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孔子仁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7 18:05

  本文关键词:孔子仁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孔子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从教育方面来说,孔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借鉴孔子仁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其中使之成为现代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可以利用的有益资源,这不仅需要正视它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对其施以创造并赋予它新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孔子仁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其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资源。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从什么是“仁”到什么是“仁者”;从“克己复礼为仁”到“仁者爱人”。《论语》中“仁”字出现余109次,,孔子对于弟子问“仁”的答复,因人而异。那么,如何灵活的运用借鉴并批判继承《论语》中的“仁”的思想来服务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呢?本文的主体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孔子仁的基本内涵和仁者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成为仁者概述孔子仁论。 第二部分从拓展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提供教育方法三方面论述孔子仁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价值。 第三部分从三方面概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仁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即教育目标上缺乏仁的理念、教育内容上缺乏仁的内容、教育方法上缺乏仁的方法。而在仁的教育方法当中,又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三个方面详细的解决了忽视教育公平、缺少教育针对性、欠缺问题意识等问题。 第四部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孔子仁论的原则和方法。在这里,应用了五个原则和四个方法。分别是:爱人爱己原则、宽容不愠原则、改过迁善原则、躬行亲为原则、借鉴创新原则以及有教无类方的方法、因材施教的方法、循循善诱的方法内求自省的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孔子 仁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22.2;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一、孔子仁论概述11-16
  • (一)仁的内涵11-12
  • (二)仁者的内涵12-13
  • (三)如何成为仁者13-16
  • 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13-14
  • 2、“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14-15
  • 3、“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15-16
  • 二、孔子仁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价值16-22
  • (一)拓展教育理念16
  • (二)丰富教育内容16-18
  • 1、见利思义的义利观16-17
  • 2、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17
  • 3、至圣至贤的理想人格17
  • 4、和为贵的相处之道17-18
  • (三)提供教育方法18-22
  • 1、循循善诱18
  • 2、知行合一18-19
  • 3、教学相长19
  • 4、榜样示范19-20
  • 5、学思结合20-21
  • 6、因材施教21-22
  •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2-26
  • (一)教育目标上缺乏“仁”的理念22
  • (二)教育内容上缺乏“仁”的内容22-23
  • (三)教育方法上缺乏成“仁”的方法23-26
  • 1、忽视教育公平23-24
  • 2、缺少教育针对性24-25
  • 3、欠缺问题意识25-26
  • 四、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孔子仁论的原则和方法26-31
  • (一)原则26-28
  • 1、爱人爱己原则26
  • 2、宽容不愠原则26-27
  • 3、改过迁善原则27
  • 4、躬行亲为原则27-28
  • 5、借鉴创新原则28
  • (二)方法28-31
  • 1、有教无类----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28-29
  • 2、因材施教----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29
  • 3、循循善诱----强化学生问题意识29-30
  • 4、内求自省----唤起学生自我教育30-31
  • 结语31-32
  • 参考文献32-34
  • 致谢34-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2 夏毅辉;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郭丽芳;;孔子“仁”的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4 杨梦媛;从孔子的“仁”学看当今的“明礼诚信”[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本文关键词:孔子仁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53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6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