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4 14:30
  劳模是我国成千上万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亿万劳动人民的模范群体。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劳模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伟大的劳模精神。肯定劳模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出发,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思想观点和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的相关观点为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内涵,具有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政治性与群众性、客观性与能动性、先进性与曲折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等特征,以及具有的导向与凝聚、教育与感召、激励与引领等强大功能;阐述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在萌芽期、雏形期和发展期分别体现出“革命型”、“老黄牛型”、“创新型”的时代特色。中国劳模... 

【文章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支撑与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
        2.1.1 劳动创造价值
        2.1.2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1.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2.1.5 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引导人
    2.2 中华民族相关传统美德为理论支撑
        2.2.1 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2.2.2 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
        2.2.3 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
        2.3.1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
        2.3.2 重视劳动和劳动者创造
        2.3.3 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和教育群众相统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3.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
        3.1.1 爱岗敬业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基础
        3.1.2 争创一流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灵魂
        3.1.3 艰苦奋斗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本色
        3.1.4 勇于创新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核心
        3.1.5 淡泊名利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境界
        3.1.6 甘于奉献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底色
    3.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主要特征
        3.2.1 民族性与时代性
        3.2.2 政治性与群众性
        3.2.3 客观性与能动性
        3.2.4 先进性与曲折性
        3.2.5 实践性与发展性
    3.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功能
        3.3.1 国家政治层面的导向与凝聚功能
        3.3.2 社会治理层面的教育与感召功能
        3.3.3 个人发展层面的激励与引领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劳模精神的历史嬗变与经验启示
    4.1 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期(20 世纪30—40 年代)
        4.1.1 劳模的产生发展:劳动英雄的树立与表彰
        4.1.2 “能手加英雄”: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
    4.2 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期(20 世纪50—70 年代)
        4.2.1 劳模队伍的壮大:九次劳模表彰的概况与特点
        4.2.2 “苦干加实干”: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
    4.3 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期(20 世纪80 年代—现今)
        4.3.1 劳模的与时俱进:劳模表彰的规范与灵活
        4.3.2 “科技加创新”: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
    4.4 中国劳模精神生成发展的经验启示
        4.4.1 党和国家的大力培育与倡导
        4.4.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与塑造
        4.4.3 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践行
        4.4.4 社会团体的积极组织与倡导
        4.4.5 劳模群体的自我管理与提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现实审视
    5.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畴厘定
        5.1.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是“劳模”
        5.1.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围分析
        5.1.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界定原则
    5.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谬论批判
        5.2.1 劳模精神“无用论”与“失灵论”
        5.2.2 劳模精神“过时论”与“特例论”
        5.2.3 劳模精神“政治论”与“英雄论”
        5.2.4 劳模精神“固化论”与“泛化论”
        5.2.5 劳模精神“吃亏论”与“功利论”
    5.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认同感与影响力弱化原因分析
        5.3.1 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理解不深
        5.3.2 部分当代中国劳模榜样意识不强
        5.3.3 劳模精神宣传做得不够足不够实
        5.3.4 劳动教育实践在学校家庭中缺失
        5.3.5 劳模管理保障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弘扬的路径
    6.1 统一思想激发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
        6.1.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
        6.1.3 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阐发
        6.1.4 树立科学的劳动理念
        6.1.5 培植正确的价值取向
    6.2 优化服务让劳模更加彰显劳模精神的榜样力量
        6.2.1 加强党对劳模工作的领导
        6.2.2 加强各级政府对劳模工作的支持
        6.2.3 加强群团组织对劳模工作的推动
        6.2.4 提升劳模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6.3 丰富载体使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常态化
        6.3.1 在贯彻理论的实践中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2 以纪念庆祝活动为契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3 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4 发挥主流媒体的应有作用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4 统筹布局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旗帜
        6.4.1 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6.4.2 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6.4.3 融入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
        6.4.4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J]. 常晓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01)
[2]当代大学生劳模精神认知状况分析与培育路径[J]. 吴沛东.  思想理论教育. 2018(11)
[3]论劳模精神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J]. 田鹏颖,王圆圆.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4]劳模精神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历史与实践逻辑[J]. 卢霄,赵书靓.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5]劳模精神在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及实践路径[J]. 李珂.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08)
[6]多学科跨学科视角下劳动模范研究与劳模教育创新[J]. 刘向兵,赵健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8(04)
[7]用劳模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J]. 李珂.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1)
[8]论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J]. 吕守军,代政,徐海霞.  中州学刊. 2018(05)
[9]略论劳模精神的孕育传承和发扬光大——兼谈新时代劳模精神研究的重要任务[J]. 孙凡.  理论导刊. 2018(05)
[10]倡导劳模工匠精神 引领劳动价值回归[J]. 庄西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4)

博士论文
[1]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D]. 张明师.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36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436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1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