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20 21:26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具有统一性,它们目标一致、功能相近,又存在同一时空之中,有着可以利用的共同资源。如何在实践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互动,是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力求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通过对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揭示两者互动影响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理论模型。文章的论述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对其宏观层面存在的共性、差异以及融合、转化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两者互动的内在机理,并尝试性地建立了互动的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来观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境况;第四部分则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原则、载体、机制、环境、队伍、投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等几方面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良性互动实现体系。总的来说,本文从一种新的视角审视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侧重从微观层面揭示出两者互动影响的内在机理与作用机制,力图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实践以及学术理论界的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文化校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面对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的双重压力,很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发生了变化,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在大学生中逐渐滋生,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旋律,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认知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的认知导向功能就是指:“学校可以将校园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多种元素聚集到一起,形成共同的认知和意识的一种文化,而正是这种文化在指导、引领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逐渐趋向于学校和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全体师生和教职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在这种共同理想信念的支撑下,必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着全体师生和教职工,使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围绕在学校所倡导的精神、制度、文化的氛围周围,自觉的去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不断融和到学校这个特定的精神环境中,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逐渐实现对心灵和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的这种强大的导向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它还通过宣扬英雄人物、讲述名人轶事等多种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学术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能够感同身受,引导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思考,让他们在真实的大学校园生活中,通过自己亲身所看、所想、所听、所感的方式接受学校向他们传送的积极的、健康的、正确的信息,而学校正是利用这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努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强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信任度、理解度,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德准则,努力做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2 熏陶感染功能

 

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着人,所以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校园作为大学生长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风又是一所学校在办学治学的过程中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精华所在,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引导着学校中的师生,坚决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所高校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够培养师生求实进取、热爱学习的精神;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使身临其中的人感觉到心旷神怡,充满激情;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团结精神,促人奋发向上;优美的校容校貌能够使人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近美好事物的心境;校园的张贴板报、无线电台、电子资料室,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无尽的求知欲望,更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心情烦躁的时候听上一段优美的旋律,一首动人的曲子,会让您有种享受到一种恬淡平静的心境;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中,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通过正面、健康的教育模式激发他们向上进取的信心,其效果远远高于简单的说教;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主持人比赛也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意识,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极大的提升了集体的团结力和向心力,尤其是现在大学中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娇惯的环境中成长,没有经历过打击和挫折,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而这种集体活动的举办,不仅仅能够使他们在活动中认清自己,发展个性,施展才华,培养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一种能经受住打击与考验的积极心态,在人生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正如墨子所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正体现了校园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熏陶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3 心理调节功能

 

所谓的心理调节主要是指:“人们在精神上的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一种心理状态。”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和心理压力。根据心理学家的解释就是:当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时,他们不单单要根据自己的心理因素来选择所接收到的信息,他们还要通过借助一定的参照物,来衡量接受的信息和接受的环境,只有经过三方面的选择比较之后,他们才能做出具体的选择。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辐射源区,对青年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德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能够更好的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在当今社会竞争和就业都如此巨大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和障碍,如果学校不对他们的心理状况适当的把握和及时的调节,最终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不少发生在校园的恶性案件,多是因为学生无法忍受现实的压力和面对就业前景的茫然而导致畸形心理,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样的事件在高校中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在高分数与高德行上哪个应该是高校更应该重视的呢?如果高校不能够认清形势,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惨案发生。
作为高校我们既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也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他们心情愉悦,缓解压力;通过多参与社会实践,帮助他们逐渐融入到现实中,认清形势,端正态度,不盲目逃避,培养他们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努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心境。

 

4 智慧开发功能

 

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常常采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来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很少有注重育教于智的发展,而事实上,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也是能够促进智力开发的,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发明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明的电灯等等很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都是因为受到日常生活的启示而产生的。
一个真实的事例更能清晰的展示这个功能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美国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拥有大量的人才和技术,但是美国人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却远远落后于苏联,尽管他的航天工业要早于苏联 20 多年,但最早实现登月计划的却是苏联科学家,而美国无论是在专家素质还是在硬件设备上都远远要强于苏联,为此美国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他们输给苏联的不是那些基础设备和硬件设备,而是在航天文化的精神层面上。根据调查研究,他们惊奇的发现苏联几乎所有的航天科学家都热忠于民族音乐,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八成以上的航天科学家能够熟练的运用高雅乐器来演奏民族乐曲,而苏联的民族音乐又大多数都是以赞美自然、表达情感的主题为主,这种音乐能让人心旷神怡、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在这种如痴如醉的民族乐中苏联的科学家们才能更加无拘无束的扩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才能在一堆堆冰冷枯燥的计算公式中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领域,而取得今天骄人的成就;相比之下,在美国几乎没有一个航天科学家喜爱民族音乐,他们大都对摇滚乐感兴趣,而那些带有爵士元素的音乐除了带给人刺激、激情外,似乎对他们在科学领域的研究起不到更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娱乐在给人以智力开发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也许正是如今的美国在航天事业方面依旧需要依赖苏联的原因所在吧。

所以,我国高校应加强自身的建设,不但要提高认识,更应该付诸于实际行动,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发智力潜力和创造力,或许也能够帮助中国在未来的某些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

 

5 求知育人功能

 

高校既是教书育人的载体,又是时代发展的脉搏,它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也担负着开发创造新的文化财富的重任。所以自校园文化诞生起,它就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影响和教育着一批批有志青年,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慢慢的影响着他们政治观、科学观和荣辱观的形成,陶冶他们的情操,鼓励他们敢于追求真理,敢于迎接挑战和困难,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超越自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高校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他会利用自身特定的文化环境,通过举办形势各异、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通过所有在校师生所创造的一切情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教育。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带给学生快乐感的同时,更能突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教育功能的发挥,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更好的将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能更好的将智育与德育有机融合;能更好的保证在实现人才发展的同时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昌盛。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活动,升旗仪式、演讲比赛、社团活动,这些文体活动都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提供了广阔的渠道,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的展示自我,笔耕文化传播,可以提升自我认知度,更好的塑造自我表现力,促使学生形成更健康的人生理念和道德准则。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6 人格塑造功能

 

一直以来校园文化营造的氛围都遵循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这种长时期的感染熏陶下,学生就会不自觉的将这种文化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自身的品格。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课程”,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体现,而是与校园内的建筑风格与校园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氛围有关的一种群体意识,对于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人来说,就会逐渐的将这种群体意识转化为自身的品格,所以我们说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品格塑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剧增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针对不同个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注重培养他们的品质,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不断提升自我认识,挖掘自身潜能,拓宽文化视野,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形成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多参加一些主题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娱乐互动,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形成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自身承受挫折与压力的能力,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

 

7 约束规范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学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些制度规范。学校正是通过这种“软”“硬”兼施的做法对广大的师生和教职工进行行为和思想上的约束的。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学校的《学生守则》、《日常规范》、校风、校纪、校训都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约束着师生的行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些是违反学校规定的,对于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要给予怎样的处罚,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都有明确的说明,有的学校、班级甚至将这种规章条列直接放在学生显而易见的地方,为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对他们起到警示的作用,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其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从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然而这种硬约束力只能约束人们的行为,软约束力却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造一种响应机制,使学生在感染、熏陶的作用下自觉的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来认同学校的规范和约束,比如,我们在进行校园环境大扫除后,那些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几乎没有了,这一方面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效果,当然,如此干净优雅的校园也使师生发自内心的受到了感染,从而产生了自觉的意识。
校园文化通过“硬约束”与“软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阵地。
校园文化是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的重要渠道,它以其特殊的形式熏陶、感染着大学生的意识、情感、品质,对大学生形成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经济、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具有高素质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解析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便其在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四化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8结论

根据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促使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我国高校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性,加强对外开放的步伐,努力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文化校园环境,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机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身道德的提升和心灵的升华,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营造一个良好文化校园的必然举措,文化校园虽然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却是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动力,是高校建设的奋斗目标,而一个充满着文化的校园不仅有利于广大师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也为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文化校园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红,徐海波.  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解读[J]. 肇庆学院学报2011(06)
[2] 梁德学,彭艳萍.  初探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J]. 新闻爱好者2011(14)
[3] 刘艳.  改革开放前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比研究[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4)
[4] 陈定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5] 杨欣虎,范晓光.  校园文化整体性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 教学与管理2010(33)
[6] 赵明君.  谈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 湘潮(下半月)2010(09)
[7] 易艳华.  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发展[J].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8] 赵凯.  全面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建设略论[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9] 蔡建英,唐雪雷,张丽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9)
[10] 葛晨光.  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本文编号:10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0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4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