材料RSP的人工合成及其穗发芽抗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3 高东尧;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Vp-1B和AIP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杨燕;小麦Vp-1基因的表达特性和STS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5 胡汉桥;一、α-淀粉酶抑制蛋白与穗发芽的关系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二、鸭跖草叶点霉的RAPD分析及其致病性与dsRNA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辉;四川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有效性验证[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兆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综合鉴定及对穗发芽相关基因TaPHS1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马丽;普通小麦穗发芽抗性与品质特性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毛双双;小麦DH群体农艺性状及穗发芽抗性QTL的遗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刘爽;小麦种质耐贮藏性评价及相关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战怡;西南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评价及关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张伟伟;多酚氧化酶活性对小麦穗发芽的影响及其配合力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余庆茹;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玉米穗发芽基因差异表达[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9 杨泽峰;小麦穗发芽敏感性及其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2003年
10 赵秋霞;小麦穗发芽抗性标记的等位类型鉴定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5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91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