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新媒体时代执政党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6 15:05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执政党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而且是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备受关注,各种意识形态话语激烈碰撞,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话语交锋的主战场。新媒体时代,执政党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做好意识形态话语的建设、传播和认同工作。新媒体逐步成为现代社会传播意识形态话语的一种强势媒介。本文从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与党的建设、国家安全和形象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概括了新媒体时代执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新媒体时代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困境,包括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改变、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体系变化、局部党政干部异化及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缺失、意识形态自身教育实效性弱这四个方面,并进一步探寻新媒体时代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主要从加快话语传播体系创新、有效转换话语表达体系、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及积极构建当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这几个方面展开叙述,为新媒体时代执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非常复杂、斗争更加激烈,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新媒体时代和大数据环境下,西方国家因核心通信技术与数据网络方面独特的优势,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占据的绝对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固化,西方反华势力妄图以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执政党在意识形态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新媒体高度卷入中国社会,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深度对接,互联网这个新阵地,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非主流意识形态就必然去占领。新媒体时代,执政党只有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执政党 意识形态 话语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12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8-9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9-11
  • 三、研究思路11
  • 四、创新之处11-12
  • 第一章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之关联12-22
  •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时代特征12-14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功能14-18
  • 三、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关系的阐释18-22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执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2-29
  • 一、新媒体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与党的建设22-24
  • 二、新媒体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与国家安全和形象的维护24-26
  • 三、新媒体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社会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26-29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执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困境29-40
  • 一、话语传播体系改变对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出的挑战29-31
  • 二、话语表达体系变化对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消解31-34
  • 三、局部党政干部异化及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缺失对话语权的考验34-37
  • 四、意识形态自身教育实效性弱对执政党话语权的消融37-40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执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选择40-52
  • 一、加快话语传播体系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40-43
  • 二、有效转换话语表达体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43-46
  • 三、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46-48
  • 四、积极构建当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实效性48-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星;;浅谈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2 蔡懿;;新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视听纵横;2009年05期

3 窦东杰;;新媒体时代政府危机公关的应对和处置[J];新闻爱好者;2009年22期

4 陈隽;;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新举措[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5 范琳琳;;新媒体时代明星隐私权的保护[J];青年记者;2010年24期

6 龚世星;;新媒体时代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刘宇赤;;论新媒体时代的执政能力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蒋文欢;;新媒体时代政府的责任与担当[J];杭州(我们);2011年09期

9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对公民隐私概念的理解[J];新闻知识;2012年01期

10 薛平军;万鑫;;图书馆:新媒体时代大学的重要名片[J];学习月刊;2012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10年

2 刘宇赤;;新媒体时代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朝晖;;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管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4 付晓静;王斐;;试析新媒体时代的全民健身宣传[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5 孙长兰;;打造新媒体时代的行业主流媒体[A];中国电镀行业媒体创新与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刘双庆;;跨界.互动.整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变化与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家芳;;新媒体时代:践行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机遇和挑战[A];毛泽东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14年

8 乔新玉;;食品安全舆情引导:地方政府的对策研究——以新媒体时代的框架策略为背景[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予敏;戴元光;邵培仁;王哲平;吴廷俊;张国良;;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回顾[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10 许洋洋;洪穗;李乔儒;;3g时代的传媒业研究[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一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约翰·查古拉 董家骏;新媒体时代的五条营销法则[N];经济观察报;2007年

2 秦岭;新媒体时代,,文学消亡?[N];文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赵婀娜;视听新媒体时代 变化已经开始[N];人民日报;2013年

4 省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调研组;新媒体时代的执政挑战与应对[N];湖北日报;2013年

5 西安电视台 李青;新媒体时代电视台的路如何越走越宽[N];光明日报;2014年

6 蒋好书;新媒体时代,什么值得翻译[N];人民日报;2014年

7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办公室 朱天龙;如何让统战宣传在新媒体时代更“对味”[N];光明日报;2014年

8 黄灵;媒体人破题“新媒体时代”转型危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9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张苍;新媒体时代 中医传播该转变了[N];健康报;2014年

10 本报通讯员 谭成 刘扬;庭审直播 新媒体时代的新平台[N];常德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岳改玲;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沁;新媒体时代表达方式的改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 王伟;新媒体时代的政府传播[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朱亚锋;新媒体时代手绘形态生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谢启永;新媒体时代下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钱毓蓓;新媒体时代县域报媒的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施健康;新媒体时代党报营销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7 祝宇轩;新媒体时代英语体育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杨虹;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与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深楠;基于新媒体时代下广义视效语言传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10 么俊伟;新媒体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执政党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51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b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