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59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7 12:34

  本文关键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朱景林;(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不同理解,使得思想;[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个: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思;教育介体(内容、方法)、教育环体(支撑条件);而“教育介体,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指教育由于;者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

朱景林

(景德镇陶瓷学院 思政部,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不同理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庞杂。要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应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产生、发展的核心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果。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分为直观例证型载体、示范引导型载体以及实践情境型载体。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4)11-0091-006

个: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

教育介体(内容、方法)、教育环体(支撑条件)。挥着重要作用,对其研究从无到有,渐成体系,但

而“教育介体,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指教育由于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不同理解,导

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的界定不一,载体分类杂

德规范以及把这些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乱,外延交叉,影响了载体功能的发挥。

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手段。教育介体是联接教育者与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不同理解,

受教育者的纽带和桥梁,因而也是构成思想政治教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庞杂 [1](P89)

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这段解释反映了教育介体的一般表现形式是各种活动方式和手段,起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系教育主客体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而载体在思想政内涵研究也相当丰富,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

治教育过程中属于教育介体的范畴,为此,有学者了各自的观点,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

根据教育介体的作用和表现形式,衍生出思想政治1.“中介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思想

教育载体内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承载并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对其内涵

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形式和手段。[2](P389)进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与教育客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中介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形式,是连接

[3](P4)

生交互作用,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整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桥梁。”也有学者把个过程由相关因素有机组合而成,其基本构成因素教育介体的表现形式和作用结合起来界定思想政又主要存在“三因素”、“四因素”之争,但学界普治教育载体的内涵是“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构成因素有四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

目批准号:14JD710058)、江西省教育规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拓展:基于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3YB053)和景德镇市科技项目“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景科字(2011)29号)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潜性载体和显性载体”、载体的状态不同分为“动态载体和静态载体”,等等。这种分类标准对“载体”自身而言可能科学和准确,如把载体分为两类,不是“天然载体”就是“人工载体”,但这类分法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很值得商榷。

还有学者采用“枚举式”方法对载体进行分类,如把载体分为校园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等,这种分法看似就现有载体论载体,但存在对载体概念片面直观的理解,导致它们的外延有交叉现象,因为校园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都属广义的文化载体,若从狭义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理解,“管理载体”和部分“活动载体”和“校园文化载体”又属于狭义的精神文化。所以,这类概念的界定虽抓住了“载体”具有承载、传递信息等原始涵义,却回避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殊性,笼统地都以“各种形式或手段”来呈现载体,这也就模糊了各类载体的最终界线,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难以具体把握。

3.“中和论”。是把“中介论”和“载体论”的观点进行中和,从教育介体的作用和载体的原始涵义两方面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10](P9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且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可

[11](P194)

借以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教育活动形式。”“中和论”把“中介论”和“载体论”观点进行结合,但由于原本“载体论”和“中介论”中的矛盾并未得到合理解决,使得“中和论”也有些先天不足。

上述观点反映出学界基本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属于教育介体的范畴,具有介体的中介作用,应从教育介体的作用出发,结合载体的原始涵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界定是可取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对作为教育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表现形式和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侧重不同,导致有的说载体是“形式和手段”、 有的说是“桥梁和纽带”,以及对载体原始涵义中的物质属性理解不一,又使得载体的分类出现“有形载体和无形载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4](P240)这类概念界定基本上是从教育介体的表现形式(活动方式和手段),或从教育介体的作用(纽带和桥梁)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通过某种活动方式和手段,或者发挥联系教育主客体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施加教育影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教育介体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是把教育者已经认同和掌握的教育内容传导给受教育者并促进其思想转化,形成良好品行的一系列中间要素和环节的总和”。[5](P102)以教育介体的共性特征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殊性,使得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载体的运用难以区别对待。

2.“载体论”。是直接依据载体的原始内涵和外延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在我国,载体这个词汇开始是分开使用的。据《辞海》记录“载:乘也、承也”[6](P2806)在《汉语大辞典》中“载:有承受、车船等交通工具、装运以及装运的物件、携带,带着的含义”。[7](P1469)“载”的本义就含有承载的意思,“体”指“身体、物体”的意思。载体作为一个技术术语率先在化工领域出现。“载热体亦称‘热载体’。工业上用作传热媒介的物质。

有学者抓住载体具有的传导、承载等原始含义,认为“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1](P19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信息的形式”;[8](P189)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教育支撑并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一系列传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9](P199)这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研究基本上立足于载体具有承载、传递信息的原始涵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是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各种形式和手段。持“载体论”观点的学者在对载体进行分类时,表现的就是依据“载体”而非“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质进行,就载体论载体,像依据载体的不同性质分为“天然载体和人工载体”、载体的不同形态分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载体的历史发展不同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载体发挥作用的过程不同分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象或图像性的。所以,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尊重人的本性,认为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的能力。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让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教师只是促进者,在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去自主思考、探索新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教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13](P186)要重视有利于学习情境的建构。

这四大教学理论虽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以及教学情境的作用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但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感性认识的刺激、表征作用都予以重视,认为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教学情境的构建对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知识有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些理论的发展为后来产生“直接知觉”和“实践情境”为主的载体提供了学理背景。

2.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原则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

“知行统一”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则,孔子在《论语?公冶长》就“知行统一”进行了论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4](P631)墨子在《墨子?修身》就提倡“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已把“行”作为判断事情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历史发展到宋明时期,知行学说得到了很大发展,王阳明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把知行统一起来,“知”“行”被赋予了更多的伦理道德的意义,“知”是道德认知,“行”为外在行为,将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道德修养才算成功。“知行统一”是中国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具有悠久的历史。“知行统一”强调政治理论、道德观念的传授必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知”是“行”的手段,“行”是“知”

体”、“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的摇摆。思想政治教

育载体内涵的不同理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标准不一,外延庞杂交叉,影响载体功能的发挥,造成教育实际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混乱。

二、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应把握好思

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脉络

事物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要认清事物,就必须对事物内部和外部的诸种联系具体地加以研究,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其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虽取“载体”之义,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是现代教学理论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发展的结晶。

1.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发挥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产生提供了学理背景

人类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它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触事物而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个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层次。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对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探索就从未停止,以教学为导向,就产生了四大有影响的理论学派,分别阐述了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刺激和反映的联接是学习行为的基本单位,教学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代表人物华生做过一个著名的“艾勃特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结论:既然一定的刺激可以引起一定的反应,那么只要控制刺激条件,就可以随意引起任何一种需要的反应。华生坚信,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12](P30)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而不是环境作用于个体。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匹配,应从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强调直觉思维的作用。直觉思维的形成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它的本质是映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型人或事”就富含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涵。示范教育形象、直观、生动,它较抽象的理论说教更富有感染力和可接受性,通过典型人或事的示范来激起受教育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争相仿效学习的目的,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

“实践教育法,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实践教育法也可叫实践锻炼法。”[15](P126)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就能形成,还需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理解。我们在这基础上又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境衍生出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这种“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一种蕴含知识点的学习体验,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亲历亲为,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里提供参观的环境、演示的对象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都承载着一定的教学信息,它们真真切切,客观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由“学”向“信”和“用”转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不是教学方法仅仅进行外表的修饰而能胜任的,更需对应用于这种教学方法的载体进行内涵丰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把“示范事物”、“实践活动”等建设好,才能达到“示范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的最佳效果,这样以具体事物和活动为基础的载体建设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也从无到有,渐渐发展完善。

的目的,强调教育活动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对象,获得认识的直接经验,并在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下,使人的认识不断完善,并最终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属于意识范畴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检验它的正确与否不能依靠认识本身,而是要通过实践把主观性的认识和认识指导下的客观物质结果加以对照比较,看主观认识和客观结果是否统一、符合,从而检验出认识是否正确。要获得正确认识,重要的是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知行统一,就应摆脱那种易招致受教育者反感的脱离实际问题的空洞说教,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眼见为实”,这样才能引起感情的共鸣,才易于促进对思想政治理论观点的认同和接受。所以,能提供“直接感知”和“实践情境”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通过这种载体的示范展示或亲身体验,对增强所学知识的吸引力和可信度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真学”向“真信”和“真用”的转变,提高认知质量。

3.教学方法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了应用空间

现代教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原则对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视,要求知识讲授,应以客观事实和具体形象为基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在教学中简单地应用感觉直观,而且对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观、可感,从而可信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衍生出常用的“示范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了积极作用。示范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都是建立在感觉器官可观、可感的基础上,以形成巨大而持久的感染效应,感化和激励受教育者去效仿、学习榜样的良好思想情操,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理念的升华,最终促使人们向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迈进。

示范教育法,通过让人们观察典型人或事的宣传和示范来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其中的“典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应 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示出其产生发展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它是现代教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成果,既涵盖载体直观的共性,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

1.直观例证型载体。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通过其承传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以激发人们去对照、仿效和学习的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其种类包括:第一,展示类。通过一些典型的人和事的展示,使受教育者争相仿效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如参观博物馆、革命旧址、英模报告等。第二,活动类。通过举办一些主题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和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如评选先进,文明家庭、“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青年文明号”活动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等。第三,竞技类。通过竞技类活动不仅展示了劳动者的风采和素质特长,而且陶冶了情操。如各种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以及技术比武活动等。

示范引导型载体特征:第一,示范引导型载体主要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和事例承载的教育信息去激励教育人们,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它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具体生动的典型人物或榜样进行示范,有利于人们去对照、仿效和学习。第二,示范引导型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引导教育原则的体现。它是在肯定和调动人们内心积极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示范帮助使人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前进的方向,唤起人们的上进心,从而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向正确、健康的轨道上引导,循循善诱,促进人们的进步。第三,示范引导型载体符合人类思想转化的规律。正确思想的形成或错误思想的克服都不能采取令行禁止的强制方法,强制人们只准想什么,不准想什么。而是需要在积极正确思想的引导下,通过人们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进行正反比较鉴别,引出明确的结论,启发教育对象提高觉悟、调动内在积极因素,用自身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抵制和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活动。

3.实践情境型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其承传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营造一种教育情境,促进置身其中的受教育者感悟、理解教育内容的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其种类包括:第一,锻炼型。通过组织、参加相关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锻炼、觉悟得到提高。如参加各类集体劳动、勤工助学、社会调查、教学实习以及各

程中,通过其承传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阐释、印证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其种类包括:用来解说、印证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物、模拟实物以及反映事物形象的图表、图像等。

直观例证型载体特征:第一,直观例证型载体主要是在显性教育中,教育者通过它承载的教育信息去证实所传授的知识并使之具体化,特别是那些受教育者缺乏感性认识而教育者又难于言表的新知识,通过运用合适的直观例证型载体,可以帮助对知识的理解。像一块古瓷片、一件新石器,都会形象地例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同一时期官窑民窑瓷器的对比可直观地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直观例证型载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与教材有关的不易看到的事物和现象呈现出来,补充理论说明之不足,又因其自身是事物本来面貌的再现,对相关知识的解说拥有较大的说服力。第二,直观例证型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教育原则的体现。实事求是教育原则,就要求教育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唯书”、也不“唯上”,理论联系实际,不盲从书本或上级权威,在获取和分析知识信息时,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到人们所处的客观外界环境中,到人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深入探寻,才能弄清这些思想活动的现实根源,找出它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第三,直观例证性载体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人们掌握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共同促进认识的提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科学的真实性和确定性有赖于感觉的证明者胜于任何其他证明。因为事物本身直接对感觉产生印象,而对理解

[16](P168)

力的印象是通过感觉间接产生的。”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把知识的理解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应先观察和接触具体事物,形成有关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发展和深化成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解决知识概念的讲解脱离具体事物的感知的矛盾,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示范引导型载体。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59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_朱景林等内容。

12

 

 

下载地址:59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_朱景林.Doc

  【】

最新搜索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_朱景林

青年之声300道问题汇总

摘抄一则新闻并点评

三亿文库

adopt过去式

金太阳高三月考卷二

面试教师礼仪篇:教师仪容规范

绿化养护实施方案

日本rbd系列

仿写雨说写诗


  本文关键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32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d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