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3-16 19:03
本文关键词:志愿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志愿精神”一词日益频繁的出现在大众传媒和人们的日常交谈中,也使得人们对志愿精神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志愿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可以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为更好地弘扬志愿精神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志愿精神是一种德性精神、实践精神、价值诉求,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价值性和国际性五个基本特征,在我国经历了起始阶段、缓慢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和全民参阶段。作为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和价值。其内涵表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延伸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同时,它还满足了个体高层次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了公民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公民关系;化解了部分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树立了国家文明新形象,提高了国家软实力。志愿精神及其行动力量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辅助。 为了弘扬志愿精神,实现志愿精神的深化和发展,解决其弘扬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就需要社会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并提供物资保障;需要政府从制度法规和权限方面保护志愿精神;需要志愿组织从建立信息化机制、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完善激励机制、筹措资金这几个方面来保障志愿精神弘扬的平台;需要个人坚定自身价值追求、提高德性素养并通过实践完善自我。只有社会、政府、志愿组织和个人各方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志愿精神的弘扬策略行之有效,,从而保证志愿精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志愿精神 当代价值 弘扬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次7-10
- 1 前言10-15
- 1.1 研究意义10-11
- 1.1.1 理论意义10
- 1.1.2 现实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4
- 1.2.1 关于志愿精神相关概念的界定11-12
- 1.2.2 关于志愿精神价值的研究12-13
- 1.2.3 关于志愿精神弘扬策略的探讨13-14
- 1.3 创新与不足14-15
- 2 志愿精神的相关概述15-23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5-17
- 2.1.1 志愿者15-16
- 2.1.2 志愿服务16
- 2.1.3 志愿精神16-17
- 2.2 志愿精神的内涵和特征17-20
- 2.2.1 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17-19
- 2.2.2 志愿精神的基本特征19-20
- 2.3 志愿精神在我国当代的发展历程20-23
- 3 志愿精神的理论价值23-30
- 3.1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延伸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3-24
- 3.1.1 仁爱观念是志愿精神的道德基础23-24
- 3.1.2 行善积德观念是志愿精神的朴素动力24
- 3.2 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24-26
- 3.2.1 志愿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25
- 3.2.2 志愿精神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集体主义”的原则25-26
- 3.3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26-30
- 3.3.1 志愿精神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26-27
- 3.3.2 志愿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度契合27-28
- 3.3.3 志愿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典范28-29
- 3.3.4 志愿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29-30
- 4 志愿精神的实践价值30-39
- 4.1 满足个体高层次的需要,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30-32
- 4.1.1 志愿精神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取向30-31
- 4.1.2 志愿精神有助于满足个人价值的自我取向31
- 4.1.3 志愿精神有助于完善个人价值的精神取向31-32
- 4.2 促进公民精神的培育,有利于良好公民关系的构建32-34
- 4.2.1 志愿精神有利于培养公众的公民精神33
- 4.2.2 志愿精神有利于促进良好公民关系的构建33-34
- 4.3 化解部分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34-37
- 4.3.1 志愿精神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和谐因素34-35
- 4.3.2 志愿精神构建了个体的和谐心理35-36
- 4.3.3 志愿精神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36-37
- 4.4 树立国家文明新形象,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高37-39
- 4.4.1 志愿精神有利于构建国家价值观软实力37-38
- 4.4.2 志愿精神有利于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38
- 4.4.3 志愿精神有利于构建国家外交软实力38-39
- 5 志愿精神的弘扬策略39-47
- 5.1 社会层面39-40
- 5.1.1 构建开放、公平、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39
- 5.1.2 创造有益于志愿精神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39-40
- 5.1.3 提供有利于志愿精神发展的社会物资保障40
- 5.2 政府层面40-42
- 5.2.1 建立健全制度法规,合理保护志愿精神41
- 5.2.2 划分政府责任,留足志愿精神的发展空间41-42
- 5.3 志愿组织层面42-44
- 5.3.1 建立宣传志愿精神的信息化机制42-43
- 5.3.2 建立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43
- 5.3.3 建立促进志愿者长效服务的激励机制43-44
- 5.3.4 建立开展志愿服务的物资保障机制44
- 5.4 个人层面44-47
- 5.4.1 坚定自身价值追求45
- 5.4.2 提高个人德性素养45-46
- 5.4.3 通过实践完善自我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余蓝;;大学生志愿文化及其德育功能[J];中国德育;2009年07期
3 方爱东;奉献精神刍议[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4期
4 王欢;梅红;陈勇;;和谐社会视野中志愿精神的发展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5 丁元竹;;社会服务语境下的政府责任[J];中国民政;2010年06期
6 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1期
7 胡万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谈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李国荣;;试论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内在底蕴[J];社科纵横;2009年04期
9 周琦;;志愿精神的意蕴:以德性论为视角[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年02期
10 蔡婷玉;;中国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辨析[J];探求;201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志愿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5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