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大菱鲆白花斑体色形成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09:10

  本文关键词:大菱鲆白花斑体色形成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菱鲆 体色 儿茶酚胺 黑色素聚集激素 黑色素聚集激素受体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良种工程选育的子三代大菱鲆为研究对象,在对大菱鲆的选择育种过程中发现其中一种家系的鱼体表有眼侧有明显的白色花斑,较一般灰黑色大菱鲆显得绚丽好看,拟对其进行选育推广。但是,这种白色花斑体色的大菱鲆体表颜色并不稳定,受到应激后表面白色斑纹会迅速散去变黑。因此本文通过对大菱鲆皮肤色素细胞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的观察:体色调控激素,黑色素聚集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的测定;皮肤组织和脑组织中黑色素聚集激素受体mch-r和黑素皮质受体mclr的表达来对这种大菱鲆白花斑体色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初步探究,为大菱鲆体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帮助选育出更优异的大菱鲆养殖品种。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取两种体色大菱鲆有眼侧背部和体侧部皮肤制作临时装片和石蜡切片,通过光学显微镜对皮肤表面色素细胞和皮肤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大菱鲆皮肤内色素细胞主要以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为主。其中黑色素细胞数量明显比其它两种色素细胞多。黑色素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种整个细胞小且为球状,没有星状分枝或不明显:另一种形态细胞个体普遍较大且突出分枝多而明显,整个细胞呈现为雪花状。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分布于虹彩色素细胞之上。白花斑体色大菱鲆皮肤中黄色素细胞数量较低于正常体色大菱鲆,黑色素细胞数量则明显低于正常体色大菱鲆,且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体色。但对石蜡组织切片的观察发现,两种体色的大菱鲆在色素细胞层的颜色和厚度上并无明显差异,所以推测造成两种体色大菱鲆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黑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聚集或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含量较少。2.通过酶联免疫测定法对诱导大菱鲆皮肤黑色素聚集的两种主要激素的含量进行测定。黑色素聚集激素(MCH)是一种肽类神经递质,白花斑体色大菱鲆中MCH平均含量为46.9pg/ml,正常体色大菱鲆MCH的平均含量为44.0pg/ml。通过分析发现,两种体色大菱鲆中MCH含量的差异不显著。儿茶酚胺(CA)类物质也会诱导鲆鲽鱼类黑色素细胞的聚集。白花斑体色大菱鲆中CA平均含量为318.35ng/ml,正常体色大菱鲆CA的平均含量为244.65ng/ml。两种体色大菱鲆中CA的含量差异显著。由此推断,大菱鲆白色花斑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儿茶酚胺类物质通过肾上腺素受体和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黑色素颗粒的聚集或减弱cAMP-PKA的信号导致黑色素细胞凋亡,进而使鱼体体色出现白花斑纹。3.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对两种体色大菱鲆中影响黑色素聚集的调控基因黑色素聚集激素受体基因(MCHR)和黑色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基因黑素皮质素受体基因(MC1R)在两种体色大菱鲆皮肤和脑中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黑色素聚集激素1型受体基因(MCHR1)基因在白花斑体色大菱鲆的皮肤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体色,而黑色素聚集激素2型受体基因(MCHR2)基因在两种体色皮肤中的表达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而鱼体循环系统中MCH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因此推测MCHR1影响了黑色素细胞的聚集,从而引起白花斑体色的形成。白花斑体色大菱鲆皮肤中的MC1R基因表达却意外的高于正常体色,这表明白花斑体色大菱鲆皮肤中黑色素合成通路中的开关基因正常的同时也表明鱼类体色变异的所受的调控因子很多差异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大菱鲆 体色 儿茶酚胺 黑色素聚集激素 黑色素聚集激素受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1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前言12-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2
  • 1 鱼体颜色的形成及体色调控机理13-21
  • 1.1 鱼类皮肤中的色素细胞13-14
  • 1.2 黑色素的合成14-15
  • 1.3 鱼体颜色的变化15-18
  • 1.4 鱼体颜色变异的分子机理18-21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22
  • 第二章 两种体色大菱鲆色素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22-29
  • 1 材料和方法22-23
  • 1.1 实验用鱼22-23
  • 1.2 大菱鲆色素细胞的观察和计数23
  • 1.3 大菱鲆皮肤的组织切片23
  • 2 结果23-27
  • 2.1 两种体色大菱鲆的色素细胞观察结果23-24
  • 2.2 两种体色大菱鲆的色素细胞形态分布和数量差异24-25
  • 2.3 两种体色大菱鲆皮肤石蜡切片25-27
  • 3 讨论与分析27-29
  • 3.1 大菱鲆皮肤组织特点27-28
  • 3.2 大菱鲆体色差异的主要原因28-29
  • 第三章 对影响大菱鲆体色调控的主要激素含量的测定29-35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29-30
  • 1.1 实验材料29
  • 1.2 检测原理29
  • 1.3 检测步骤29-30
  • 2 实验结果30-33
  • 3 讨论与分析33-35
  • 第四章 黑色素聚集激素受体(MCHR)和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C1R)的基因表达35-46
  • 1 材料和方法35-39
  • 1.1 皮肤与脑组织分子样品的采集35
  • 1.2 皮肤与脑cDNA的合成35-37
  • 1.3 皮肤MCH与脑MCHR的实时定量PCR(qRT-PCR)表达37-38
  • 1.4 数据分析38-39
  • 2 实验结果39-43
  • 2.1 各对引物的扩增效率39-41
  • 2.2 皮肤与脑中黑色素凝集激素的实时定量PCR表达41-42
  • 2.3 皮肤与脑中黑色素凝集激素受体的实时定量PCR表达42-43
  • 3 讨论与分析43-46
  • 参考文献46-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辉,李思发,曾伟光,徐志彬,项松平,王剑,段江萍,潘增云;瓯江彩鲤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侯艳君;谢骏;周群兰;刘波;徐跑;;鱼虾体色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4期

3 王旭霞;邵力;;观赏鱼体色的研究现状[J];水利渔业;2008年02期

4 王成辉;项松平;吕耀平;王剑;潘增云;何小珍;;瓯江彩鲤红、白两种体色遗传关系的初步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徐建瑜;刘鹰;;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罗非鱼适应环境的体色变化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2期

6 张玉勇;贾智英;白庆利;唐永凯;;养殖条件下山女鳟银化体色个体生产性状[J];动物学杂志;2011年04期

7 苗田田;钟有奇;钱克林;赵金良;甘远迪;;金鳜体色发生观察[J];水产科技情报;2013年02期

8 朱丽艳;马玉清;项松平;毕详;王剑;李巍;王成辉;;不同体色瓯江彩鲤生长动态的观察与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 严朝晖;;改善养殖鱼虾体色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1993年12期

10 樊永胜;朱道弘;;昆虫体色多型及其调控机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欢;桑卫国;段青源;;鱼类体色成因及调控研究进展[A];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王海英;张晓红;吴锐全;王广军;欧阳冰;罗建仁;胡隐昌;;两种添加剂色素对血鹦鹉体色的调控作用[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京;成鳗体色改善方法[N];中国海洋报;2004年

2 王桂香;成鳗体色改善方法[N];中国渔业报;2007年

3 王桂军;适合养殖的蝈蝈品种[N];山东科技报;2004年

4 吕纪增;鱼儿为什么会褪色?[N];中国渔业报;2006年

5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大刚;鱼病诊断的三种方法[N];河南科技报;2007年

6 ;对虾发病的基本征兆[N];江苏科技报;2008年

7 谢岳成;巧辨鱼病[N];农民日报;2002年

8 陈淑玲;养殖对虾发病时的基本征兆[N];中国渔业报;2008年

9 水研;安全卫生体质水产品的感官要求[N];东方城乡报;2007年

10 夏艳洁;怎样判断鱼是否生病[N];吉林农村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易新文;营养调控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体色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马得友;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刺参白化发生和子代体色分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姜森颢;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色和体壁生化成分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春艳;虾青素对血鹦鹉鱼体色变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晓敏;锦鲤红白皮体色表达谱分析及相关基因甲基化表达模式的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5年

3 黄睿宇;大菱鲆白花斑体色形成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范武江;两种不同体色鳙鱼群体生物学及遗传差异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5 龚碧涯;基于计算机视觉定量化评价斜纹夜蛾幼虫体色与环境的关系[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喻翔;虾青素与甲基睾丸酮对樱桃渻生长与体色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7 李雪松;“全红”体色瓯江彩鲤MHC多态性及其与鱼体抗病力关系的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8 胡建尊;瓯江彩鲤体色相关基因MC1R的克隆、表达和TYR的选择压力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9 赵雪锦;“粉玉”体色瓯江彩鲤MHCⅡ类基因多态性与鱼体抗病力的关系及补体C9基因的全长克隆与表达[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10 文胜;mitfa基因在观赏鱼体色形成中的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28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928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