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7 17:16
延安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史上一个日趋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了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列宁斯大林干部教育思想独立运用于中国的干部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延安时期,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坚持将干部教育作为党的重要任务,并提出了“干部教育第一”的口号,同时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取得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经验,对当代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对延安时期干部这一特殊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教育内容和主要教育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将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总结概括为马列主义及m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历史与形势政策教育、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教育、组织纪律和策略教育四个方面,将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归纳为四种,即党校和干部学校集中教育的方式、在职干部教育的方式、整风运动的方式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揭示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阶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总结延...
【文章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3.研究的创新点
一、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背景
(一)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长征以后急需对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抗战的发展需要懂理论会宣传信念坚定的干部
3.和平建国以及解放战争需要大量高素质干部
(二)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
1.延安时期拥有相对稳定的大后方和政治形势
2.西安事变的解决使延安的影响力得到提高
3.建党以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为延安时期提供借鉴
二、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马列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
1.马列主义教育
2.新民主主义理论教育
3.毛泽东思想教育
(二)历史和形势政策教育
1.历史的教育
2.形势政策教育
(三)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教育
1.革命理想信念教育
2.革命精神教育
(四)组织纪律和策略教育
1.组织纪律教育
2.策略教育
三、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党校、干部学校集中教育的方式
(二)干部在职教育的方式
(三)整风运动的方式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
四、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目标上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二)教育内容上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教育方式上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五、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意义
1.为干部理论缺乏和组织涣散局面提供了解决路径
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3.为延安时期以后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1.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
2.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干部的党性教育
3.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理想信念的教育
4.要注重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的建设
5.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6.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中不断改革创新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主革命时期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生成[J]. 何益忠. 中共党史研究. 2018(01)
[2]长征中红军军以上干部之牺牲[J]. 王作东. 党史纵横. 2017(02)
[3]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经验及启示——以气象干部教育培训为例[J]. 王立梅,周亮亮,张改珍,周学才,白璐. 继续教育. 2015(01)
[4]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J]. 魏宁,江秀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5]论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与实践[J]. 王玉瑾.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06)
[6]刍议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 杜一鸣.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3)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研究[J]. 崔苗. 学理论. 2013(17)
[8]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启示[J]. 张秋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22)
[9]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及启示[J]. 王青.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03)
[10]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及其历史经验[J]. 朱佩明. 求实. 2012(03)
硕士论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人教育研究[D]. 龙海龙.云南大学 2015
[2]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研究[D]. 薛潇.河南科技大学 2015
[3]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及现实启示研究[D]. 崔媛媛.吉林农业大学 2014
[4]延安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下的三大优良作风研究[D]. 崔苗.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延安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 史永初.西北大学 2008
[6]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D]. 惠海涛.延安大学 2008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研究[D]. 赵洪祥.山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9940
【文章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3.研究的创新点
一、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背景
(一)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长征以后急需对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抗战的发展需要懂理论会宣传信念坚定的干部
3.和平建国以及解放战争需要大量高素质干部
(二)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
1.延安时期拥有相对稳定的大后方和政治形势
2.西安事变的解决使延安的影响力得到提高
3.建党以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为延安时期提供借鉴
二、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马列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
1.马列主义教育
2.新民主主义理论教育
3.毛泽东思想教育
(二)历史和形势政策教育
1.历史的教育
2.形势政策教育
(三)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教育
1.革命理想信念教育
2.革命精神教育
(四)组织纪律和策略教育
1.组织纪律教育
2.策略教育
三、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党校、干部学校集中教育的方式
(二)干部在职教育的方式
(三)整风运动的方式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
四、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目标上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二)教育内容上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教育方式上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五、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意义
1.为干部理论缺乏和组织涣散局面提供了解决路径
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3.为延安时期以后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1.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
2.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干部的党性教育
3.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理想信念的教育
4.要注重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的建设
5.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6.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中不断改革创新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主革命时期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生成[J]. 何益忠. 中共党史研究. 2018(01)
[2]长征中红军军以上干部之牺牲[J]. 王作东. 党史纵横. 2017(02)
[3]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经验及启示——以气象干部教育培训为例[J]. 王立梅,周亮亮,张改珍,周学才,白璐. 继续教育. 2015(01)
[4]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J]. 魏宁,江秀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5]论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与实践[J]. 王玉瑾.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06)
[6]刍议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 杜一鸣.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3)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研究[J]. 崔苗. 学理论. 2013(17)
[8]延安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启示[J]. 张秋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22)
[9]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及启示[J]. 王青.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03)
[10]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及其历史经验[J]. 朱佩明. 求实. 2012(03)
硕士论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人教育研究[D]. 龙海龙.云南大学 2015
[2]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研究[D]. 薛潇.河南科技大学 2015
[3]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及现实启示研究[D]. 崔媛媛.吉林农业大学 2014
[4]延安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下的三大优良作风研究[D]. 崔苗.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延安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 史永初.西北大学 2008
[6]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D]. 惠海涛.延安大学 2008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研究[D]. 赵洪祥.山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9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389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