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04:01

  本文关键词: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物,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革命的洗礼和实践的磨练过程中诞生的。延安精神不仅在实践层面上成功的指导了中国人民改造旧中国,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信仰认同和精神家园。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延安精神也体现出了它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延安精神进行多角度分析,分别从它的产生背景、形成条件以及发展演进方面,对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概括。通过对比研究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度来揭示延安精神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宏观背景,充分发掘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延安精神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充分融入社会、内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结构之中,真正做到内化认同与外化实践的高度统一。文章在深入分析影响延安精神产生多重因素的基础上,站在新的角度去探索延安精神的历史意义和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形态,以加速战争转变、促进党的理论成熟和扩大党执政范围三条主线去发掘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并通过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层次结构、社会领域、动态发展四个方面的视角来评价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握时代脉搏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
【关键词】:延安精神 历史作用 当代价值 精神动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1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1-14
  • 1.4 研究方法14
  • 1.5 创新之处14-16
  • 2 延安精神的相关论述16-30
  • 2.1 延安精神的基本涵义16
  • 2.2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16-20
  • 2.2.1 延安精神的灵魂16-17
  • 2.2.2 延安精神的精髓17-18
  • 2.2.3 延安精神的本质18-19
  • 2.2.4 延安精神的标志19-20
  • 2.3 延安精神的基本特征20-22
  • 2.3.1 民族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0
  • 2.3.2 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20-21
  • 2.3.3 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21
  • 2.3.4 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21-22
  • 2.4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延安精神的论述22-23
  • 2.4.1 毛泽东对延安精神的论述22
  • 2.4.2 邓小平对延安精神论述22
  • 2.4.3 江泽民对延安精神论述22-23
  • 2.4.4 胡锦涛对延安精神论述23
  • 2.4.5 习近平对延安精神论述23
  • 2.5 延安精神形成的条件23-25
  • 2.5.1 延安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23-24
  • 2.5.2 延安精神形成的文化渊源24-25
  • 2.5.3 延安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25
  • 2.5.4 延安精神形成的地缘因素25
  • 2.6 延安精神发展三个阶段25-27
  • 2.6.1 延安精神初步形成阶段26
  • 2.6.2 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26
  • 2.6.3 延安精神成熟发展阶段26-27
  • 2.7 延安精神的演进27-30
  • 2.7.1 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27
  • 2.7.2 延安精神的再生形态27-28
  • 2.7.3 延安精神的次生形态28-30
  • 3 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30-36
  • 3.1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精神动力30-31
  • 3.1.1 延安精神推动了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转变30
  • 3.1.2 延安精神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30-31
  • 3.2 延安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党的理论成熟31-32
  • 3.2.1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先进性发展的重要内容31-32
  • 3.2.2 延安精神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的理论成熟32
  • 3.3 延安精神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向全国执政32-34
  • 3.3.1 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32-33
  • 3.3.2 由局部执政向全国执政过渡33-34
  • 3.4 延安精神培育了稳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34-36
  • 4 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36-46
  • 4.1 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形态36-38
  • 4.1.1 科学价值36
  • 4.1.2 政治价值36-37
  • 4.1.3 经济价值37
  • 4.1.4 人文价值37
  • 4.1.5 社会道德价值37-38
  • 4.2 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评价38-40
  • 4.2.1 从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视角把握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38
  • 4.2.2 从延安精神的层次结构视角把握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38-39
  • 4.2.3 从不同的社会领域视角把握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39-40
  • 4.2.4 从延安精神的动态发展视角把握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40
  • 4.3 延安精神价值的当代转换40-43
  • 4.3.1 延安精神价值的当代转换及其实质40-41
  • 4.3.2 延安精神价值当代转换的历史必然性41-42
  • 4.3.3 延安精神价值的当代转换的基本路径42-43
  • 4.4 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43-44
  • 4.5 延安精神是当代中国构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44-46
  • 5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52-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斌;试论延安精神的基本特征及时代价值[J];青海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贺德耀;论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及时代意义[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简朴;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J];中国京剧;2001年04期

4 薛天云;让延安精神在西部开发中大放光芒[J];党风与廉政;2001年02期

5 魏宏运;寻求延安精神[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邢飞;延安之行小记[J];企业天地;2001年04期

7 李青云;延安精神新探[J];文明与宣传;2001年09期

8 韦秀康;走进延安[J];广西党史;2002年05期

9 李静;延安精神简论[J];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05期

10 陈学俊;弘扬延安精神 振兴中华[J];民主与科学;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红莉;;弘扬延安精神 促进西部开发[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2 张宏邦;赵华鹏;;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3 邓发科;;纪念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弘扬延安精神[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杨辅;;杨善洲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第二编 延安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6 李文海;;弘扬延安精神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王群;;弘扬延安精神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条件[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8 ;弘扬延安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9 胡兴华;;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10 毕远佞;;浅析弘扬延安精神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系[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治邦;让延安精神焕发新的光辉[N];陕西日报;2004年

2 记者 艾庆伟 赵宝玉 通讯员 焦伟;圣地延安再掀“红色旅游”热[N];陕西日报;2004年

3 ;传承延安精神 建设和谐社会[N];文艺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刘斌;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N];宝鸡日报;2006年

5 陈丹;全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充分肯定我市“四进”活动[N];长江日报;2007年

6 王晓民;延安旅游红烂漫[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张陇堂;延安红色旅游之花正烂漫[N];中国旅游报;2006年

8 王华蓉;州延安精神研究会召开四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N];楚雄日报(汉);2006年

9 毕恩彪;弘扬延安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N];楚雄日报(汉);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春波;省延安精神研究会考察团到我州考察[N];楚雄日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党挺;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2 刘苏华;延安出版业研究(1937-1947)[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论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陶政波;论延安精神的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铮;论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D];延安大学;2011年

4 王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延安精神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5 王硕;延安精神及其时代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师絮;“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7 任杰;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8 庄文;革命语境中的自我批评[D];南京大学;2014年

9 杨阳;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延安精神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10 毕冲;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53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4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